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贈與房屋的調解在前,對外負債的事實在后,作為債務人的普通債權人,對原調解的訴訟標的無獨立請求權,并非原案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且債權人亦沒有證據證明原案當事人存在惡意串通、虛假訴訟的情形。債權人要求撤銷借款人對他人贈與,法院不予支持。
1、2006年,劉金武贈與劉騰一套房屋。該贈與行為被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7)湘民再56號民事調解書所確認。
2、2013年,謝朝榮出借給劉金武一筆款項。
3、劉金武無力清償到期借款,謝朝榮以行使債權人撤銷權為由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要求法院撤銷前述有關贈與確認的民事調解書。
謝朝榮是否具備提起撤銷案涉民事調解書的主體資格?
在本案中,謝朝榮所針對的原案之訴訟標的是劉金武與劉騰之間的贈與合同關系。原案法律關系發生的時間是2006年。謝朝榮不是贈與合同關系中的一方當事人,其將款項借給劉金武并非基于對劉金武享有案涉房屋權益的依賴,其更非對案涉房屋享有優先權的債權人。謝朝榮作為劉金武的普通債權人,對原案的訴訟標的無獨立請求權,并非原案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進而言之,原案的處理結果不會導致謝朝榮承擔法律義務或責任,謝朝榮亦沒有證據證明劉金武與劉騰存在惡意串通、虛假訴訟的情形。
雖然謝朝榮依據(2015)郴民一終字第1156號民事判決申請執行案涉房屋一半產權,原案的處理結果會影響劉金武的責任財產情況,進而影響到謝朝榮債權的實現,但這種利害關系僅為事實上的利害關系,而非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謝朝榮依舊享有對劉金武的債權,故謝朝榮亦非原案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因此,謝朝榮不具備提起本案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資格。
(2018)最高法民終1292號
《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六條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九民紀要》
120.【債權人能否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第三人撤銷之訴中的第三人僅局限于《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的有獨立請求權及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而且一般不包括債權人。但是,設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目的在于,救濟第三人享有的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因生效裁判文書內容錯誤受到損害的民事權益,因此,債權人在下列情況下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
(1)該債權是法律明確給予特殊保護的債權,如《合同法》第286條規定的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海商法》第22條規定的船舶優先權;
(2)因債務人與他人的權利義務被生效裁判文書確定,導致債權人本來可以對《合同法》第74條和《企業破產法》第31條規定的債務人的行為享有撤銷權而不能行使的;
(3)債權人有證據證明,裁判文書主文確定的債權內容部分或者全部虛假的。
債權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還要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的其他條件。對于除此之外的其他債權,債權人原則上不得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
第三人撤銷之訴是第三人發現已經生效的判決(或調解)影響其權益后的救濟訴訟,僅僅作為債權人原則上不能作為撤銷之訴的原告。但《九民紀要》對此作出了例外規定,列舉了三種情形,其中包括“因債務人與他人的權利義務被生效裁判文書確定,導致債權人本來可以對《合同法》第74條和《企業破產法》第31條規定的債務人的行為享有撤銷權而不能行使的”情形。此情形中,判斷原告是否有資格,首先應當判斷的是,債務人與他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如本文援引案例中債務人的贈與行為)在沒有被生效裁判文書確定的情況下,該債權人是否在實體上對債務人的該行為享有債權人撤銷權。換言之,此情形中,如果該債權人在實體上對債務人的行為不享有債權人撤銷權,那么其無權在程序上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作為第三人的債權人對債務人負債之前行為在實體上不享有債權人撤銷權,但如果符合《九民紀要》第120條的其他兩種情形,其在程序上仍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例如,就本文援引案例而言,雖然債務人負債之前的贈與行為被法院的生效裁判文書認定,但債權人有證據證明其中的虛假訴訟行為,債權人仍然可以虛假訴訟為由針對該生效裁判文書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