第C01版:文體新聞
上一版3 下一版4第A01版
頭版
第A02版
重要新聞
第A03版
國內新聞
標題導航
古稀老人酷暑走運河崔永元還在央視沒有被黑 發揮太差圖片新聞《茉莉花》整理者何仿辭世奧尼爾入股國王當小老板WWW.YZRB.COM返回揚州網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2013年09月25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3 上一篇 下一篇 4朗讀(
男聲 女聲)
放大 縮小 默認人已去,音還在——
《茉莉花》整理者何仿辭世
我市民俗專家多方考證,
《茉莉花》確定姓“揚”
何仿(資料圖片)
歌舞《茉莉花》。(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孔茜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一曲民歌《茉莉花》,不僅是揚州市歌,更成為世界音樂舞臺上的中國符號。71年前,將這首民歌帶到世人面前的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曲家何仿因肺部感染,于2013年9月21日中午12時在南京不幸逝世。人已去,音還在,我市文藝界人士昨天深情緬懷何仿,更揭開一段《茉莉花》與揚州塵封已久的往事。
14歲時偶然記譜,15年后整理成曲
何仿,原名何孝元,1928年2月出生于安徽天長何莊。受母親影響,何仿七八歲時就會唱許多民歌。1942年,何仿開始了軍旅演藝生涯。
一個雨夾雪的早晨,14歲的何仿和戰友去六合、儀征交界的金牛山區做宣傳工作,聽見一間泥墻茅草頂房子傳出歌聲,悠揚而舒展,輕盈而婉轉。敲開門,只見一個身型瘦長、穿著破棉襖、戴著破氈帽的30多歲男人坐在屋內,彈奏胡琴,用模仿女聲的高八度假嗓在唱流行于六合、儀征、揚州一帶的民間歌曲《鮮花調》。他一邊唱,何仿一邊記、一邊學,幾遍之后就會了。
1957年,29歲的何仿已是前線歌舞團的作曲兼指揮。那年夏天,前線歌舞團進京演出,何仿要組織一個女聲小合唱,演唱安徽、浙江和江蘇三地民歌。江蘇民歌沒有現成的,何仿想起了15年前記錄的那首《鮮花調》。
何仿以茉莉花為主要形象,對歌詞和音樂進行了很大的調整。何仿要演唱者想象一群天真活潑的少女輕盈地來到百花園中,被白花綠葉、清香高雅的茉莉花所吸引,用甜美的聲音和贊嘆的語氣唱出少女愛花、愛美、惜花、憐花的心情。歌曲首次演唱就深得廣大群眾的喜愛。1959年,前線歌舞團受命參加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茉莉花》第一次走出國門便在世界音樂之都受到了各國青年的高度贊賞,世界各地的人們無不喜歡它優美動聽的旋律和耐人尋味的意境。
1981年,青年歌唱家程桂蘭用吳儂軟語演唱《茉莉花》又一次引起轟動。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各國人民推薦的優秀歌曲中就有這首《茉莉花》。
50年前民歌集揭開《茉莉花》身份之謎
上世紀90年代,江蘇省的南京、鹽城等城市爭相說是《茉莉花》的發源地。2000年10月16日,揚州文化人朱祥生和聶峰發表了一篇題為《“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的文章,平息了業內的爭議。聶峰師從于近代揚州清曲表演大師王萬青,長期沉淀的清曲知識,使兩人堅信《茉莉花》源于揚州清曲。
2003年,《茉莉花》被定為揚州市歌,成為全國首個將民歌作為市歌的城市。在正式決定之前,市里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專家組,商討市歌事宜,文化學者韋明鏵就是專家組成員。
“何仿是在六合采集到《茉莉花》的,而當時的六合還屬于揚州,所以說這首歌是揚州民歌并不為過。”韋明鏵介紹,“文革”后,六合從揚州劃分到南京,但并不能改變《茉莉花》的地域屬性,它明白無誤就是一首源自揚州民間的歌曲。
后來,在多方努力下,尋找到一份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出版的民歌集,在這本集子里收錄有《茉莉花》這首歌,而且明白無誤標注這是揚州民歌。
據此,專家組以這個新發現的版本為依據,揭開了《茉莉花》的身份之謎?!斑@首歌在解放后的戲曲界叫《鮮花調》,而只有在民歌界才叫《茉莉花》?!表f明鏵說。
盡管已過去多年,韋明鏵對何仿的印象依然深刻,“他對民歌的執著有目共睹,全身心地熱愛鄉土藝術。他能在十幾歲青春年少時就有意識地發掘這些鮮活的民間音樂素材,說明他在音樂上的才華的確不可小覷?!表f明鏵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