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個考古人員選擇主動值班,在巡邏秦始皇陵園時有了意外的發(fā)現(xiàn):本來再平常不過的斷崖土層出卻有個東西明晃晃的,他不敢聲張,將泥土下的青銅鐘取了回家。
原來,在夕陽的照射下,本來眾人注意不到的某處斷崖土層居然折射出光芒,這意味著很可能有金屬文物的部分位置暴露在陽光下了。
而這個主動值班的考古人員就這樣發(fā)現(xiàn)了已經(jīng)有2000多年歷史的青銅鐘。不僅如此,他不敢給青銅鐘出土的位置做標記,只敢用腦子記下位置,便將青銅鐘帶回了家。
只是,這個考古人員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怕此處的文物被盜,這才在大家都回家過年之際主動值班。等到同事們陸續(xù)歸來后,他便和同事們一合計,抓緊對這處斷崖土層進行勘探。
之后,他和同事們一起對這個鐘進行清洗,將上面的泥土一一剔除,并經(jīng)歷了去污去銹的一整套流程后,發(fā)現(xiàn)手中的青銅鐘居然是一件世所罕見的“秦代樂府鐘”。
只見這個“秦代樂府鐘”通體高約13公分,在其鉦部和鼓部用的是錯金蟠螭紋,篆間和鐘帶用的則是錯金流云紋,雍容華貴自然不必多言。直到今天,上面的紋理依然清晰可辨,而且相當完整。
在鐘鈕一側(cè)篆刻著“樂府”兩個字,這意味著必然是個皇家編鐘,因為樂府是專職用來舉辦皇家慶典和祭祀的專門官署。
從歷史學(xué)界,樂府產(chǎn)生于漢朝還是秦朝一直爭論不休,畢竟《漢書》中明確記載了這樣一番話:漢武帝時,乃立樂府,采詩夜誦。但也有不少專家認為早在秦代時期,樂府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
不過,這些人的觀點卻遇到了尖銳挑戰(zhàn),而挑戰(zhàn)的主要依據(jù)便是公元前279年的那場秦趙兩國澠池相會。這場相會中藺相如展現(xiàn)了他的智慧:
在秦昭王以勢壓迫趙惠文王用古瑟演奏后,便命令臣子記載并朗誦,“秦王與趙王會于澠池,秦王命趙王鼓瑟”。
而藺相如則找機會靠近秦昭王,以缶威脅其擊缶,并讓趙國御史記載并朗誦:“趙王與秦王會于澠池,趙王命秦王擊缶”,為趙國挽回顏面。
如此來看,似乎秦代無樂府更加站得住腳。不過,文中這件文物的出土直接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就是產(chǎn)生于秦代,這便是這個文物的歷史價值。
后來,這件秦代樂府鐘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收藏在陜西省博物館。按理說,這個文物既然已經(jīng)入庫,自當安然無恙,卻偏偏在1986年出現(xiàn)了一場波折。
原來,在1986年一次對外展覽中這個文物居然失竊了。更遺憾的是,雖然之后費盡心力苦苦找尋了10年,終究找回來了,然而上面的紋飾卻被人用烈性硫酸給洗掉了紋飾,連“樂府”二字都被用銼刀銼掉了,直到今天依然無法復(fù)原。
要知道,對于青銅器而言,有“字”的青銅器往往承載著文化與歷史的雙重意義,對于我們研究古人的社會生活有重要作用,可比沒有“字”的青銅器珍貴多了。
可惜的是,因為犯罪分子試圖掩蓋罪行,將這個文物最重要的部分給毀壞了,這實在是考古界的憾事。
一個文明,最該珍惜的就是傳承下來的歷史,若連歷史都沒有了,文明其實也就不復(fù)存在了。
以上內(nèi)容來自快資訊信息發(fā)布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