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達傳奇的一生----終成正果魯智深
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浩浩蕩蕩風光無限,然,〈水滸〉最精彩和最壯烈的部分自魯智深拳打鎮關西始,到魯智深一禪杖打落方臘至,魯智深成全了整部〈水滸〉精華部分的善始善終。
魯智深自渭洲的提轄出場,從行俠仗義路見不平而打死鎮關西開始步入他顛沛流利的一生----一直在尋求他心中的那個安身立命之地。經五臺山智真長老的獨具慧眼,到東京大相國寺的菜園子、結識并護送林沖到滄州,后又獨闖華洲行刺賀太守并營救結義弟兄史進以及上梁山之后轟轟烈烈的壯舉,可謂殺人放火,征戰無數,歷盡磨難。
南征方臘之后,魯智深與宋江到五臺山看望闊別多年的師傅智真長老。師徒見面之后智真長老的第一句話便是:徒弟下山數年,殺人放火不易!----師傅的這話太耐人尋味了----到底是指責呢還是夸獎呢?你說是指責吧,不可能用“不易”吧?你若說是夸獎呢?事情又明明指的是“殺人放火”。因此使魯智深無從回答,而旁邊的宋江忙上前幫助解釋,說智深是為替天行道云云。但這跟智真長老的話對應嗎?智真長老需要這個解釋么?第二天師徒分手,魯智深將自己多年征戰得來的財物交給師傅以表達對師傅的感激。智真長老明白這是他們師徒二人的最后一面,于是說出了四句偈言,對魯智深的命運進行了概括。
魯智深是梁山歸順并攻打方臘之后108將中“損有七八”之外的幸存者(準確是損失了70人,其中沙場陣亡59人,病故11人),但是,多年的江湖和九州的闖蕩已使他的理想“成灰”,因此,面對宋江要為他湊請朝廷行賞并還俗的建議之后表示“沒用了”并期盼著自己能有一囫圇尸首的結果就滿足了。
魯智深的理想和滿足并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他境界的低俗,反而是他經歷了大的磨難之后對社會和自己命運的失望和總結。這樣一個殺人放火成性的人,最后竟然達到了佛家的最高境界----善始善終,修成了正果。
魯智深的成佛是他無心插柳的結果。他獨往獨來飄飄灑灑無拘無束,但是,自五臺山出家之后,堅持并從未動搖過他自己的和尚身份,即使在梁山排座次和朝廷行賞等正式場合,魯智深從來都是身披袈裟。在他圓寂之后,給予他最高評價的不是梁山的眾兄弟,也不是朝廷,而是佛界。稱其圓寂之后漫天都飄逸著“金玉”。
他從未哪么是粗略地研修過經文,他喝酒吃肉殺人放火的行徑看起來跟佛境無緣,實際上他內心深處的正義和無私以及簡單的思維或許就正是佛家倡導的精髓。
從魯智深的成佛也提示我們:佛教,也并不提倡你只鉆研經文,如果你內心境界高尚,即使你沒有認真地研習過經文法典,你一樣可以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現在這個世界,我們僅僅提倡揚善還是不夠的,在必要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更需要像魯智深一樣的人去“抑惡”呢?
如果我們的社會是由更多的善良加簡單的思維、而少一些利益和謀略所構成,那么,這個世界是不是更和諧呢?!
傅春元 2011年11月 馬尼拉 看鮑鵬山講《水滸》而概括 轉發好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