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 子
【智海踏浪】
見《論語"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碧故幨帲盒男亻_闊,自由自在的樣子。戚戚:憂懼不安的樣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鬃诱f,君子重為己之學,求諸己而無愧于心;小人則求為人之學,求諸人而無所不至。兩句話互相對比,非常生動而有深刻,可以作為座右銘,即可自勵,也可勉人。
【知心小語】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無執無求,心胸寬廣,思想開朗,遇事拿得起、放得下,心態健康。“小人”目的性強,凡事執著,所以患得患失,憂心憧憧。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老和尚攜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條河;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主動背該女子趟過了河,然后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趕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師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終于忍不住了,說:師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南懷瑾先生解釋說:《學而》篇中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個人一生沒有人了解,雖有學問而沒有發展的機會,還是不怨天、不尤人,這種修養是很難。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蕩蕩”,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像春風吹拂,清爽舒適;像秋月揮灑,皎潔光華。內心要保持這樣的境界,無論得意的時候或艱困的時候,都是很樂觀的。但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自然的胸襟開朗,對人也沒有仇怨。像包公、趙清獻都做到這樣的境界,這是“君子坦蕩蕩”。
至于小人呢?“小人長戚戚”,小人心里是永遠有事情的,慢慢就變成狹心癥了——這是笑話,借用生理的病名,來形容心理上的病態,小人永遠是蹩住的,不是覺得某人對自己不起,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我們都犯了這個毛病,有時候:“唉!這個社會沒得搞的?!毖酝庵?,我自己是了不起,而這個社會是混蛋。這也是“長戚戚”的一種心理病。心里憂愁、煩悶、痛苦。所以這兩句,可以作座右銘,貼在桌旁,隨時注意自勵,養成坦蕩蕩的胸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