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決定戒煙者的N條忠告
在你開始戒煙之前,必須徹底意識到以下幾點:
1.你做得到。其他戒煙者能成功,你也能。
2.戒煙不需要放棄任何東西。相反,你會有許多收獲。戒煙之后,你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
3.務必記住,沒有“一支煙”這種說法。吸煙是一種毒癮,是一個連鎖反應。如果非要記掛著某“一支煙”,你只會無端給自己造成痛苦。
4.不要把吸煙當成一種有害習慣。吸煙根本就不是習慣,而是一種毒癮,一種心理疾病。不要欺騙你自己,勇敢地承認事實:你的確患了這種疾病。把頭埋在沙子里,故意視而不見,并不能讓疾病自動消失。如果不主動采取措施,你只會病得越來越重。要想從疾病中康復,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
5.把生理上的煙癮和心理上的疾病分開來對待。如果有機會回到過去,回到染上煙癮之前的狀態(tài),任何吸煙者都會抓住這樣的機會。而現在,這個機會就在你眼前!不要認為你這是“放棄”吸煙。你沒有什么好放棄的。從你下定決心不再吸煙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經成功地變成了一個非吸煙者。你必須滿懷信心,堅信你能挺過生理毒癮的戒斷期(最長不超過三個星期)。只要你的心態(tài)正確,這一過程就無比輕松。
一本戒煙書,起了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懷疑,它是個誘你讀完它的圈套。事實上,從一個非煙民的角度讀下來,它也的確像一位心理醫(yī)生面對煙民的一次饒舌。他要說的道理很簡單,你可以戒掉煙,做個快樂的非吸煙者,只要:一、決定今后不再吸煙;二,永遠不要質疑這個決定,為戒煙而高興。英國人亞倫·卡爾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說服力勸他人戒煙,因為他也曾是個重度老煙槍——每天一百支煙,長達33年。1983年,他告別了煙癮,并成立了戒煙診所,并寫作了此書。此書對身為煙民的心理做了體恤性的理解,尤其是允許煙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務必保持原先的吸煙習慣。”他的解釋是:這條指示聽起來似乎與主題矛盾,事實上,吸煙的矛盾之一就在于,當我們點起一根香煙的時候,心里其實并不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樣做。只是因為你相信,自己已經染上了煙癮,無法徹底放松或是完全集中注意力,直到點起一根煙為止。所以,在讀完全書之前,不要過早嘗試戒煙。
吸煙并非一種習慣
在診所時,我每次都會問來求助的吸煙者:“你愿意戒煙嗎?”這似乎是個愚蠢的問題。所有吸煙者都愿意戒煙。如果你問一個煙癮嚴重的人:“假如你可以回到染上煙癮之前的時候,你還會開始吸煙嗎?”他的回答必然是:“絕對不會!”
問題不在于解釋戒煙為什么很容易,而在于解釋戒煙的困難。或許你會說:“這些我都知道,但一旦染上了煙癮,再想擺脫就難了。”但是為什么?許多吸煙者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答案,但卻總是不得要領。
大多數吸煙者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吸煙只不過是一種習慣。不幸的是,這種借口同樣缺乏邏輯。我們的生活習慣總是在不斷改變,唯獨吸煙一成不變。習慣真的很難改嗎?在英國,我們習慣了靠左側通行,但一旦去歐洲大陸或者美國,我們立即就能適應過來。
如果說吸煙是一種習慣,那么這種感覺糟糕透頂、有害健康、浪費錢財、遭人惡心。我們全心全意想改掉的習慣,為什么偏偏改不掉?答案很簡單,吸煙并不是一種習慣,而是尼古丁上癮!
社會的洗腦作用:廣告及其他
我們都自認為是有智力、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能夠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向。事實上,我們的決定99%都會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
自打我們懂事時起,潛意識無時無刻不遭到各種信息的狂轟濫炸,其中許多信息都告訴我們:香煙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能讓我們放松,給我們信心和勇氣。你覺得我是在夸大?看電影、話劇或動畫片時,如果一個角色即將被處以死刑,他的最后遺愿通常是什么?沒錯,吸一支煙。這樣的情節(jié)并不會對我們的意識造成任何影響,但是我們的潛意識卻會吸收其中的隱含信息,也就是:“香煙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所以我才會把它作為臨終選擇。”在絕大多數戰(zhàn)爭片中,受傷的人都會得到一支香煙。
年復一年,這樣的信息轟炸并沒有改變。我曾看到過這樣的插播廣告:一對裸體的夫婦在做愛之后,躺在床上共吸一支香煙。還有這樣的宣傳片:一個人正面臨危急關頭——他的熱氣球即將起火墜落,或者摩托車側廂即將栽進峽谷,或者他是哥倫布,他的船馬上就要從海洋的盡頭掉進深淵之中。輕音樂響起,沒有任何話語說明,那個人點起一支煙,臉上洋溢著幸福的表情。
吸煙真的能釋放壓力嗎?
以接電話為例。對大多數人來說,接電話是一件有壓力的事情,對于商界人士尤為如此。絕大多數電話并不是滿意的客戶打來的,電話鈴聲通常意味著某些事情并不順利,每逢這種情況,吸煙者都會先點起一支煙,再拿起話筒。他自己并不清楚這樣做的原因,但是壓力程度似乎的確減輕了。
實際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吸煙者之前已經承受了一定的壓力(尼古丁戒斷癥狀),雖然他自己并沒有意識到。在電話鈴聲造成壓力時,如果通過吸煙緩解戒斷癥狀造成的壓力,吸煙者承受的總體壓力就會下降,這并不是幻覺,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過,即使在吸煙過程中,比起相同狀態(tài)的非吸煙者,吸煙者仍然承受著更大的壓力。
假設你的煙癮已經非常嚴重,醫(yī)生告訴你如果不戒煙的話,他不得不手術切除你的雙腿。假設他說的是實話,想象一下沒有了雙腿,你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再假設有這樣一個人,盡管接到了如此的警告,仍然繼續(xù)吸煙,直到雙腿被切除為止。
方才的假設并不是空穴來風。事實上,尼古丁對你身體的損害,幾乎比失去雙腿更加嚴重。隨著煙癮逐漸加深,你的意志和勇氣也在悄悄流失。越是這樣,你就越認為吸煙有助于提高意志和勇氣,從而在煙癮中陷得更深。許多吸煙者夜間外出時都會神經緊張,因為他們擔心口袋里的香煙抽完。
要看清問題的本質:吸煙并不會幫你放松,只會逐漸摧毀你的意志。戒煙可以幫你恢復意志力和自信。
吸煙是因為無聊嗎?
無聊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當你吸煙時,你的頭腦并不會反復強調“我正在吸煙,我正在吸煙。”只有當你長時間沒有煙抽,或是嘗試戒煙時,才會真正意識到吸煙這件事情的存在。
事實上,吸煙是無聊的間接原因之一,因為尼古丁會引發(fā)嗜睡感,讓吸煙者傾向于遠離需要付出精力的活動,維持無所事事的無聊狀態(tài)。
身為一個曾經的煙鬼,我可以向你擔保,一根接一根點燃香煙,每天重復這樣的過程,是全世界最無聊的事情。
吸煙可以讓人放松?
許多吸煙者都喜歡飯后點上一支煙。飯后是休息的時間,沒有工作壓力,也沒有饑餓的折磨,可以全心全意放松。不幸的是,吸煙者無法利用這段時間放松,因為他還有另一種“饑餓”需要滿足。他以為“飯后一支煙,賽過活神仙”,殊不知:讓他無法放松的原因正是吸煙。
尼古丁上癮者永遠無法徹底的放松,而且毒癮越深,程度就越嚴重。人們吸煙的過程,可以比作蒼蠅被困在捕蠅草中的過程。最初是蒼蠅吮吸捕蠅草的汁液,然后不知不覺間,就變成捕蠅草消化蒼蠅了。
戒煙,意味著放棄與犧牲嗎?
什么都不用放棄!是恐懼讓我們有如下擔心:戒煙意味著放棄一些東西,少了一些生活的樂趣;我們可能會無法面對壓力。我們之所以會相信,我們需要吸煙,一旦戒煙就會導致某些方面的空虛,完全是社會洗腦的結果。
我需要遠離誘惑嗎?
需要拒絕的誘惑,主要包括兩方面:
1.“我得隨身準備著煙,盡管不抽,但是這樣我會更有信心。”
有這種想法的人,戒煙失敗率比一般人要高得多,這是因為當他們動搖的時候,很容易就可以抽出一支煙點上。假如必須忍受出門買煙的恥辱,或許他們就不會屈服于誘惑了。
不過,更重要的失敗原因是,這樣的戒煙者并沒有下定決心,而是仍然心存猶豫。你應該抱的是這樣的態(tài)度:
“我已經戒煙成功了,這樣不是很好嗎?”
所以,你還需要香煙干什么?如果你仍然覺得有必要隨身準備著煙,那在開始戒煙之前,最好先把整本書重讀一遍。
2.“戒斷期間,我是不是該盡量遠離壓力和社交場合?”
我的建議是:是的,盡量遠離壓力,不要給自己增加負擔。
至于社交場合,我的建議則相反,你應該全心全意享受生活,包括輕松的社交場合。即使生理上的毒癮還沒有消退,你也并不需要吸煙。參加聚會時,你應該隨時因戒煙成功感到自豪,你很快會意識到戒煙后的生活是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