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五絕、五律的最早詩例
唐代近體詩最興盛的時代,但就五絕和五律而言,最早的詩例則不是唐代詩人的創作,而是還要早得多。弄清這種格律詩最早出現于什么時代、由何人所作,對于詩律發展史的研究不是沒有意義的;同時就近體詩的愛好者來說,也會感到興趣的。因此,我想就此略談一二,以供詩律研究者參考。
一,五言絕句
最早的一首五絕見于東晉時期,出于楊羲的手筆。如:
紫微吟此再三(楊羲)
玄清眇眇觀,落景出東渟。
愿得絕塵友,蕭蕭罕世營
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126
平平仄仄平”,完全合乎近體詩的格律。據逯欽立輯校本《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稱:“楊羲字義和,吳人,幼有通靈之鑒,與許邁、許穆結交,許穆薦之相王,用為公府舍人。簡文即位后卒,或謂大元十二年卒。”作者生年約公元330年,死于371年(簡文帝即位后)或387年(大元十二年)。總之,這首詩該是公元四世紀中葉的作品。這詩是作者假托仙人降世而作的,《詩紀》云:“紫微夫人,名青娥,字愈音,王母第二十女也。晉興寧三年乙丑六月,降楊羲之家,時與太元真人、桐柏真人、右英夫人、南岳夫人同降”,降而口授詩歌。楊羲詩八十多首均假托仙人所作,但是,只有這首四句合乎粘對規則,可見,純是偶然合律,不是作者自覺的創造。
另一首是晉人的五絕,出自吳隱之之手。如:
酌貪泉賦詩(吳隱之)
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
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也是完全合律的五絕。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人,
127
生年不詳,晉安帝義熙九年卒(公元413年),這首詩是他赴任廣州刺史途中,在石門遇貪泉,酌而飲之后所作,時在安帝隆安中期,約在公元四世紀末年。但作者并非詩人,所存詩歌僅此一首,觀同時期的他人詩作,格律化趨勢也不突出,因此,這首也純是偶然合律,并非自覺為之。五絕的自覺創作,當是齊梁詩人的貢獻,其間又隔了一百幾十年漫長的歷史。
二,五言律詩
合格的五言律詩出現的年代還要晚得多,最早的詩例出
自沈約(441—513)和王融(468—494)之手,是五世紀下半葉的事。先看兩首五律詩例:
攜手曲(沈約)
舍轡下雕駱,更衣奉玉床。
斜簪映秋水,開鏡比春妝。
所畏紅顏促,君恩不可長。
鵁冠且容裔,豈吝桂枝亡。
128
登北固樓(沈約)
六代舊山川,興亡幾百年。
繁華今寂寞,朝市昔喧闐。
夜月琉璃水,春風柳色天。
傷時為懷古,垂淚國門前。
這兩首詩,前一首于“仄仄平平仄”開頭,后一首以“仄仄仄平平”開頭,全篇均粘對合律,各有兩聯對仗,與唐代詩人的五律完全一致。再如:
和南海王殿下詠秋胡詩(王融)
日月共為著,松筠俱以貞。
佩紛甘自遠,結鏡待君明。
且協金蘭好,方愉琴瑟情。
佳人忽千里,幽閨積思生。
這首詩只有末句“閨”字拗平,其余均粘對合律,平仄格式與沈約的《攜手曲》相同。
沈、王兩人都是齊梁聲律理論的倡導者,首創永明體格律詩,
129
在探索詩律的實踐中也都作出了貢獻。他們在探索格律詩的過程中也有相同的傾向,即都是著力于構成對而不粘的、用同一個律聯重疊起來的“對式律”,他們的作品中不乏對式的五絕、五律和五言長律,并對同時期的詩人產生過很大的影響。這種對式格律也就是“世呼為永明體”的詩律形式,是他們探索詩律所取得的成果,也是他們在創作上突出的特點。同時,沈、王兩人創作的五言詩數量也較多,沈氏有150多首、王氏有80多首,這些詩大多是對式或具有對式傾向的作品。因此,在對式傾斜之中加進了“粘”的規則,寫出了粘對合律的三首近體詩五律(只有三首),這不能不令人感到帶有一定的偶然性。當然詩聯之間的連接,不是異聲相對,就是同聲相粘,只要應用了兩種律聯寫詩,是必然回產生出近體詩來的,只是首先出現在沈、王詩中確是偶然的吧了。然而,不管怎么說,這畢竟是近體詩五律的最早詩例,后來的詩律發展結果正是肯定了這種聲律結構,并從中概括出了近體詩格律最基本的構律規則:粘對規則。所以,從中國詩律發展史的角度看,這可謂意義重大,不可低估的。
130
如果就近體詩的五絕和五律相比,五絕只有兩聯,只要應用兩個不同的律聯去寫,寫多了就可能出現合格的五絕。所以出現五絕的偶然性較大,出現的時代也很早;在晉代,可以找到的詩例也較多,如在標明為“晉宋齊辭”的吳聲歌曲和雜曲歌辭中已不少見。至于五律,要將兩個律聯有規則地交錯配合,才能構成,出現的偶然性比五絕小得多,出現的時代也不可能早,必須是盛談詩病、探討詩律很熱鬧的時期,即齊梁陳時期,才有可能。因此,雖五絕和五律產生的時代早晚有別,相距將近一個半世紀,但是,要說到它們形成的年代,則不可能先后懸殊。它們在格律結構上的特點既然是一樣的,那末,形成的時間縱有先后,也會是在同一個時代,這就是齊梁后的時代。從庾信、徐陵、張正見等人的作品中,已不乏
粘對合格的五絕、五律以至五言排律,這說明他們已能自覺掌握近體詩的格律特點,而不像前人是偶然合律。這樣看來,近體詩五言體的形成當在唐人之前,即梁末和陳代,而沈約和王融最先寫出這樣的詩例,是有偶然性的,同時也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原載 廣州《語文月刊》1985年第12期)
初唐五言詩的格律
在初唐一百年間,詩歌仍以五言詩為主要的體式。初唐的五言詩在格律結構上則充分繼承和發揚了南北朝齊梁體的形式,仍可按粘式律、對式律和混合律三種類型加以概括。
第一,粘式律,即近體詩的格律。在初唐時期,這種格律形式已為詩人廣泛應用,詩例很多。現按長短體式各舉一例,以作說明。例如:
詠巫山(王績)
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
霽云無處所,臺館曉蒼蒼。
出塞(楊炯)
塞外欲紛紜,雌雄猶未分。
132
明堂占氣色,華蓋辨星文。
二月河魁將,三千太乙軍。
丈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勛。
峴山懷古(陳子昂)
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
猶悲墮淚碣,尚想臥龍圖。
城邑遙分楚,山川半入吳。
丘陵徒自出,圣賢幾凋枯。
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
誰知萬里客,懷古正躊躇。
以上是合格的五絕、五律和五言排律。初唐詩人一般都很擅長于粘式律,留下了大量的詩例,其中。唐初的“四杰”、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問等更為突出,他們的作品不僅數量很多,而且十分合律。這樣就造成了初唐詩律以粘式律占優勝的局面,而使南北朝時期應用很廣的對式律退居于次要的地位。
第一,對式律。在初唐時期仍被詩人所繼承和應用,不少詩人
133
如袁朗、楊濬、虞世南、王績、上官儀、盧照鄰、王勃、韓仲宣、駱賓王、陳子昂、韋安石等等,均有所作。如:
獨酌(王績)
浮生知幾何,無狀逐空名。
不如多釀酒,時向竹林傾。
這是平起仄收式的對式五絕。再如陳子昂《初入峽苦風寄故鄉親友》、陳叔達《春首》、盧照鄰《臨階竹》、《送二兄入蜀》、鄭維忠〈送蘇尚書赴益州〉、王勃〈羈春〉〈山扉夜坐〉〈春莊〉、〈春園〉、崔融〈塞上寄內〉、駱賓王〈送別〉等詩,也都是這種格式的作品。仄起仄收式的五絕如盧照鄰〈游昌化山神舍〉、陳子良〈送別〉、孔紹安〈侍宴詠石榴〉、郭震〈秋歌〉等等。
又如:
送殷大入蜀(陳子昂)
蜀山金碧路,此地饒英靈。
送君一未別,凄斷故鄉情。
片云生極浦,斜目隱離亭。
134
坐看征騎沒,唯見遠山清。
這是平起仄收式的對式五律,是同一個律聯的重疊式。再如:盧照鄰《戰城南》、楊濬《送劉散員賦得陳思王詩明月照高樓》、王勃《長柳》、郎余令《晦日宴高氏林亭》、駱賓王《詠水》、塵灰》、韋安石《梁王宅侍寢應制同用風字》等詩,也都是這種格式的五律。此外,仄起仄收式的如:上官儀《故北平公挽歌》。平起平收式的如:韓仲宣《上元也效小庾體》等,也均是合格的對式五律詩例。又如:
秋日仙游觀贈道士(王勃)
石圖分帝宇,銀牒洞靈宮。
田丹縈岫室,復翠上巖櫳。
霧濃金灶靜,云暗玉臺空。
野花常捧露,山葉自吟風。
林泉明月在,詩酒故人同。
待余逢石髓,從爾命飛鴻。
這是平起仄收式的排律,由同一個律聯重疊五次而成。此詩一作駱賓王詩,駱賓王也是唐初詩人,對說明詩律同樣有效。又如王
135
績:《田家三首》中的第二首,長六聯,也屬于此式。這首詩又作王勃詩,王勃、王績都是初唐詩人,不影響說明詩律的問題。
從以上所舉的這些詩例可見,盡管初唐的五言詩已傾向于應用粘式律,粘式律已成為主要的詩律,但是,對式律仍沒有被淘汰,它仍能作為一種次要的格律為詩人所用,并曾產生過不少詩例。但是,合格的對式排律十分少見,最多見的是對式五絕,這說明對式律的適用條件是詩體宜短不宜長。
第三,混合律,格律特點是全詩應用律聯,積聯成式。律聯之間的關系是時粘時對,粘對無常的。這種格式的出現乃是詩人作詩時為能將粘的關系或對的關系貫徹始終的結果。這種詩仍能保持一定的格律氣味,而應用上則比較靈活方便,所以不僅在齊梁時代,
而且在唐代,盡管律詩已趨于成熟了,詩人門仍時有應用,留下了不少作品。下面選舉三例:
西行別東臺詳正學士(駱賓王)
意氣坐相親,關河別故人。
客似秦川上,歌疑易水寒。
136
塞荒行辨玉,臺遠尚名輪。
泄井懷邊將,尋源重漢臣。
上苑梅花早,御溝楊柳新。
只應持此曲,別作邊城春。
這首在第一、二聯間、第四、五聯間失粘,結果呈現出較復雜的結構:第一、二聯為對式、第二、三、四聯為粘式,第四五聯是對式,第五六聯又是粘式,兩種格律結構混合,以粘為主。
又如:
阮公體(徐晶)
秦王按劍怒,發卒戍龍沙。
雄圖尚未畢,海內已紛拏。
黃塵暗天起,白日斂精華。
唯見長城外,僵尸如亂麻。
這首詩失粘兩處,結果第一、二、三聯是對式,第三、四聯則是粘式,成為以對為主的混合式。又如:
奉和展禮岱宗涂經濮濟(肖楚材)
137
拂漢星旗轉,分霄日羽明。
將追會阜跡,更勒岱宗銘。
林戈咽濟岸,獸鼓震河庭。
葉箭凌寒矯,鳥弓望曉驚。
已降汾水作,仍深迎渭清。
這首詩第一、二聯為粘式,第二、三聯是對式,第三、四聯又是粘式,第四、五聯又是對式。是粘對關系均衡交錯的混合式。
以上把混合式格律分成三類,這雖未必是詩人著意構成的,但是,對于說明這種格律結構的特點卻是有益的。
綜上所述,從格律結構的類型上看,初唐詩歌與南北朝是沒有什么差別的。但是,若從這些格律類型的應用情況看,則有明顯的差異,這就是初唐詩歌有向粘式律過度的重要趨勢。翻開《全唐詩》前四冊我們就可見到,對式律的詩例數量與粘式律比較,已不成比例。例如,王績詩五十九首,其中只有兩首對式五絕,一首對式排律。駱賓王詩一百三十首,其中只有兩首五律和一首五絕是對式律的。盧照鄰是對式律詩例較多的一個,共有九首,但他的詩共有一
138
百零二首,仍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許多詩人雖都寫過對式律詩作,但均系偶而為之,不過留下一、二首而已。楊炯詩三十三首,杜審言詩四十三首、李嶠詩二百十首,都沒有一首是對式律的。沈佺期、宋之問也都沒有寫過五言的對式律詩例。由此可見,初唐詩律的發展特點是,使五言詩粘式律在三類格律形式中占了主導地位,從而使近體詩的格律成為古代詩歌格律的主體。
(原載 廣州:《語文月刊》1987年第5期)
初唐七言詩的格律
七言體的格律詩形成于初唐。唐代以前,雖然個別詩人(如江總)也曾寫出過一二首合律的七絕,有些詩人(如蕭繹、張正見等)在轉韻的長詩中寫出過一些合格的七絕或七律的結構段落,但是,這畢竟是帶有一些偶然性的個別現象,并不意味著七言體格律詩在那時已經形成。到了唐代,大約在武則天和唐中宗的時期,詩人們在繼承齊梁體格律的基礎上把詩律的發展推進了一大步,終于形成了七言詩的格律,并且比較迅速地使之發展到了成熟的境地。當然,從詩體和格律的角度看,從五言發展到七言,已非難事;但是,這一發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卻是不可低估的。原因是唐代七言律詩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這巨大的成就不能說與詩體和格律的發展無關。
初唐七言詩的格律仍像齊梁體一樣,可按粘式、對式和混合式三類加以概括。不過,粘式粘式格律在詩中的比重已大為增加,合格的七絕和七律已隨處可見,詩例的數量也很多。對式和混合式格律的比重則大有降低的趨勢,詩例數量也比較少。這是詩律發展中一個客觀事實,也是可以理解的。現分別舉例說明如下。
一, 粘式律(即近體詩的格律)
登逍遙樓(宋之問)
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云霧見。
北去衡陽二千里,無因雁足系書歸。
這是平起平收式的七絕,仄起平收的如李嶠《送司馬先生》;仄起仄收的如劉憲《人日玩雪應制》;平起仄收的如郭震《米囊花》等。前兩式的詩例較為常見,后兩式的作品很少。初唐時寫過七絕的人很多,如:元萬頃、崔日用、崔湜、王勃、杜審言]閻朝隱、韋元旦、岑羲、盧藏用等等,都有所作。
粘式七律如:
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沈佺期)
天長地闊嶺頭分,去國離家見白云。
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聞。
難浮漲海人何處,北望衡陽雁幾群。
兩地江山萬余里,何時重欹謁圣明君。
這首詩是平起仄收的格式。仄起平收式如李適《奉和立春游苑迎春;仄起仄收式的,如李適《帝幸興慶池戲競渡應制》等。與七絕相似,后兩式的詩例很少,最多見的是第一式。
粘式七言排律十分少見,例如:
從軍行(崔融)
穹廬雜種亂金方,武將神兵下玉堂。
天子旌旗過細柳,匈奴運數盡枯楊。
關頭落月橫西嶺,塞下凝云斷北荒。
漠漠邊塵飛眾鳥,昏昏朔氣聚群羊。
依稀蜀杖迷新竹,仿佛胡床識故桑。
臨海舊來聞驃騎,尋河本自有中郎。
坐看戰壁為平土,近待軍營作破羌。
這首詩長七聯,粘對完全合律,對仗也甚工整,用韻也合乎要求,是一首很突出的粘式七言排律。
二, 對式律
在初唐詩中,對式律主要見于七絕,在七律詩中十分罕見,在七言排律中則沒有發現。近體詩的提倡者沈佺期、宋之問也均有對式七絕的作品。例如:
邙山(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
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唯聞松柏聲。
傷曹娘(宋之問)
可憐冥漠去何之,獨立豐茸無見期。
君看水上芙蓉色,恰是生前歌舞時。
這里,前一首是平起平收式;后一首是平起平收式。又如:
秋江送別(王勃)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這是仄起平收式的。以平起平收式最為常見。
對式七律十分少見,如:
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劉憲)
暮春春色最便妍,苑里花開列御筵。
商山積翠臨城起,浐水浮光共幕連。
鶯藏嫩葉歌相喚,蝶礙芳叢舞不前。
歡娛節物今如此,愿奉宸游億萬年。
但是,除此之外,再不易找到別的詩例了。
初唐詩人只寫對式七絕,不寫對式七律和七言排律,這說明當時對于對式律的單調少變的缺點,已有認識。盛唐以后,對式律的應用情況也是如此。例如,在李白的詩中,對式七絕的作品甚多,卻沒有一首是對式七律或對式七言排律的作品。這很能說明,詩人已深知對式律的適用程度有限了。
三, 混合律
律聯之間或粘或對、粘對無常的稱為混合律,這種格律形式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因為詩人作詩時,只要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將粘的或對的規則貫徹始終,結果,就形成這種格律形式。混合律由于全由律聯構成,所以同樣具有音調上的抑揚之美,它雖然起自齊梁,但是,初唐的詩中仍繼續被應用。例如:
三陽宮侍宴應制得幽字(宋之問)
離宮秘苑勝瀛洲,別有仙人洞壑幽。
巖邊樹色含風冷,石上泉聲帶魚秋。
鳥相歌筵來度曲,云依帳殿結為樓。
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還陪八駿游。
這首詩第一、二聯是對式結構,第二、三、四聯是粘式結構,兩式混合成詩,以粘為主。又如:
守歲應制(沈佺期)
南渡輕冰解渭橋,東方樹色起招搖。
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獻壽用明朝。
殿上燈人爭烈火,宮中侲子亂驅妖。
宜將歲酒調神藥,圣祚千春萬國朝。
這首詩第一、二、三聯是對式結構,第三四聯是粘式結構,兩式混合成詩。
從以上所句的詩例中可知,在初唐時期,七言格律詩不但已經形成,而且在詩律上也已相當成熟了。在七言詩的三種格律形式中,又比較突出地以粘式律,即近體詩的格律形式占了數量上的優勢,成了七言格律詩的主體。在主體詩律以外,以對式和混合式格律作為輔助的形式,仍為詩人所用,以作補充,但已經不起重要的作用。詩律的發展,自齊梁時期形成五律到初唐形成七律之后,可說是五、七言兼備、長短體式咸宜、粘對合律的近體詩的完整體系已經確立了,在格律結構上成熟了。從而為唐代的詩歌發展的高潮提供了完美的形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關于近體詩的形成,文學史家常推崇沈佺期、宋之問兩人,說他們“回忌聲病”、“約句準篇”,使律詩得以定型,這話自有其理。五言律詩自不必說,沈、宋寫得既多,又較合律,與齊梁以來詩人所作的粘式五律無異。七言律詩也以沈佺期較為突出。因當時詩人仍以寫五言詩為主,寫七言僅是偶而為之,而沈佺期共有七言詩二十六首之多,其中,合格的七律有十四首、七絕六首,這是其他初唐詩人所沒有的,當能影響時人。宋之問雖擅長五律,但也寫有合格的七律三首、七絕五首。不過,沈、宋的作品也并非均是合律的近體詩,同樣也寫了一些對式律和混合律的詩例,這從上面的舉例中就可窺知。當然,指出這種情況并不影響我們承認沈、宋在近體詩的形成上(尤其是七言體)確有較大的貢獻。
(原載廣州《語文月刊》1987年第3期)
談七言律詩的最早詩例
近體分為五言和七言兩種體式,五言體產生得較早,據我們對南北朝詩個的分析,認為在梁代(公元六世紀初)已經產生了〈注〉。至于七言體,雖是以五言詩句為基礎的,是對五言詩句的有規則的延長,但其產生的時代卻有晚得多。在梁、陳、隋三代的詩歌中,均很難發現。最早的七律詩例是可能是杜審言、蘇味道、崔融、李嶠(時稱文章四友)等人創作的。如:
大 酺
昆陵震澤九洲通,士女歡娛萬國同。
伐鼓撞鐘驚海上,新裝袨服照江東。
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長地久屬年豐。
嵩山石涂侍宴應制(蘇味道)
琱與藻衛擁千宮,仙洞靈谿訪九丹。
隱暖源花迷舊路,參差嶺竹掃危壇。
重崖對聳霞文駁,瀑水交飛雨氣寒。
天洛宸襟有余興,徘徊周曬駐歸鑾。
這兩首詩都是粘對合律,對仗和用韻也合乎要求,是很標準的近體詩七律。詩的作者則是唐高宗和武則天時的人,杜審言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約645—708);蘇味道生于公元648年,卒于705年,都是唐初著名的詩人。這兩首詩的具體年代則不易確定,但總是七世紀末八世紀初的作品。
時間稍晚而對七律的形成有較大貢獻的詩人沈佺期也是七律的早期作者。他寫的七律都十分合格,數量也最多,他是初唐時期五律、七律均較擅長的詩人。他的名作之一《古意呈補闕喬知之》是一首標準的七律。這首詩的時代不晚于七世紀末,因為,喬知之是被武承嗣所害的,武承嗣約在公元698年武則天決定立中宗李顯為王太子而氣病死去的。
在武則天死后的七八年間,即中宗、睿宗年間,已有一批文人善作七律,最突出的是圍繞太平公主、安樂公主而寫的許多“奉和應制”之作。這些作品的內容雖然無多可觀之處,但卻粘對合律,為我們留下了一批較早時代的七律詩例。現各舉一例: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難莊應制(李嶠)
(景隆三年二月十一日)
主家山第接云開,天子春游動地來。
羽騎參差花外轉,霓旌搖曳日邊回。
還將石榴調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鸞輅已辭烏鵲路,蕭聲猶繞鳳凰臺。
這詩注明寫于景隆三年(709)。寫過這一詩題而能粘對合律的人,還有宋之問、蘇颋、李乂、沈佺期等。又如
奉和幸太平公主山莊應制(宗楚客)
玉樓銀榜枕嚴城,翠蓋紅旗列禁營。
日映群巖圖畫色,風搖雜樹管弦聲。
水邊重閣含飛動,云里孤峰類削成。、
幸睹八龍游閬苑,無勞萬里訪蓬瀛。
作者還寫有一首五律,題為《安樂公主移入新宅侍宴應制》(景隆三年十一月一日),從時間上可以測知這兩首詩相距是不遠的。前一首約是景隆四年(710),也即安樂公主被殺的那年寫的。寫過這一詩題而又粘對合律的作品的詩人還有韋元旦、李適、蘇颋、李乂、盧藏用、馬懷素、趙彥昭等等。以上這些都是唐中宗景隆年間(707—710)的七律詩例。所以,七律產生于八世紀初,這種判斷大體上是沒有問題的,最早的詩例則可能還要早些,應是七世紀的后期。
至于七言排律,最早的詩例大約是崔融寫的《從軍行》:
“穹廬雜種亂金方,武將神兵下玉堂。天子旌旗過細柳,匈奴運數盡枯楊。關頭落月橫西嶺,塞下凝云斷北荒。漠漠邊塵飛眾鳥,昏昏朔氣聚群羊。依稀蜀杖迷新竹,仿佛胡床識故桑。臨海舊來聞驃騎,尋河本自有中郎。坐看戰壁為平土,近待軍營作破羌。”
這首詩長七聯,粘對完全合律,對仗也甚工整,用韻也合乎要求,是一首很突出的粘式七言排律。詩作者的生年不詳,約卒于公元706年(沈佺期在《哭蘇眉州崔司業二公-并序》中稱:‘神龍三年秋八月,佺期承恩北歸,途中覯止,訪及故友,知眉州蘇使君味道、國子崔司業融,馳旋間相次而逝。’可見他的卒年略晚于蘇味道。)這首詩從內容看當不似其晚年的作品,所以時代較早,當是作于七世紀后期的了,可謂是最早的一首七言排律。盛唐以后,粘對合格的七言排律數量也很少,崔融此作,實是很突出的例子。
比七律、七言排律產生得更早的是七絕,七絕詩例最早的見于陳代的江總,他寫過《怨詩兩首》,均粘對合格,與唐人作品無異。江總生于公元519年,歷仕梁、陳、隋三朝,卒于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因而,七絕可說是六世紀中就已經產生了,但是,江總只存此兩首,而同時代的詩人也沒有寫出合格的七絕作品來。到初唐時代,七絕才和七律一起為詩人重視,上面提到過的初唐詩人大多數也都寫出過合格的七絕。
由上所述,可知七言的近體詩是在七世紀后期產生和形成的,比五眼近體詩的產生要晚得多,相隔了近兩百年。七言體和五言體從詩律結構上看是同質的,它不過是按規則加長一個節拍而已,為什么要經歷這么長的時間才能產生和形成呢?顯然,這是由于詩人寫詩所慣用的詩體形式尚未轉向七言體,整個南北朝時代,七言詩數量很少,直到初唐時期,詩體仍以五言為主要的體裁形式,詩人們寫七言詩大多是偶而為之,這應說是七律產生得晚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在平仄字聲的調配上作七律也略難于五律,五言詩句的平仄調配是比較容易掌握好的。
注:見《語文月刊》1986年第六期:《談近體詩的構律單位和組合規則》。1985年第十二期:《略談五絕五律的最早詩例》
(原載 廣州《語文月刊》1986年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