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你在校長任期內到底做了哪些你最值得自豪、或者是最成功的幾件事?”我想了一想,覺得成功不敢說,自豪有一點,大概做了三件事:一是抓了教職員工的價值建設;二是抓了學校的課程建設;三是抓了學生的文化建設。
價值建設:當校長首先要有一種價值領導力
一個人自身的需要是多樣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劃分為5種類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們由于主觀需要、偏好與理想的不同,很容易導致彼此之間的價值分歧甚至價值沖突,這種分歧和沖突如不及時化解,就會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協作。如果這種分歧和沖突是在一個組室范圍內的,就會影響到組室的團結和協作;如果這種分歧和沖突是全校范圍內的,就會影響全校的團結和協作。
學校的備課組和教研組是學校最基本的組織單位,教研組和備課組內的教師的團結和協作直接影響學校的教學工作乃至學校的教學質量。但是,每個教研組的教師由于其出身、年齡、經歷、經驗的不同,其對問題的認識和態度各不相同,這也就決定了組內成員的價值趨向的不同,很容易造成各種各樣的分歧甚至沖突。表面上看是對教學的認識問題、態度問題,實質上或多或少是反映了一種價值觀的分歧。這幾年,學校又引進了一些各種類型的教師,有特級教師,有拔尖人才,有學科帶頭人,也有頗有潛質的青年教師,但是他們一方面學識水平有高有低,教學能力有強有弱,生活習慣也各有不同。如何將這些人才團結在一起共同完成當前教育發展的繁重任務就是一件首要的工作。因此,我提出這樣一種理念:教師工作是“個體勞動、集體成果”。這就是說教師作為一個個體,他的教學工作是一種個體勞動,無論從備課到上課,從練習到作業,從測試到批改,總的來說是他個人的勞動,每位教師上課所用的語言、方法、教態、手勢都不盡相同,但由于其課程內容的一致性,教材進度和評價方法的大致相同,從而帶來了學生學習結果的趨同性。這就需要備課組和教研組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位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這就是所謂“大統一、小自由”的觀念,我們要求不管你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有經驗的還是初上教師崗位的,大家的教學內容要基本一致,然后在教學方法和個別例題的選用上可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里,一些有經驗的老教師的領頭羊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我們學校的老教師大都是無私貢獻自己的教學經驗的模范,有的甚至把自己的畢生經驗、教案和習題匯編無私地奉獻給教研組,供廣大青年教師參考選用。這樣,教研組和備課組的凝聚力就體現出來了,集體成果也就自然反映在教學質量的提高上了。
學校的干部班子是學校的核心力量,校長如何團結一班人,共同把好方方面面的關,是學校工作能否不斷提升的關鍵。學校干部也是人,他們同樣需要關心,同樣也要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干部往往是某一方面的業務骨干,提升到某一崗位以后,他們的思想也會反復和沖突。我們提出,作為學校領導干部,“見榮譽要讓,見危急要幫,見難關要上”。有些干部往往有畏難情緒,特別是碰到矛盾沖突時,往往不敢挺身而出,承擔責任,解決矛盾,有時候碰到解決不了矛盾,又會覺得委屈,甚至認為做干部吃虧了。這就涉及到干部的自身修養和價值觀建設的問題。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有這么一段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對于當前社會上的“浮躁”和“功利”心態,我們當教師的,尤其是當干部的,非常需要“淡泊寧靜”的心境,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校長作為領導班子的“班長”,要求干部做到的,當然首先要自己做到,所以我提出要“以德立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誠待人”。既然我們選擇了當教師,就要有一生奉獻教育的思想準備,當教師不可能“發財”,只能培育人才;當教師不可能得諾貝爾獎,只能甘為人梯。校長這個職位其實意味著責任,意味著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我擔任校長的時候,還沒有校長任期制,而且已過了“知天命”的年齡,誰也不知道能當幾年校長,但我還是按照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的要求,制訂了三年規劃,連續三輪三年規劃下來,學校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為繼任者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延安中學歷來有抓“凝聚力工程”的傳統,在我的任期內,我同樣把它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在抓。靠什么來凝聚人?經濟手段可以維持一個短時間,行政手段只能維持一個表面化,只有用價值建設的辦法才能帶來長治久安。我們提出“走進延安門,就是延安人”,這已經為廣大師生所接受,使大家對延安中學有了一種“家”的歸屬感。一位從延安中學畢業的校友輾轉幾個學校來到延安中學任教,他在即將退休時說了四句令人感動的話:“少是延安人,老歸延安門,一顆延安心,回報延安恩”,集中體現了延安教職員工的價值觀。
課程建設:當校長必須要有一種課程領導力
上海的二期課改已經全面推開并日臻成熟,外界評論各異,褒貶不一。作為校長,能明顯地感受到來自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壓力。
首先,校長是學校施行課程改革的第一責任人,必須要深入學習二期課改的一整套系統理論和課程標準,同時還要對照一期課改的經驗、外省市課改的動態和進度,必要時還要參考國外的課改理論和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要分析自己學校的基礎和現狀,分析學校教師、學生、教學設備和環境等一系列教育資源的情況,然后才能逐漸建立起學校的課程體系。
校長的課程領導力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二是對教學過程五個環節的把握;三是對學生評價的多元化處理。
上海的二期課改提出三類課程: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基礎型課程占據了絕大多數課時,且是中考和高考必須掌握的課程,自然是廣大教師、學生和家長最為重視的一類課程,它的課程標準目標明確、要求具體、教材完整,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基礎型課程實施的結果直接影響學生中、高考的成績,從而影響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的類別,學校當然會十分重視。然而對基礎型課程的實施過程卻有不同的處理,我們學校嚴格規定不得在節假日和寒暑假搞大面積補課,要從課內40分鐘要質量。同時,我們規定在高三期間一律不砍副課,比如非高考的政治科目一直上到高三下學期,運動會、文藝匯演、課外活動一律照常進行,高三沒有特殊化。盡管如此,但我們每年的高考成績還是比較穩定的。這是以正確地評價學習效率為基礎的。我們都認識到,并不是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成績就越好,學習是需要逐漸培養習慣、方法和協調性的。
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則是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的重要方面,它對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學習能力和開發學生智力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們學校提出并完善了“輕負擔、高效益、多類別、分層次、個性化”的課程體系。這幾年來,學校共開發設立了一百二十多門校本課程,經淘汰篩選最后確立了八十多門頗受學生歡迎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課程供學生選擇,并逐漸形成了“數學特色、科技見長、人文相濟、和諧發展”的課程特色,其中尤以“數學能力”“科技創新”“機器人”“黃浦江水環境考察”“專利發明”等課程最為出色。與此同時,學生社團也相繼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也逐漸趨于成熟,其中辯論社、演講社、軍事社、橋牌隊、健美操隊、航海模型隊等最為著名,他們在全國和市內的競賽中分別取得很好的賽績,有的一直保持第一的成績,有的還在國際比賽中取得獎牌。
校長還要對如何把握教學過程的五環節(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評價)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在擔任教育工作的四十年中,有三十多年都是在教學第一線兼課的,只要有機會我就要去上課,這是因為我喜歡這個崗位,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都會為我帶來莫大的欣喜。多年的教學實踐,加上學習一些先進的教學理論,讓我嘗試著去總結研究一些教學規律。盡管當校長的幾年課上得少了,但是我還是在琢磨總結,最后和學校同仁一起研究總結了教學過程中的五個環節的十大關系,即在備課環節上的“教師視角與學生視角的關系”“內容舍棄與知識拓展的關系”;上課環節上的“教學設計與優化過程的關系”“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的關系”“教育技術與開發思維的關系”;作業環節上的“落實目標與適度練習的關系”“學習時間與學習結果的關系”;輔導環節上的“總體提高與個性發展的關系”;評價環節上的“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的關系”“學科成績與多元評價的關系”等。
校長不但要對學校的課程和教學進行宏觀的規劃指導,還要微觀地深入課堂兼課聽課。校長的聽兼課是為了取得課堂教學的第一手資料,從而對學校的整體課程改革和校本課程資源的建設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尤其是在對學生評價的多元化處理上,能直接和學生面對面交流,甚至和學生家長直接溝通,以全面地了解學生,從而消除很多不必要的障礙。其實,學分制、等級制、考核制、分數制等評價方法都是源于學科的需要、校本課程的需要和學生實際的需要而產生的,如果能綜合運用,那么具有學校特點的學生綜合評價手冊就會自然產生。近幾年,國外的一些多元智能和成功智力的理論已逐漸為國內教育理論界和校長們所熟知,但是如何應用到學校的課程建設的實踐中,如何應用到對學生進行客觀的多元化評價方面還鮮有所聞。我非常期待目前在崗的校長們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文化建設:當校長當然要有一種文化領導力
“建筑物建立起來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橫梁與鋼筋,但是少了它們,建筑物將會倒塌。文化對于學校教育質量來說就是這樣。”這是倫敦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羅伯·高菲和蓋瑞士·瓊斯的一段話,它有力地揭示了文化對于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作為一所學校的主要領導,其自身對于學校文化的理解,如何認識和思考學校文化對于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巨大影響以及學校文化對于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至關重要的作用,顯得尤為關鍵。很多學校由于校長的更替或者校內主要領導的不團結而造成教育質量的滑坡,蓋由于對學校文化建設的忽視所至,而不少學校幾年、十幾年甚至于幾十年都穩定地發展著,不會由于某一兩個領導的變換而產生影響,這樣的學校,其文化底蘊必然是非常深厚而又頗具特色的。
然而學校文化建設絕不是一個短期行為,也絕非憑借一些功利性的“工程”便可以一蹴而就,它需要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行動,既要統一認識,又要一起行動,還得共同呵護。
延安中學以“四自”(自信、自強、自主、自立)教育作為學生文化的抓手取得了一些成績,使得整個校園充滿積極向上,健康快樂的勃勃生機就是一個可作為借鑒的實例。
10年前,延安中學為了建設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在市、區領導的決策下,從市中心區20畝地的舊校址全建制地搬遷到占地近150畝、位于城鄉結合部的新校區,學校也從走讀制改為寄宿制,從設施不全發展為具有現代化設備的高級中學。
作為學校主要領導,當時我首先考慮的就是:“校園大了、學生多了,能住校了”, 如何更好地培養國家急需的多樣化人才呢?
延安中學的校訓是“自信、自強”,這就是說,延安的學生必須有充分的自信心,并有自強不息的學習和工作精神。但是,新時代的形勢發生了變化,世界經濟的格局也在逐漸由單極化轉化為多元化,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崛起,使中國具有更多的世界責任。新時代的高中生必須具有更多的公民意識、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要有更廣闊的國際意識和更明確的社會責任感,這就要求今天的學校,特別是校長要高瞻遠矚,思考在前面,行動在前面。因而,我們設立了一個科研課題——“中學生自信、自強、自主、自立教育的學校研究”,并很快被評為市級科研課題。這個課題的核心是強調學生的“自主”能力,即“自主學習、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經過高中階段的三年學習與工作實踐,使自己的“自主”能力提高到一定的層次,將來踏上人生的道路就能自立于社會,自立于當今世界復雜多變的國際社會中而處于不敗之地。
在實踐中,我們成立了學生的“自主管理委員會”,讓學生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文明班集體自己評選,文明寢室自己評比,體育比賽自己裁判,綠色校園自己承包,文藝匯演自己組織,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由自己主動掌握。我們要求教師轉變觀念,不再把課堂僅僅作為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是師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學習平臺。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為提高,共同探究、相互協作的風氣逐漸建立,教師則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領路人,帶領學生共同探究教學規律,共同設法提高教育質量。(來源:中國校長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