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小學生的作文中如何才能寫出真情實感呢?
一、觀察生活豐富積累
寫作離開了生活,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同學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時時觀察、感悟、積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把思想的觸角伸向生活的角角落落。感動、悲傷、憂愁、快樂、苦澀、無奈,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讓我們的作文豐富起來。感情是誠摯的,它弄不得虛假,也只有當某些事、某句話、某個眼神真正觸動了你內心最柔軟的那個部分,它就令你難忘。記得一位學生作文中寫到:春天萬物吐綠,他便對母親說,"柳樹發芽了","是,柳樹爆青了。"母親的一句話令他驚嘆不已。"爆青"形象地再現那種沖破冬的禁錮迎來春天的蓬勃的生命力。所以觀察生活,積累生活,才能有更多的寫作素材。
二、全心投入調動感情
"情到真時總動人",朱自清的《背影》非字字珠璣,卻句句動人。那"爬月臺買橘子的背影"早已成為永久的畫面定格在我們的腦海之中。如果你自己還未掀起感情的波瀾,又如何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呢?
一位學生的作文里曾這樣寫過,在寒風中,慘淡的月光平添了幾分凄冷。我到了村口,遠遠的看到家門口的燈光中那個拉長的身影,飄動的衣襟卻又看不分明。走近,迎著母親那張熟悉的笑臉,我看到了卻不熟悉的一雙手,粗糙、干裂、布滿血痕。我摘下手套,緊緊握住了那雙冰冷的手……學生用心寫出了母親等候的情景。看著聽者濕潤的雙眸,我相信這個作文寫得很成功。
三、錘煉語言細節描繪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是事件的目擊者,有的敘述索然無味,有的敘述活靈活現。究其原因,就是語言的運用。一篇文章根據需要可以自由裁剪。不同的體裁,多種寫作手法,可令文章變幻多姿。修辭的運用,可迅速抓住讀者的眼,但在表達真情實感時,關鍵要進行細節描繪。
什么是細節描寫?就是對某些細小事件,細微特征(語言、外貌、舉止、行動等)或場景的描寫。好的細節描寫不僅使文章具體生動,而且真實感人。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對魯提轄三拳的描寫:一拳打出個"油醬鋪",二拳打出個"彩帛鋪",三拳打出個"全道水陸的道場",形象的比喻從味覺、視角、聽覺等多方面將鄭屠被打的情態,描寫的真切生動,淋漓盡致。再如同是寫一位女同學,"老師表揚她時,她低著頭,手輕輕地擰著衣角",一個害羞的女孩躍然紙上,遠比直接描述要好得多。
如果籠統概括,即便是親身經歷,也會給人不真實的感覺。所以很多文章巧妙的運用細節描寫,令文章熠熠生輝。
有的同學誤認為表達真情實感就是內心的宣泄,可以天馬行空,無所顧忌。其實不然,作文應表達積極健康的真情實感。要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要關注生活,選擇那些健康向上的情感來抒發。為情感插上理性的翅膀,讓感性認識閃耀出理性的光輝。
巴金曾說過:"我不是用文字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真情實感打動讀者,鼓舞他們前進。我的寫作的最高境界,我的理想絕不是完美的技巧,而是高爾基《草原故事》中勇士丹柯--他用手抓開自己的胸膛,掏出自己的心來,高高的舉在頭上。"我相信真情實感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所在,這樣的文章才能真正走進讀者的心靈。(責任編輯:殷樸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