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本科4年最少花費2.8萬元,相當于貧苦縣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而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有一再創新低,甚至跌破月薪1千。以前的讀書無用論,被大學生一度成為天之驕子的情況所擊破,但這種新形勢下出現的舊命題,用經濟學視角解析,不容忽視。
經濟學是一門理性選擇的科學,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就是理性
人的概念。理性人,就要進行收益分析,考慮投入產出比。最理性的選擇就風險最小化同時收益最大化。但出于現實的考慮,兩者有時很難兼備。如果給出一個選擇,是要么肯定能拿到一元,要么有百分之十的可能拿到十元。那本來已經衣食無憂的人,可能會有更大的可能去冒險,去博取這個十元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他的選擇是收益最大化。但每日為生計奔波的人,就會寧可要這個數目少但是固定的一元,也就是說,他的最佳選擇是風險最小化。
拿一個貧困縣的農民家庭為例,如果按照每名貧困大學生每年平均支持7000元計算(含學費、生活費、和住宿費)一個人本科4年最少花費2.8萬元,相當于貧苦縣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35年是個什么概念?人從20歲開始勞動的話,最青春的年齡的勞動收入全部供大學生了,那55歲后的生活怎么保證?在這35年期間,生老病死人情往來的費用哪里來?如果這些事情都不能做,人生還有多少質量可言?可見,風險確實太大。
收益呢?還是以貧困農民家庭為例,如果這個學生不是特別優秀的話,不幸落入那根據2006年普通高校應屆本、專科生的調查顯示,已簽約應屆大學生中,簽約月薪在1500元以下的47.1%的話,考慮到在一個嶄新的生活環境開始生活的各種房租、飲食、交通等等費用,收益短期內確實沒有多少起色。但如果不讀書,可能對補貼家用倒是可以立竿見影。
問題就這么產生了,只要承認人們都想過好生活,只要承認人們總是要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舍,這種論調就不足為奇。因為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種結論或者行動時,總要看每一種可能的行動而來的機會成本。如果上大學的成本太高,而收益太低,那沒想法倒是奇怪了。
我們不需要去批判這種想法,需要做的是,一方面要控制教育的成本、改善教育的功能,讓學生更有競爭力;一方面去激活更多的就業機會,讓學生更容易找到合適的能顯示知識價值的工作。如果做到了,那同樣是根據經濟學原理可以知道,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會做出反應的,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是一把雙刃劍,就看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