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西亭博客的博客
上起下續(xù)法
這種方法,上下片都是或敘事或寫景或抒情,可三者交融,上片是開端、是基礎、是前一段事物,下片則是承接、是發(fā)展、是后一段事物。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并稱“蘇辛”,與李清照合稱“濟南二安”。辛詞題材廣闊,內(nèi)容豐富,善于化典入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沉雄豪邁亦不乏細膩柔媚。辛棄疾的豪放詞在蘇軾豪放詞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遂以“蘇辛”并稱。辛棄疾“以文為詞”,詞的語言自由解放,變化無端;還常用民間俗語和文言虛詞為詞,詞中夾雜散文句式和文言句式。
這是寫夜間投宿路上所見所聞的詞。
上片,寫夜行黃沙道中的見聞。四句勾勒出一幅和悅恬美的山鄉(xiāng)夏夜圖景。詩人分明要寫道中明月風清的安詳恬靜,卻偏偏添加些小騷動來寫,與王維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同妙。講“驚鵲”緣于“明月”,講“鳴蟬”緣于“清風”,講“蛙聲”意在“說豐年”,這寫得好,好在恰如其分,這些些小騷動,不僅不會破壞夏夜山村整體的安詳寧靜,好象平靜的湖面泛起道道漪淪,為山村平添一種野趣、幽趣。這三組景象還采用了倒裝手法,使句法更為崎崛。最后一組還用擬人手法,借用青蛙的叫聲,道出村民的心聲,不僅生動形象,還體現(xiàn)了詩人的鮮明用意。
下片,續(xù)寫到在茅店之際的情景。過片兩句,寫天外山前,天外是七八個星,寫得何其寥廓;山前是兩三點雨,寫得何其疏朗,為結句布下了大背景。結兩句,詩人用“茅店”、“社林”、“路”、“溪”、“橋”等密集意象,描繪了一幅如畫的山村景象。但同時,這兩句景語中又蘊含了無限的深情:“舊時”兩字,表明詩人對這里的熟悉與親切,能如數(shù)家珍一樣把茅店周圍的景象一一道出;“忽見”兩字,表明詩人盡管熟悉,但仍有驚喜之感,說明詩人對這里的無比喜愛。
辛棄疾不愧是中國歷史上的杰出詞人,這首詞看似不經(jīng)意之作,寫個山村景象也寫得那么厚重,表達了無限的深情和豐富的內(nèi)涵。語言上看似平白如話,但實則反復使用倒裝等手法,使其似平實曲。描寫景象看似疏朗,但實則意象疏密相間,中心突出,使讀者留下深刻、鮮明的印象??此朴觅x筆寫景,但實則善于煉意煉句煉字,使作品景中寓意,情在意外。如“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兩句,煉意煉得好,巧借蛙聲,表達村民的期望和詞人的情感;再如“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兩句,也是精心煉意的結果,不僅景象渾如一幅《高士夜歸圖》般的古畫,還透露出詩人對這里的熟稔和喜愛,夜行之時的片刻環(huán)視,就能一一道出“社”、“林”、“路”、“溪”、“橋”等景物、方位、距離。往更細處體味,從這首詞中還能見出,我們還能從詞描寫的景象中隱約推測到詩人的無畏膽略和從容氣度。這些剖析,我們在享受作品帶來的美感的同時,完全可以領略到作品厚重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