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性者火熾,遇物則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殺;凝滯固執者,如死水腐木,生機已絕:俱難建功業而延福祉。一個人的性格如果過于急躁,他的言行就如同炎炎烈火一樣熾熱,好像凡是與他接觸到的東西都會被焚燒;一個人如果過于苛刻沒有人情味,他的言行就如同冰雪一樣冷酷,好像凡是與他相碰觸的東西,都會遭到迫害;一個人如果思想頑固不化,那么,他就像一潭死水或一棵朽木一樣,已經沒有任何的生機。這些人很難建功立業,造福后代。
剛愎自用,英雄走上末路
在秦末爭雄時,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項羽。項羽本是楚國貴族,他的先人是楚國大將項燕,在秦滅楚后自刎而亡。由于秦王實行暴政,天下大亂,項羽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并立楚王后裔為王以招攬天下人。
項羽英勇善戰,熟諳兵法,重武輕文,人稱“萬人敵”。在巨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楚軍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章邯軍,解巨鹿之圍。自此,項羽聲名遠播,各路反秦將領皆服項羽。
項羽雖然是個英雄,但他卻天生沒有領袖的品質,那就是他行“婦人之仁”。他在打仗時可以身先士卒,也可以為士卒吮吸箭傷的膿汁,但他卻不能慷慨地封賞將士。據史書記載,任命將領的大印都刻好了,他卻舍不得給那些應該封賞的人,而是把大印拿在手里,玩來玩去,棱角都磨光了,還是舍不得送人。他不能大膽地使用人才,更不善于使用人才。劉邦正是利用了他剛愎自用這一性格弱點戰勝了他。
鴻門宴上,項羽不聽勸告,不明好壞,錯過殺掉劉邦的大好機會。后來,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項羽又中劉邦反間計趕走了范增。
項羽一錯再錯,在劉邦和韓信的聯合進攻下兵敗垓下。項羽單人獨騎擺脫漢軍追捕,來到烏江岸邊。項羽到了烏江岸邊,烏江亭長早已駕著小船在那里等候。亭長熱情地招呼項羽說:“江東雖小,也有幾千里的土地,幾十萬的人口,在那里,也能干出一番事業!請大王火速上船,江邊僅有我這條船,如果漢軍追上了,就難以過江了?!表椨鸶兄x亭長的好意,但沒有上船,他說:“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么?想當初,我項羽帶領八千子弟兵渡江西進,現在他們都戰死在疆場,光剩我一個人活著,即使江東父老不怪我,我也沒有臉面去見他們了?!彼麪窟^烏騅馬,對亭長說:“這是一匹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寶馬,馱我已經五年了,現在這種境地,與我同死實不忍心啊,送給你吧!”說著讓亭長牽馬上船,自己則手提寶劍徒步迎著前來追擊的漢軍,漢軍遠遠見了項羽,并不敢向前,項羽大吼,揮劍砍殺,殺了幾百人,自己身上也受了十多處傷,然后自刎而死。
項羽,這位叱咤風云,橫掃天下的西楚霸王走上了末路,一代英雄落了個如此悲壯的結局。
唐代大詩人杜牧寫了一首《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心中充滿了惋惜和慨嘆。如果依詩人所說,項羽咽下這口氣,渡過烏江,卷土重來,重整旗鼓再與劉邦決戰,鹿死誰手就說不定了?然而,歷史沒有假設,看來項羽只能做一個末路英雄,為后人留下了無盡的話題。
心高性烈,義士身首異處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人,蜀國名將。《三國演義》中記載魏延:“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五綹長髯、威風凜凜、執刀跨馬、沖鋒突陣。”魏延心高性烈、傲視同僚、熟曉軍機、久歷戎事、勤于謀略、善待士卒,是蜀國屈指可數的猛將之一。
魏延在劉備帳下大顯身手,沖鋒陷陣屢立奇功:劉備入川;劉備爭奪漢中的后期;諸葛亮七擒孟獲;諸葛亮七出祁山北伐中原。在各個時期,魏延都隨軍奮戰,而且屢屢打硬仗。曹魏的張郃、郭淮等名將,都是被魏延殺死的。建興8年(公元231年),魏延升為西征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蜀國在關羽、趙云死后,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魏延當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然而,魏延個性張揚愛出風頭,與性格謹慎的諸葛亮不合,這一性格導致了魏延的悲劇命運。
諸葛亮六次北伐均無功而返。連年征戰,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諸葛亮不但沒有實現《隆中對》的宏論,就連自己也被司馬懿拖死在了五丈原里。自知不久于人世的諸葛亮臨死之前也沒有忘記魏延,他決定在自己死后除掉魏延。為了除掉魏延,他委重任于楊儀。楊儀何許人也,不過是個不見其功的普通幕僚,同時找了馬岱做幫手,諸葛亮對二人密授了錦囊妙計。
諸葛亮死后,魏延拒不撤軍,他燒棧道阻靈柩抗拒命令,于是,楊儀陣前痛罵,馬岱背后揮刀,魏延這位久經沙場,屢建奇功的南鄭侯漢中太守,蜀國的征西大將軍,最終被扣上了謀反的帽子,陣前被砍掉了頭顱。
其實,仔細分析,魏延是冤枉的,在撤軍與不撤軍的問題上,魏延總共說了兩句話:一是,丞相雖死,但某還活著!豈可因一人之死廢國家大事?二是,楊儀何等人也?大丈夫豈可被書生所制?
這哪里是謀反,最多也就是發發牢騷而已。前一句無非是要繼續北伐,完成統一的大業;后一句則直接反映出功勛卓著的魏延瞧不起楊儀這種無能之輩,根本不愿意為其所左右。
造成魏延悲劇命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性矜高”,也就是性格高傲,為人處事易招人懷疑。魏延的性格有以下幾個突出方面:
第一,驍勇善戰,愛出風頭
魏延在戰場上是一位愛打硬仗,愛出風頭屢受挫而不氣餒的戰將,這種性格不和諸葛亮的謹慎性格相容。
第二,用奇兵、奇計,敢于冒險
諸葛亮二出祁山時,魏延建議說:“夏侯琳乃紈绔子弟,懦弱無謀。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林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往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兵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矣?!敝T葛亮認為這個計劃風險太大,如果有兵埋伏截殺,則五千人必定受害,所以拒絕采納。魏延又說:“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于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諸葛亮仍然堅持從大路進兵的計劃,沒有接受魏延的從子午谷出兵攻魏的建議。魏延的這一建議,雖然風險很大,但并非沒有一點可行性,甚至可能會成功,這說明魏延不同于一般武將,敢于用奇兵、奇計。
第三,性格直率,具有叛逆精神
魏延個性直率開朗,做起事來雷厲風行,毫無顧忌,具有反叛精神,尤其是數次頂撞諸葛亮。守護街亭時,他當面責問諸葛亮:“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在每次接受任務時,魏延都能將自己與諸葛亮不一致的想法直率地提出來,當孔明能夠給予合理地解釋時,他才高興地去執行任務。作為一個普通人,直率的性格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軍事將領就必須受紀律約束,所謂“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蔽貉拥拿芫驮谟谒煜似胀ㄈ伺c軍事將領之間的界限,不能以高級將領的身份和地位去約束自己,只將自己看成是一個普通的人,所以總是任由自己的性子去做事,毫無顧慮,敢說敢干。
總之,魏延至死也沒明白,自己因何被殺,其原因是:心高性傲。
一個人有主見,有頭腦,不隨人俯仰,不與世沉浮,這無疑是值得稱道的好品質。不過,這種觀點只有在不固執己見、不偏激執拗的前提下才能成立。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事中不可小覷的缺陷。與人交往過程中,許多人都吃過偏激執拗的虧。
感悟:回首滾滾歷史長河,淹沒了世間多少的成功得失,卷走了人生多少的喜怒哀樂,不禁讓人回首感嘆:上天若能讓我重活一次,我絕不是這個活法……其實成功與失敗,僅在咫尺之間,其轉換也只是瞬息,就看如何運籌帷幄。我們不難發現,成功的關鍵其實并不在于你的出身、教育程度、經濟基礎,而在于你必須具有一種謹慎而又勇往直前的實踐精神,必須用你的智慧去進行偉大的人生實踐。老人言告誡我們為人處世要謙虛謹慎、淡泊寡欲、韜光養晦,還要懂得方圓有度的處世哲學。啟迪我們要善于發掘自身潛能,培養自信樂觀,勇于拼搏的積極心態,因為良好的心態是成功的首要條件。前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讓人欽佩,后者積極樂觀、超越自我的精神讓人神往...... 文/單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