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都說送達很重要,可怎么樣
才能做好送達工作?
# 提問者:小洪
A1
智囊伙伴:葉若安
葉若安
上海市長寧區法院商事庭 書記員
在商事金融條線從事書記員工作13年。
送達工作繁瑣,很多時候明知是無用功,也要郵寄所有可知的地址,就是因為送達的是否完整全面關系到案件審理的程序合法性。如何才能找到當事人的聯系方式,窮盡送達途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查閱卷宗材料。收到卷宗后即可開始核對被告身份材料,查看起訴狀和證據材料中載明的被告地址,若有多個地址的,在發新案時一并送達。
2.查看當事人的身份信息。若被告的證照為上海制發,在審判系統中輸入機構代碼或身份證號碼后,可在具體案件的當事人清單中,點擊“查看證照”查看被告的企業信息、戶籍信息。若被告為企業組織,企業公示系統中查詢核實主體信息是否變更,并查看企業年度報告中的通訊地址和聯系方式。
3. 使用當事人信息協查系統。原告無法提供被告的手機號碼或其他聯系地址,可在審判系統的當事人清單中點擊“當事人信息協查”,根據當事人的身份證號查詢出此人的所有手機號碼及EMS郵寄地址,可以在與對方取得聯系后確認送達地址。
4. 審判系統中查詢關聯案件。在審判系統中查詢是否存在同一被告的其他案件,聯系承辦法官核實被告是否填寫過送達地址確認書,或被告可送達的地址。
5. 善用委托送達。被告在外地,經聯系后仍無法向其送達起訴狀副本等應訴材料時,可委托被告所在地法院向其送達。該送達方式反饋時間較長,所以承辦法官和書記員應及時跟蹤后續進展。
6.把握電子送達。被告是企業的,可通過被告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或電子郵箱與對方取得聯系,詢問應訴材料的送達地址。獲取被告有效的手機號碼、電子郵箱后,可在征詢當事人意見后,通過審判系統的“文書送達”,以電子送達方式向被告送達起訴狀副本等應訴材料。
Q2
剛從民庭調入刑庭,如何才能快速適應刑庭法官助理工作?
# 匿名提問者
A2
智囊伙伴:吳亞安
吳亞安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刑庭 法官助理
上海法院第三屆十佳青年;刑事領域,課題調研,在刑事審判條線工作2年,在研究室工作2年。
刑庭法官助理的工作相對于其他條線,既有共性,也有特性。除了基礎的書記員工作以外,法官助理的工作內容與民庭的助理工作內容相比,存在獨有的特點,快速掌握這些,可以幫助你盡早熟悉刑事案件特點,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學習:
1.重視庭前準備工作,掌握刑事案件庭前準備要點。庭前準備一般包含四方面的內容,如查收案卷材料、送達起訴書副本、幫助聯系辯護人及其他準備工作等。各流程節點需要注意的內容,可以通過向帶教老師請教或閱讀本院的培訓資料獲得,如,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編寫的《書記員專項工作培訓指南》對一、二審案件的注意事項進行了提示。
刑事審判與民事審判在程序上有不少區別,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注意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除個別案件外,刑事案件一般要保證被告人獲得充分的律師辯護。被告人沒有辯護人的,要告知其有權委托辯護,若其因經濟困難等原因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應告知其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其申請法律援助的,應在法定期間內聯系法律援助中心指派辯護律師。
二是注意依法規范接待律師閱卷。在核實律師身份的基礎上,滿足辯護人的閱卷要求,對附帶民事訴訟代理人,如果僅寫明全權委托的,需要明確具體委托權限的內容等。
三是注意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調解。可借助雙方當事人家屬、村委會、居委會等各方面的力量提升調解實效,以有效保護被害方的權利。
2. 多看多學多寫,掌握審理報告、裁判文書的撰寫要求。文書及報告的基本體例應遵循《法院刑事訴訟文書(樣本)》的要求,但是,由于該規定是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4月下發的,當前的審判實踐及刑事法律規定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面對新類型或疑難復雜案件時,撰寫報告和草擬文書時相關體例和格式也需要作適當調整。一方面,可以參考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資料,如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和規范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2020年胡云騰大法官主編的《最新刑事訴訟文書樣式(參考樣本)》等,對新類型案件或疑難復雜案件的報告、文書內容進行完善。另一方面,也可借鑒本院或上級法院在實踐中形成的審判經驗,對報告、文書的內容進行優化。比如,對于疑難案件,可以在報告中側重類案檢索,詳細闡述類似案件的裁判結論和理由;對于爭議較大的案件,可以在文書中精準歸納爭議焦點,做到爭點回應全覆蓋,避免選擇性回應等。
3. 盡快熟悉案件類型,掌握類型化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要點。做好法官助理,既需要輔助法官辦好個案,也需要培養類案思維,尤其需要注重對類案裁判方法的掌握和運用,這樣才能提升自己舉一反三、處理疑難復雜問題的能力。
對裁判方法的學習,一方面可以通過公開出版的文件資料學習,比如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出版的《上海法院類案辦案要件指南系列叢書》、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的《審委會審判經驗及類案裁判方法》等,這些資料均對類型化刑事案件的裁判要點進行了提示,通過系統學習,可以掌握法官辦理特定案件的主要審理思路,在工作時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案例學習和實踐積累提升辦案經驗。如,可以旁聽專業法官會議對疑難案件的討論,系統學習最高人民法院、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和參考性案例等,通過實務積累和系統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對法律的理解適用能力,在撰寫報告和草擬文書時才能找準案件的問題點,真正做好法官的助手和幫手。
Q3
如何向當事人釋明,才能既有效又不過度?
# 匿名提問者
A3
智囊伙伴: 白 云
白云
上海市靜安區法院民事庭涉老團隊 法官
上海法院第三屆十佳青年;入額后進入涉老審判2年。
在民事訴訟中,法官對當事人提供的訴訟主張不完整、不明確、不規范的時候,為了保證訴訟順利進行與司法公平公正,會通過發問、告知等方式,對當事人訴訟進行引導。我想,法官的釋明工作既是權利,也是責任。如何用好釋明權,確實也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我看來,想要用好釋明權,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重視釋明權的重要意義。法官釋明權的行使,能夠節約訴訟資源,減少當事人訴累,有效地從程序和實體上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比如,在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審理中,若法官主動釋明訴訟時效的規定,被告因此而抗辯本案債務的訴訟時效已過,后法官判決原告敗訴。后來,二審以程序違法發回重審,但最終還是原告敗訴。可見,如何把握釋明權的“度”對合法利益保護與司法公信權威至關重要。
2. 釋明的角度和立場既要中立,也要公開。法官作為中立的裁判者,定是平衡地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我平時審理涉及老年人的民事案件時,往往會遇到訴訟能力較弱的當事人,尤其是在固定訴請方面,確實需要法官進行引導。
前幾天,一起民間借貸案件,原告在提出訴請時,問我:“法官,我這樣行嗎?這樣能判給我么?”另外,釋明的場合應公開,不應每次只跟一方“偷偷地”釋明,這樣,雙方都會質疑法官的公平公正。有一次,有一方當事人偷偷在門外問我:“法官,你看我還缺啥材料就打官司贏他?”當我拒絕回答這個問題,并告知他相關庭審紀律時,他竟然點點頭,說:“也行,起碼你也不能告訴他。”
3. 釋明的內容與用語,既要適度又要規范。審判階段,法官釋明的內容一定要把握尺度,既不能讓當事人隨意提出訴請,擴大訴訟成本與激化雙方矛盾,也不能用裁判的尺度與標準去控制當事人提出訴訟請求,干涉當事人處分實體權利,侵犯當事人訴訟權利與侵害司法權威。依法規范行使釋明權的同時,一定要遵循當事人的內心真意,并注重用語規范,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解。比如,在對單方進行釋明時,需要特別注意釋明的內容是否是法院職權范圍,能否進行主動釋明,釋明的用語是否準確限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以及釋明后是否會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