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名將關羽無論是在武力還是統兵方面都有過人之處,可就是這么一位劉備集團得力的戰將在“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后緊接著就被陸遜偷襲荊州,后來又由于傅士仁、糜芳投靠孫權,劉封、孟達拒絕救援導致局勢瞬間變得無法逆轉,關羽最終在麥城突圍戰中被生擒并遭到殺害。那么關羽究竟是因為什么在到達頂峰之后迅速跌落?本文將對此進行解析!
關羽被生擒
公元219年5月劉備在漢中會戰獲勝徹底占據了漢中,關羽在得知這條消息后也迅速組織兵力在7月發動了針對曹操的襄樊會戰。8月份關羽“水淹七軍”生擒龐德、于禁順便接收了樊城的曹軍,因而實力大增。可實力大增的背后也埋藏著一個重大隱患:士兵人數突然增多導致糧食供應出現了問題。而負責供糧的糜芳、傅士仁因為沒能及時完成任務而遭到了關羽的責罵,甚至關羽還表示要在會戰結束后對他們進行追責。糜芳、傅士仁在高壓之下未經孫權同意便派兵奪取了東吳儲存在湘關的糧米供襄陽戰場,給孫權提供了一個出兵的借口。
孫劉聯合赤壁之戰后形勢圖
吳蜀夷陵之戰后形勢圖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另一方面剛剛占據上庸的劉封、孟達因為怕局勢不穩加上關羽一向輕視其他武將所以沒有派兵增援襄陽戰場。可見荊州雖然表面上屬于關羽控制,可實際上由于關羽對待其他守將的態度導致荊州內部早已是四分五裂,只需要一定外部壓力就可以讓荊州頃刻間分崩離析。
“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叛迎孫權,羽因覆敗。”當陸遜偷襲公安的時候傅士仁第一個開城投降,糜芳也拱手送出南郡。關羽在襄陽前線收到陸遜偷襲荊州的消息之后一度以為荊州城防堅固可以頂一段時間,等到徐晃援軍到達襄陽時已經錯失了最佳的回撤機會,于是只能選擇退守麥城等待救援。可是劉封、孟達在最后關頭依然沒有派兵增援麥城導致關羽突圍失敗最終被殺,孟達又因為怕劉備怪罪而投靠了曹操。劉封面對孟達招降雖然將書信撕毀并殺了招降使者但已無法挽回敗局,回到成都之后被劉備賜死。
襄樊之戰后期孫權參戰
《三國演義》中將關羽丟掉荊州的原因說成了大意,而實際上短短半年時間從神壇跌落到谷底與關羽性格上的傲慢是分不開的,“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關羽連劉備的小舅子糜芳都敢輕視,想必劉封、孟達在關羽面前也是受盡了打壓。打仗時又忽視前線軍隊人數暴增的事實而責怪糜芳、傅士仁運糧不力,從而讓大后方也有了被敵人趁虛而入的機會。劉封是劉備的義子、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能夠把這兩位逼到一個見死不救一個叛變投敵可見關羽在人情世故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三國志》中還記載“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這就是“虎女焉能嫁犬子”的由來。在襄樊之戰前孫權曾派遣使者到荊州為自己的兒子提親,按照常理來講即便是看在孫劉聯盟的面子上就算不同意這門親事也可以委婉拒絕,出口辱罵使者就說明了關羽根本不想和孫權結盟,這種做法無疑是把孫權推向了對立面。
既不想與孫權結盟又想占據荊州繼續擴張,曹操被擊敗后孫權也無法保全自己,這種情形之下曹孫兩家形成短暫同盟是順理成章的事。那么曹孫兩家結盟關羽就一定會敗嗎?其實也未必。如果傅士仁、糜芳堅守城池,劉封、孟達派兵增援關羽又怎么會敗走麥城?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關羽為他的狂傲付出了代價,也讓劉備“先取荊州,再奪西川,最后問鼎中原”的戰略遭到重大挫折。劉備集團從此由盛轉衰,直到蜀漢滅亡都沒能再重新拿回荊州。
所以關羽丟掉荊州并非是因為大意,而是因為過于傲慢搞得荊州守軍內部出現分裂被敵人各個擊破,甚至到了最后的麥城突圍戰中都沒人來援救的地步。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