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一)

最近讀司馬哲編著的<<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本書共分四章,分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已看完修身篇,感覺特別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現將其中警句作筆記,留待以后慢慢細品.

    前言

    <大學>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個步驟,即為儒家所倡導的中國圣賢"內圣外王"之道.

    曾國藩一生堅守"實學"經世致用之說,以儒家"內圣外王"之道作為修身的指導思想,吸取道家佛家的思想精髓,由此形成了其獨特的官場哲學.在其為官治國中貫徹的,是儒家的中庸守道,道家的修身獨善和佛家的勸善去惡的思想.

    曾國藩一生以儒學為本,立志見賢思齊,決心從修身始而至平天下,其后雖歷盡千般辛苦仍矢志不渝.曾國藩將"居敬"作為修身的首要功課,同時亦將道家,佛家所遵循的"靜以修身"."藏鋒露拙"等思想作為為官哲學.曾國藩耕讀傳家,崇儉戒奢,家風醇和,對其學問官品潛移默化.曾國藩勤于治學,發展了經世致用之說.

    此書分析了曾國藩"內圣外王"之道的發展,演變極其對后世的影響;歸納了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同時,從不同側面總結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

    下篇:修身卷之一"切莫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二)

修身卷

     古往今來,凡是能成大事之人,無不從立志始.曾國藩立志完成儒家"內圣外王"之道,從修身始而至平天下.他以"修身五箴"作為完善自我的要訣,終生遵循"五箴"的主旨修身,并由此得出諸多為人出世的秘訣,如"立言宜慎","藏鋒露拙","剛柔并濟","功成身退"等.這些秘訣使其得以獨步官場.挺立于權利斗爭的旋渦而不敗.

切莫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曾國藩認為,"慎獨則心安",一個人能做到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慎獨",是古代流行的內圣修身方法.是指一個人在無人獨處的時候,對自己的行為也要加以檢束,不可放縱.一個有道德的人在獨處一地,無人監督時,總是小心謹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堅持慎獨,在"隱"和"圣"上下功夫,即有人在場和無人在場都是一個樣,不允許有任何邪惡性的念頭萌發,才能防微杜漸,使自己的道德品質高尚.慎獨修身的方法,實質上就是提倡高度的自覺性,自己監督自己.

    曾國藩還就君子與小人在對待獨處時的表現作了一番對比,借此說明有道的君子在人格修為上與小人的差別:

    所謂"獨"這個東西,是君子與小人共同所有的.當小人在單獨一人之時往往會產生一個狂妄的念頭,狂妄之念積聚多了就會產生縱肆,而欺負別人的壞事就辦成了.君子在他單獨一人之時產生的念頭由其秉性決定往往是真誠的.誠實聚集多了就會謹慎,而自己唯恐有錯的功夫就下的多了.

        那些小人們,卻不能有實實在在的見識,而去實行他所知道的應做的事.對于辦一件好事,唯恐別人不能察覺到,自己白干,因而去辦時遲疑不決;對于辦一件不好的事情,僥幸別人不一定窺視到,因而改正的很不痛快徹底.背地里獨處之時,弄虛作假的情弊就產生了,這就是欺騙.而君子,惟恐去辦一件事辦的不力,在晦暗中有墮落的行為;一個壞毛病改正不了,就會像涓涓細流常年不斷的犯錯.暗室之中懔

然不動仿佛在白天一般,主心骨堅如磐石,單獨行事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要謹慎而又謹慎,這就是圣人經典的要領,是后世賢人所切實研究的問題啊!

      儒家倡導"敬"."誠"."敬"就是要遵守天道,良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不可有違天理."舉頭三尺有神明",天理昭彰,欺人容易欺己難."誠"則是指要內外如一,不存欺騙之心,待人誠實,待己真誠.這些都是教導人們不管在群居時,還是獨處時,都要懷著敬畏,誠實的心態去真實的面對一切.

     俗話說:"隔墻有耳,窗外豈無人?"如果不能真正地以內在約束修煉自己,那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把戲,終歸會被人識破,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只有不欺己,才能不欺人,為了自己的修養,從慎獨做起.

    下篇:修身卷之二"大胸懷成就大事業"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三)

大胸懷成就大事業

    氣量胸懷是一個人能否承擔大任的內在品格.俗話說"大人有大量","宰相肚里能撐船",說的就是胸懷,氣度.

    曾國藩極為敬佩胸襟坦蕩,虛懷若谷之人,自己也身體力行,做到氣度寬大,為人謙和.

    曾國藩以儒學為本,同時精通老莊之道,故而寫下了許多關于修養氣度的誡言,如:

    惰忿之心蓄于方寸,自咎局量太小,不足任天下之大事.

         惟古人患難憂虞之際,其功在于胸懷坦夷,其效在于身體康健.圣賢之所以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的寬,養的靈,有活潑潑之胸懷,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于內傷.

         所謂小人者,識見小耳,度量小耳,致使君臣.朋友.父子.兄弟.夫妻之間皆量褊而易以滋疑者也.君子則不然,廣其識,則天下之大,棄若敝履,堯舜之業,視若浮云,宏其度,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在居家教子方面,他引用"五不爭"來勉勵兒孫后代當以寬容為懷.五不爭即"不與居積人爭富;不與進取人爭貴;不與矜節人爭名;不與簡傲人爭禮節;不與盛氣人爭是非."

    成大功必須有大舞臺,還要有大胸懷.氣量狹小,不但難以做大,而且還容易招人嫌怨.

    曾國藩曾經說過:"無豪大之心者,時時會縮手縮腳."心胸狹小,氣度狹隘,自然難以容人,納物,自然處處障礙,時時碰壁;闖不開局面,遇到點挫折就灰心喪志,那么,一定是一事無成,碌碌無為.曾國藩從修身做起,立大志,練其氣度,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才能屢敗屢戰,廣結賢士,立的不世之功!

    下篇:修身卷之四"講求仁義,嚴于律己"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四)

講求仁義,嚴于律己

    曾國藩遵循儒家先圣的教導,在做人立事,待人接物上終生講求仁義.他一直嚴于自律,以克己要求自己,讓自己不可以驕傲輕狂,他主張勿怒勿惱,和氣待人,與人為善.

    "仁"是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仁義道德,可以說是儒家首先提倡的個人修為,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什么是"仁"呢?孔子說"仁者愛人",既是說,能夠以博大寬容的態度去認真對待每一個人,一視同仁,沒有差別,這就是仁.孔子又說"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說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周禮>>所規定的禮數,那就是禮了,仁與禮緊密相聯.仁是儒家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提出的與人交往時要寬容慈愛的準則,它是內在的精神;禮則是在仁的基礎上訂立的人與人交往的規則,它是外在的行為規范.

    仁,就是自己想建功立業,則先讓別人建功立業;自己想興旺發達,則先讓別人興旺發達. 禮,就是無論人多人少,無論官大官小都一視同仁,不予怠慢.

    曾國藩認為,仁和義是"立人之道",而仁義在生活中的表現為應"與人為善,取人為善"."仁"者愛人,這是一種人文主義傾向,告戒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抱有一種同情心去體貼別人的難處,懂得關心,愛護他人.用曾國藩的話說,就是"與人為善",以誠待人.

    曾國藩說:

          我們應該永遠誠心待人,虛心處世.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變初衷,終有順理成章的那一天.心虛則不講客套,不挾私見,終有為大家所理解的那一天.

          "克己復禮",就是嚴于律己,有過必糾,控制自己的欲望,一心進取.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圣賢之與常人對待錯誤不同的地方,有在于他們能夠及時醒悟,嚴于律己,有錯必改.這樣,道德修養自然逐步上升,人際關系也融洽自然.

    曾國藩求過的方法,第一是自己求過,第二是要求他的友人和兄弟監督并坦率告之.

    自我反省,自我批評,即是儒家常說的"克己之學",是儒家修習人格精神的主要方法.

    曾國藩"克己"的內容非常廣泛,從治學治家到個人生活,從治政治軍到處世待人,無不自察自省.并且對自己的反省和批評不僅嚴厲,而且苛細,如針如刺,直指心靈中最黑暗的部分.

    曾國藩雖律己甚嚴,但卻能寬以待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人的弱點和局限.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曾國藩認為,"恕"是立德的根基,既是臨時應事之道,也是平時涵養之法.以愛己之心愛人,在人際交往中求同存異,則到什么地方都能打成一片.故能有了"寬恕"二字,寬容他人,就能團結他一致,精誠合作,就有了強大的凝聚力,收眾人之力以成大事.

    中國有"寬則得眾"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心胸廣闊的人才能博得大眾的愛戴和擁護,曾國藩做人和交友能夠胸襟坦蕩,虛懷若谷,以誠相待,進而博取了人們對他的支持和真誠的幫助,同時也讓他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事業有了成功的基礎. 

         下篇:修身卷之五"與人相處要和氣"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五)

與人相處要和氣

      佛家教人不可含嗔發怒,道家教人清凈中和,儒家教人寬恕待人.曾國藩一生致學于儒,并自然深知養生之道,因此才能嚴于自責,立志戒怒.

    人在社會中與人交往,由于性格不同,品德修養有高有低,利益有得有失,因此難免產生摩擦沖突,但有涵養的人不計小的得失,只要不傷及原則,都可包容.所以,在人與人交往中要做到成功,一定要和氣待人,更不能抓住人的過錯不放,到處宣揚,笑人不是,以示自己正確.

    曾國藩一生和氣待人,不言人過,并時刻要求自己要有包納百川的氣量.他時常警醒自己,并告誡子弟.對于自己的行為時常進行自我檢討,通過自身省察,總結出為人之道有四知,天道有三惡.四知包括<<論語>>末章的知命,知禮,知言,曾國藩又加上一條"知仁".他解釋說:仁的意思是寬恕.自己要自立得讓別人也能自立;自己想顯貴讓別人也能顯貴.恕也是一條原則.立的事物應該是自己完全有能力立的.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說:"取人之長,教人向善."這都是寬恕的意思,也就是仁.有了仁,就能有廣博的見識,宏大的度量,否則便閉目塞聽,孤陋寡聞了.三惡是指天道忌諱弄虛作假,忌諱驕傲自滿,忌諱有貳心于人.貳的意思是多疑,不忠誠,沒有耐心.

    曾國藩主張不應拒絕與怨恨自己的人相處.因為怨恨自己的人,往往是的自己的缺點和過錯最敏感的人,是對自己的缺點能給予無情抨擊的人.當然,接受他人的批評是需要勇氣和胸襟的,尤其是接受那些與自己有矛盾的人的批評.因為人性的弱點總是懷疑他人的批評懷有敵意.不管正確或錯誤一概拒絕,這無異于失去了一次完善自己的機會.

    不言人過,代表著一種成熟和寬容,有了這種涵養的人能體貼人性的不完善,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難免會有缺點,背后議論他人的短處,這不但不是光明磊落的君子行為,更會加深人與人之間的猜疑,排擠和誹謗.自己能以和氣待人,日久天長,人也會感到同化,與人為善了.和氣待人,坦然相對,不背后說人壞話,才能以德服眾,共成大事.

    要和氣待人,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容人之量,保持自己的高遠志向,必須要抑制急噪的脾氣.曾國藩說"善忍者,全是養氣克制功夫.""務觀言養生之道,以目光為驗;又言 忿 .欲 二字,圣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可謂至理名言."

    曾國藩一生立功.立德,立言不誤,言傳身教,得人益處多多.思量起來,和氣待人,抑制急噪,也曾為他減少了許多麻煩,爭取了許多幫助.

    下篇:修身卷之六"在靜中反思自己"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六)

在靜中反思自己

    中國傳統的修養之術,生存之學,通常都是先在自己內心做功夫.先養性情,培養好自己的品行,從小到大,由內而外.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是遵循內圣外王的途徑.

    對中華民族性格塑造,生存哲學形成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儒道釋三家,在內心修養上他們都認為,內在的修養,應先從"主靜"做起.釋家禪宗講求"靜坐靜心".道家講求"平和沖淡".儒家關于"靜"的主張也不少.到宋明之際,儒釋道三家互為融合,蔚然而成"三教合流"之勢,儒家發展到一嶄新的階段.如理學大師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首次提出"主靜".他認為,天地誕生以前的"無極"本來是"靜"的,所以人天性本來也是"靜"的,只是由于后天染上了"欲".因此必須通過"無欲"的功夫,才能實現業以喪失的"靜"的境界.

    曾國藩對"主靜"有著深刻的認識,并從中體味到無窮的妙處.他說:"須將生前之名,身后之事,與一切妄念,鏟除凈盡,自然有一種恬淡意味.而寂定之余,真陽自生." 

    曾國藩認為,心靜如水,不生妄念,淡薄名利,把萬事看空,有益于養生.這與佛教"斷妄念"的觀點是一致的.妄念,又叫妄想.這種想事的心,就是"妄心",斷妄心,除妄念,實在不易,正如古人所說:"斷妄念如同斷四十里流."但妄念中大量的功名利祿之心,患得患失之心,嫉妒之心,非分的欲望,不著邊際的胡思亂想等等,都是可以努力戒除的.佛學的養生之道最重要的是不要攀緣外境,即不與人搞攀比,這樣內心才能寧靜而不浮躁.要隨遇而安,適可而止,知足常樂.

   曾國藩認為,在物欲的羈絆下,一個人要"靜"下來是很不容易的.他欽服顏回的淡泊,也特別指出:如果一個人不經歷高山,就仍會對高山仰止;沒有得到的,總是有企求.人在登臨高山已獲得后能大徹大悟,就是不容易了.

    曾國藩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好的,都有"良知",只是在現實中被欲望所掩蓋,內心受到污染.如果能勤修內心,除去塵俗中的欲念,就可以認識到本來的良知,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是要時常靜下心來反思,這樣才能反省平日里的言行舉止是不是符合本性.如果不能靜下心來反思,終日忙忙碌碌,浮浮沉沉,終究無法洞知內心,任其隨波逐流.

    下篇:修身卷之七"心存平淡,不被外物所累"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七)

心存平淡,不被外物所累 

     一般人之所以心胸狹窄,全是物欲之念太重,功名之念太深.曾國藩認為"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即要使心中平淡,不致被私欲所擾亂,務使精神恬靜,不受外物所累.

    三國時的諸葛亮在他著名的<<誡子書>>中寫道:"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意思就是說,把成敗得失.功名利祿看得淡了,志向才會明朗,宏大;內心保持寧靜了,眼光才會久遠.人在社會生存,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當然要去追求成功.不過,在追逐中要讓自己看淡一些,看遠一些,明白眼前的得失并不代表長遠的失敗.過于計較,往往讓身心不得安寧,浮躁難耐,打亂已定的計劃.功名利祿不過身外之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何苦計較.至于成敗,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雖有些消極,但這樣倒也能讓自己豁達一些,看開一些,何樂而不為呢?

    所謂平淡,實際上主要是對老莊淡泊寡欲之說的繼承和闡發.曾國藩主張要有平淡的心境.他說:"胸襟廣大,宜從平 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他認識到,一般人之所以胸襟狹窄,全是物欲之念太重,功名之念太深.他這里所謂的宜在"平 淡"二字上用功,即是要使心中平淡,不致為私欲所擾亂,務使精神恬靜,不受外物所累,使自己置身于逆來順受,然后可以處于光明無欲的心境.

    為什么人在社會中不能將外在的得失看得平淡,超脫一些呢?想來不過是我們的欲望太多,索求太多,得不到的,極力去追求;得到了還要想盡辦法保留.如此,惶惶不可終日,如何淡泊明志,如何寧靜致遠呢?"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將得失看破,視外在功名如浮云,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工作,正如曾國藩說:"只求耕耘,莫求收獲."自己感到沒有辜負自己就足夠了.

    爭名奪利,凡人尚且難免,何況曾國藩位及人臣,權傾朝野.他 能在繁忙的公務之外,保留一分平淡之心,確實難得可貴,尤其在功成之際,悄然身退,自削兵權,力求不顯山不露水,更非修養平平者所能及,這正是他能知足常樂啊!

    道家為破除名利的束縛,主張無為;佛家則干脆教人脫離紅塵,斬斷六欲.這兩種辦法都視功名如糞土,固無拖累.但僅為一身快樂而計,非有責任感使命感的圣賢豪杰所愿為.人生于世,苦難眾多,志士仁人更應以治國安民為己任,此外又要不受名利之累,可謂難上加難!而曾國藩的"淡字"訣,不但不妨成大業,辦大事,還給自己留出一片安閑自適的天地,享受人生,真是兩全其美之法.

    下篇;修身卷之八"謹小慎微,穩中求勝"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八)

謹小慎微,穩中求勝

   心靜之后,才能頭腦冷靜、理 清脈絡、胸有成竹。表現在外,即是沉穩威嚴、不急不躁、不溫不火。曾國藩對“靜”一字認識極深,內心自然克服一些浮躁,因為才有他謹言慎行、不茍言笑的威嚴容儀。
   曾國藩認為“輕薄”是最應戒除的。他在給李續宜的信中說:“大抵激之而變薄者,吾輩之通病。此后請默自實驗,若激之而不薄,則進境也。”他還說:“由厚趨薄易,由薄反醇難。讀書人毅力不堅,一旦遭受重大挫折,便往往趨于偏激、輕薄。”曾國藩所以諄諄告誡,正是要其幕僚堅定不移,不要因為世變而走上邪路。
曾國藩不承認天才,而主張后天的努力和磨練。認為沒有韌性,在不經意間成功的人,會導致初時太順利而忘乎所以。又因積累經驗不夠,心理成熟也不夠,若不愿再付出艱苦努力,成就難以通天,一如江郎才盡。他認為一寸一分地積累功夫的人,表面看來比那些投機取巧、輕取輕進的人似乎有鈍又遲,甚至有點迂,但功底深厚、厚積薄發,必成大器。對于絕大多數并非天才的人來講,這是成才的正道。
   曾國藩常說:“穩重行事,有勝無敗。” 穩重行事,就要謹慎,計劃詳密,戒除魯莽,這樣才能冷眼旁觀、抓住關鍵,一擊便中要害,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草率是魯莽的一大表現。世上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系的,如同大網。做一件事要想它的前因后果、左右羈絆、上下影響。一件事情辦不好,其它事情也不會辦好。曾國藩說:“大凡辦一件事情,其中常有互相曲折交匯之處,結果一個地方不通,那么處處都受到牽制。”
   而辦事謹慎,則主要表現在深思熟慮上。曾國藩一直認為如果對所辦的事情沒有周詳的思慮,往往會導致功虧一潰。曾國藩有兩句話:“太平盛世,出處防偷漏,售處防侵占;亂離之世,暗販抽散厘,明販收總稅。”這就把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方式、不同策略考察的清清楚楚,交代的詳細周全。
   總之,“穩”才能堅定,“重”才能謹慎。穩定行事,勿急勿躁勿輕薄,才能縱覽全局,勝券在握,良機不失;才能修身養性,灑脫自如,得人生之道。

   下篇:修身卷之九:專心一致則勝券在握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九)

專心一致則勝券在握

     俗話說:一心不可二用。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但往往遇到的事情太多,于是,有的人便眉毛胡子一把抓,幾件事情一起作,結果只能是一件事情也沒做成。但有些人卻先分清主次,理清輕重緩急,一件件地去做,由于他計劃得當,當然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工作。
    曾國藩常以不專注為戒,他說:
    不能專注于一的毛病,是因為溫習的不夠熟練,因為志向沒有立好,也因為對此認識的不真切。如果真正清楚地了解了不能專注于一就會害心廢學的危害,就像食鳥啄殺人一樣,那么,精力就一定會專注了。不能專注于一,沒有選擇,沒有取舍,那么,縱然是心思用在〈四書〉、〈五經〉上。也只算是浮思雜念,這是神思沒有集中的緣故。
    曾國藩在交友上講求“貴專一”、“寧缺勿濫”,認為可以深交的朋友不在數量,而要看他是不是勤于求學,追求道德上的進步。如果交友不講質量,那大多只會是酒肉朋友,不可能互相促進、共同進步、不利于自身修養。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
    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途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
    曾國藩在治學上更講求專一,他認為古代典籍浩如煙海,一個人的生命不過短短幾十載,如白駒過隙,是不可能一一鉆研的。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在每一個領域中都要有所成就那是很難的,與其一生四處鉆研而皆無造詣,不如在某一領域深入研究而有所收效。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學辦事辦法。
    博是為了廣,專是為了深。治學貴專,不專則廣覽而不精,博覽而不深,只能得其皮而失卻其本質,知其形而忽其實,懂其表而不識其內涵。專一是治學的標尺,越專則標度越深。
   “專”就要有始有終,堅持不懈。不可以“這山望著那山高”,見異思遷。凡事專心一致,堅持下去,定能有所成就。

    下篇:修身卷之十:欲速則不達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十)

欲速則不達

 
   一個人通往成功要有一個過程,不可求快,因為太快容易摔倒;也不能太慢,否則容易讓人搶先。要想掌握快慢適宜的節奏,要看兩點:一是時機,二是實力。曾國藩深知“槍打出頭鳥”的道理,因為在通往成功的過程中,牢記“欲速則不達”。
   曾國藩主張“緩字取勝”,通俗的 說就是“慢工夫”。參天大樹是由纖細幼苗經風歷雨長成,淵博學問也是由一字一句日積月累匯集。而此過程中需要慢功夫。
   積極進取本是好事,但千萬不可失之于急躁、激進。應從長遠考慮,穩中求勝。考慮長遠,就不可不慎,辦起事來更應有計劃、按部就班。如果貪圖迅速,個別地方可能有利,對大局而言就可能造成不利影響。“欲速則不達”這句成語就揭示了這個深刻的道理。
   曾國藩在各方面都主張漸進,反對貪功求快,他說:
   天下之事,有其功必有其效。功未至而求效之 臻,則忘矣。未施敬于民,而欲民之敬我;未施信于民,而欲民之信我;鹵莽而耕,滅襲而耕,而欲收豐 十倍之利,此必不得之數也。。。。。。
   曾國藩一生用“緩字訣”,對于急難之事也主張穩扎穩打。“緩”字的處世秘訣解救了曾國藩,給了他以應事的時機。而更關鍵的在于曾國藩會“緩”,緩的自然,緩的情有可原。
   古人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是說,凡事只有在深思熟慮之后,等各方面條件都成熟了,才能去做,方能成功。如此沒有準備,急于求成,往往會一敗涂地。
   曾國藩總結的“緩字訣”的精義在于,緩可以糾急躁之弊,辦事給自己留有充分余地,考慮更周全,計劃更嚴密,保證萬無一失。所以說“事緩乃圓”,即做事緩一些才會辦得圓滿無卻。另外一層意思是,要把一件事做好,不能心急,應腳踏實地,逐漸積累,水到渠成。

下篇:修身卷之十一:言多必失,適可而止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十一)

言多必失,適可而止

信任 靠的是平日里的一言一行說再多 不如經歷多 說再多 不如付出多不是說等著被感動愛那是兩個人的事不管愛還是被愛 只要珍惜 都很值得不要等失去再后悔就像生活中舍友們的交往一樣集體生活 必定會有利益沖突 那么人性就暴露了而始終 抱著的是 4年后 畢業了 一定會懷念這一群人 懷念這四年所經歷的一切 何不把關心給予這群或許不是志同道合的人 何不計較少一些 她們是陪伴你過完4年的人 你的難過 開心 與感動 大家都是一起經歷的 她們的摳門 計較 自私 也許會成為你今后懷念的片段爭吵與矛盾并不是單方的過錯 可能自身也存在問題交往靠理解靠溝通 人性有它卑微的地方 所做的只能是包容珍惜 珍惜 珍惜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十二)

莫張顯才能,要含而不露

    做事不要棱角分明,而是留有充分余地,方能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從而才能保護自己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中游刃有余。這就是曾國藩的藏身術。

   “藏,匿也,蓄也;鋒,尖也,銳也。藏鋒乃書家語,言筆鋒藏而不露也。吾謂言多招禍,行多有辱。是故,傲人者之殃,慕者退邪兵。為君藏鋒,可以及遠;為臣藏鋒,也以至大。訥于言,慎于行。乃吉兇安危之關,成敗存亡之鍵也。”藏鋒匿跡,不過于顯露,方不招人忌恨。做人不要棱角分明,而要留有充分余地,方能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從而才能保護自己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中游刃有余。這就是曾國藩的藏身術。

    屈是為了伸,藏身本是蓄志。不屈不能伸展,不藏不能蓄心志。曾國藩的“藏心”表現在他侍君處世上,這種藏鋒來自于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體認,來自一種儒釋道文化的綜合。

    “隱”是為了在暗處出擊,或者保身護體,等待時機。直線雖最近,但也很短。急于求成的人最難于克服的弱點就是不管時間、地點、場合的表現自我、自高自大,不懂龍蛇曲伸之道。為此,曾國藩始終主張不可表現欲過強:

    《楊雄傳》中云:“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龍蛇者,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孫,即屈也。此詩畏高行之見傷,必言孫以自屈,龍蛇之道也。

    曾國藩藏鋒的“龍蛇伸屈之道”,是一種自我保護、自我實現的生存之道。藏鋒守拙與鋒芒畢露,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方式。鋒芒引伸指人顯露在外表的才干。有才干本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在恰當的場合顯露出來是十分必要的。顯才一定要適時、適當。俗話說的好:“槍打出頭鳥。”時時處處才華顯現只會招致嫉恨和打擊,甚至是做人及事業的失敗,不是智者的所作所為。有志于做大事業的人,可能自認為才份很高,但切記要含而不露,該裝傻的時候一定要裝得徹底。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說:“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言若訥。”他的意思是說:現實是殘酷的,為了能很好的生存下去,保全生命,最聰明的辦法就是不要過于表現,要給人一種笨拙無能的印象,讓人家不把你當作對手,從而不加害于你。老子還有句名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意思也是勸人去巧崇拙,以退為進,不可過于表現。

     下篇:修身卷之十三:“交友也有講究”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十三) 《交友也有講究》

交友也有講究

    古人曰:交友貴多,樹敵勿少。但也要看交的是什么樣的朋友了。曾國藩主張交諍友、益友、師友,不能結交狐朋狗友。

    孟子說:“友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顯然,孟子交朋友,是要德行相交,而不是要有利可圖才相交。如果無利可圖則不與交往,這就叫利盡情絕。如果權勢已盡,則樹倒猢猻散,各奔前程,也非好友。正如司馬遷所說:“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

    我國流傳下來了許多關于交友的箴言,如:“與惡人交,如人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家,久而不聞其香。”又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話說的好:“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通常,人們從一個人周圍朋友的性格、素質就可以推斷出他的人品如何。

    人的一生如果結交了好的朋友,就可以患難與共,相互砥礪,不僅可以成為情感慰籍,也可以成為事業成功的基石。但如結交了品德惡劣的朋友,則于修身、立世都是極壞的影響。

    曾國藩把朋友分為“戚友”、“益友”、“摯友”、“良友”、“損友”等等,認為“引人向上是良友”。做好事不求報答能成“久友”,可見他交友之慎。

    曾國藩認為:“求友貴在專。”深交之人,寧缺勿濫。他曾說:

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如果濫交朋友,三教九流,無所不交,一旦交上品德低下的人,不但不宜于品德修養,反而有可能會被同化,以致同流合污,喪失了自己本來善良的品行和道德。

    曾國藩所結交的 朋友,更多的是師友。曾國藩和這些人半師半友,宜師宜友,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他從這些名師益友的身上得益頗多,因此他主張求友貴專一。真正的朋友應能相知、相親、相敬、相攜,他們能志同道合,同甘共苦,因此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與朋友交往中,應與人為善,切不可抓住別人的短處不放,更不可以勢相結。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只有不斷吸取別人的長處,才能得到提高。別人有長處,則加以借鑒;我有長處,不要怕別人借鑒。

    古人說:交友貴多,樹敵務少。但這也要看交的是什么樣的朋友了。如果是賢友,志同道合,互通有無,共同促進,那當然是多多益善;如果是頑徒,志趣低下,見利忘義,那顯然是不可多交、深交的,甚至應斷交。

    曾國藩主張交諍友、益友、師友,不能結交狐朋狗友。在交友中,曾國藩強調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怨天,不尤人,“無故而怒,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而人必不服……凡遇牢騷欲發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是而蓄不平之氣?猛然內少,決然去之”。

    《史記》說:“不知其友,視其友。”出于交友對人一生賢良與否影響深遠的認識,曾國藩更加自覺地去接近那些品學兼優的人。他能結交的益友,對他一生及事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擇友納賢,不計出身、門第。在他的將領、幕僚和朋友中,大多都非同鄉,而且滿漢一視同仁。這些人也真正是賢良之才,有的給曾國藩出謀劃策;有的帶兵打仗,攻無不克;有的在危難之時兩肋插刀,雪中送炭,從各個方面助他建功立業,

    慎交朋友,貴在專一,注重品德修養,交友時嚴于待己,寬于待人,以誠相交,這些都是曾國藩的交友之道。

    下篇:修身篇之十四:“成就偉業之舉,須靠自強不息”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十四)

成就偉業之舉,須靠自強不息

    俗話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人只有自強,才能不敗。而男子漢大丈夫,更應以凌云壯志、陽剛之氣立世,光明磊落。唯有如此,才能行得正,做得端,為人所欽服。人必自毀,方能他毀,真正的自強者是不會衰敗的!如果自身本領不強,即使靠別人的幫助輝煌一時,也必定不會長久。

    “為圣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是曾國藩日常的自勉之詞。

    古語說:“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而排除萬難,則必須要有以剛強之氣嚴于律己,以古代圣人先賢為目標,以豪杰為榜樣,不甘頹廢自棄!唯有剛強,才能立志高遠,堅定信念,爭取成功。由此推出,“強”乃成就大事第一關。

    自強,就是“關鍵時自己立得住”。這就是說自強的人必須有一種如蟻負天下而身不危的硬勁,有一種臨危難而巋然不動的泰山之神魄。而如果一遇到挫折就牢騷滿腹,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懷疑自己生不逢時,那將不會有所成就。所以曾國藩說,天大的事業和成就都是從強勉中做出來的。古來多少事,從沒有不經風波就會成就的。曾國藩為了培養子弟們的自立自強精神,還經常向他們講自己的經驗,如“危急時莫靠他人”、“無師無友,也可挺然獨立”、“不沾他人半點便宜”、“不輕受人惠”、“不輕取人財”等等。同時還通過其它辦法如主張“不留遺產”給后人,以逼迫他們自強。

    曾國藩認為,只有自立自強才能成就大事。縱觀歷史上圣王賢相、功臣名將、圣賢哲人,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就是他們身上不乏自立自強,就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概,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一種堅不可摧的自信。

    下篇:修身篇之十五:“進退須有度,偏執惹禍端”

<<得與失--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之(十五)

進退須有度,偏執惹禍端

    一剛一柔,一伸一縮,,方能游刃有余,一帆風順。曾國深喑剛柔并濟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曾國藩曾認真研究過《易經》,在其著《冰鑒》一書內就有《剛柔篇》,下分“總論剛柔”、“論外剛柔“;論內剛柔”三節,專論探討盈虛消長的道理。他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東南,未有常全不缺者。”

    事物就是這樣彼消此長,禍福相依,所謂苦盡甘來,絕處逢生,山窮水盡,柳暗花明。

    人人都喜歡吉利,本能地回避兇難。那么,有沒有辦法保持吉利,回避兇難呢?曾國藩的辦法是柔順、收斂、抱殘守缺。他認為在大吉大利時,通過柔順可以保持吉利。一般人只知道“剛毅”過了頭才需要柔順,而不知道取得了成功還需要柔順。

    柔順是什么?曾國藩說:“柔順,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其全也。”有一點殘缺和遺憾就讓他有吧,不要總是求全、求圓、求滿,這就是抱殘守缺。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一味追求大獲全勝,功德圓滿,年輕兇險和禍災也就隨之降臨了。

    曾國藩在秉承祖訓的基礎上,又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出:只有剛柔并濟,才能達到自立自強之目的。人不能只具備“骨架”,還要具備“血肉”。“柔”就是一個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長久的東西。柔,并不是卑弱和不剛,而是一種魅力,一種處世的方法。

    在曾國藩看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柔是手段,剛是目的,以退為進,以柔克剛,實現真正的自立自強,這才是柔的實質。要以柔為表,剛柔互用,柔是手段,是策略,剛是目的。所謂“以退為進”,以柔克剛才能真正實現自立自強。太過柔弱,則失之于軟弱無力,這是男兒立世的大忌。唯懂剛柔并濟者,才能保身報國!

    剛柔之道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大事精明,小事糊涂。精明為剛,糊涂為柔。曾國藩認為不能要求所有的事都要明明白白,要決斷是非,大事精明,小事糊涂。

    有時需要糊涂,有時需要精明,關鍵在于把握糊涂與精明的時機。如果把“難得糊涂”當作是一貫的信條,那就成了一個真糊涂之人,未見一個真糊涂之人還能成就大事者。

    曾國藩說:明有二端:人見其近,吾見其遠,曰高明;人見其粗,吾見其細,曰精明。高明者,譬如室中所見有限,登樓則所見遠矣,登山則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微鏡照之,則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

    精明和糊涂是相對而言的。糊涂并不是傻,是指應純凈、寧和、淡泊。不為蠅頭小利耿耿于懷,不為雞毛蒜皮而耗力費神。與此相對,精明即是著眼于大事,把心智放在更有價值和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儒家雖以積極人世的態度為人稱道,但也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說。這也正是剛柔并濟的策略。儒家先圣孔子一生強調“中庸”,認為“過猶不及”,即是說任何事物都不可以過于偏執,否則就會招致失敗。借以說明人在社會中的生存,要懂得有“度”。不可一味地強硬或軟弱。

    不管是道家提倡的“介于材與不材之間”,儒家所言的“中庸之道”、“過猶不及”,還是佛家講的“不可執著,四大皆空。”其實就是說,人在現實中面對復雜的環境時,都應懂得進退有度,掌握分寸,不可偏執,惹來禍端。

    下篇:修身篇之十六“成功里總少不了堅忍故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曾國藩家訓
《大學》心解(22)
“改邪歸正”的他用一輩子去踐行這事兒,終成一代名臣
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慎獨
后世對曾國藩的評價(轉)
曾國藩教子(臨終遺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水| 大城县| 同德县| 郁南县| 荥经县| 乐昌市| 察雅县| 昌江| 南投市| 伊金霍洛旗| 临安市| 汪清县| 宜阳县| 广宁县| 旺苍县| 修文县| 措美县| 临武县| 新兴县| 阜南县| 南昌市| 井冈山市| 隆回县| 广州市| 河源市| 沅陵县| 即墨市| 西丰县| 曲阳县| 镇沅| 西盟| 工布江达县| 齐河县| 江山市| 商都县| 丰台区| 日土县| 凤阳县| 普兰县| 都昌县| 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