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主要講兩種方言,桂柳話(桂林、柳州話更接近湖南話),南寧話(廣東白話的變種,不太好聽),廣西氣候炎熱,四季瓜果不斷。 廣 西人的性格特征,有個共性,普遍認為是比較“老實”。廣西曾是個落后的多民族地區,歷史以來跟外界聯系不夠密切,許多民族同胞根本就是一輩子老死在山旮旯 里,沒有出過一次遠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年輕一輩在這樣的氛圍里成長大多誠實憨厚。經商意識淡薄,苦守**薄地,以圖糊口度日。在 廣西,具有經商傳統的公認為玉林人,博白、陸川“風炮補胎”,能讓他們整出這么個廣西老少皆知的名聲,也算是略有膽氣了。可見玉林人是天生具有經商意識 的。南寧知名的民營企業純粹是廣西獨資創辦的也不多。桂林以山水著名,解放前因戰亂收攏了全國各地文化精英的避難而成為文化名城,其實桂林人的經商意識并 不突出。而欽防沿海,習慣于做生意,搞貿易,這并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從整個廣西層面上講,廣西人經商普遍膽子不大,怕輸的心理很重。也往往輸不 起,一蹶不振。沒有福建人敢作敢為的生猛氣魄。廣西人,尤其是農民兄弟缺乏一股牛勁和不服輸的精神。廣西品牌囿于狹隘眼光,不敢大膽拓展全國業務,只立足 廣西,也佐證了廣西人膽子小魄力不足的性格弱點。在廣西人的字典里,需要兩個大寫的字:膽量!
大家知道廣西人性格的另一面嗎?
現在的廣西人給大家的印象是落后,可是大家知道廣西人性格的另一面嗎?知道秦始皇在長城只放了30萬軍隊對抗匈奴,卻在廣西放了50萬軍人對抗西甌(壯族祖 先)嗎?知道漢朝守長城用了20萬軍隊,卻在西越(廣西)留30萬軍隊嗎?知道明朝戚繼光對抗捼寇用的狼兵是廣西來的嗎?知道袁崇煥在寧遠一萬多廣西兵對 抗20萬滿族八棋嗎?知道清朝馮子材在越南打贏法國人嗎?知道劉永福在越南,臺灣屢次打贏法國人嗎?知道孫中山反清朝的起義幾乎都是在廣西嗎?知道共產黨 工農紅軍長征路上最艱難的幾次戰斗(紅軍長征的時候,著名的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就有11個人廣西人,其中之10人就是廣西東蘭縣人。),知道抗日戰爭中 八路軍和日本人打得最激烈的幾次經典戰斗嗎?知道廣西兵團1937在上海作戰中80%將校軍官戰死不屈嗎,知道八百勇士嗎?知道第一次出兵東南亞戰死的戴 安瀾和廣西兵嗎,不是要抬高廣西人,而是廣西人被歷史忽略太多,
抗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美國將軍史迪威說過:廣西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 兵。從兩千多年前西甌國君譯吁宋帶領五萬嶺南土著士兵,令秦軍伏尸數十萬開始廣西兵一直是廣西軍隊戰斗力強悍的標志。廣西土著士兵的勇悍令其所有中外對手 感嘆!一個地方出精兵的傳統歷經數千年而不變實為中國所僅有
朱德元帥不是說過嗎:湖南人最霸氣,廣西人最蠻橫。 我個人感覺,說是“兩廣一家親”,但其實由于環境和經濟的極大差異,廣西人和廣東人的性格簡直是天壤之別,廣東人待人比較冷漠,還有一點說得難聽點就是缺少些血性;而廣西人大多則十分的豪爽好客,而且個性很強。
在明朝,曾經有過“廣西狼兵雄于天下”的稱號,廣西部隊是明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之一,曾經在明朝快滅亡的時候,在寧遠大戰中力挫當時天下無敵的清八旗軍,廣西兵的戰斗力之強可見一斑。
清末,當時太平天國開始的時候,太平軍在剛開始只有3萬人,這3萬人是清一色的廣西兵,一路從廣西打到南京,多厲害。在北伐戰爭后,太平軍士兵以安徽人 和江浙人為主,這些地方的人戰斗力根本不能以前的廣西兵相比,曾國藩就曾說過:“長毛(太平軍)中后期之30萬之戰斗力,遠遠不如剛出廣西之3萬”,廣西 兵得到了他這么高的評價。
另外還有劉永福的黑旗軍在越南抗法和在臺灣抗日,馮子才的萃軍創造了鎮南關大捷,這些都是廣西兵打的,以至于有不少人都說,清朝末年對洋人的戰爭中,全國人幾乎都在打敗仗,只有廣西人打勝了。
在民國時期,李宗仁的桂系部隊戰斗力非常強悍,特別是桂軍的第七軍,有“鋼軍”的美譽,第7軍在國民政府北伐戰爭、軍閥混戰的時候幾乎從來沒有吃過敗 仗。在桂唐戰爭中,素以彪悍著稱的湘軍十幾萬人被桂軍幾萬人打敗并被收編。在中原大戰開始的時候,十萬湘軍在面對不到3萬桂軍的時候,又是一敗涂地。在中 原大戰后,桂軍撤退回廣西,湘軍、滇軍、粵軍一共集結了近12萬兵力力圖戰勝桂軍并占領廣西,但是桂軍2萬多人兵分兩路,一路1萬多先是擊敗了超過3萬人 的滇軍,隨后又戰勝了近3萬粵軍,把滇軍和粵軍趕出廣西;另一路也是1萬人在桂林一帶戰勝了近6萬湘軍。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對桂軍和廣西民團的評價也相當高,桂軍的表現也被國內歷史學家認為是“雜牌軍中的王牌”“戰斗力可以和中央軍最精銳的部隊相比”等 等。
在國內戰爭時期,劉伯承元帥曾經在大別山制訂了殲敵順序是:“先打最弱之保安隊,次打較強之中央軍,最后打最強之桂軍。”粟裕等相當多的 解放軍將領在解放戰爭時期對國民黨軍曾經有過這樣的話:“要分清國民黨軍中那些是精銳部隊,一要看裝備,美式裝備的肯定是精銳部隊;二要看口音,廣西口音 的部隊一定也是精銳部隊。如果是既有美式裝備又有廣西口音,那絕對是國民黨軍中最精銳的。”(粟裕大將回憶錄記載有這些話,很多解放軍其他將領回憶錄中也 說過)
在1979年對越戰爭中,廣西兵是最多的,現在有不少四川人說是四川出兵最多,這是不對的,在《XX黨史》和文史檔案中都有介紹的,出兵最多的是廣西,而不是四川,至少第一批那十幾萬人都是廣西兵居多。
所以我覺得說起中國各省的人的個性特征,不應該漏了廣西,這是一塊出血性漢子的熱土。
錢鐘書先生說:中國有三個半人,湖南人算一個,兩廣人算一個,江浙人算一個,山東人算半個。
但是后來很多人又改正了這句說是:中國有四個人,湖南人算一個半,廣西人也算一個半,山東人算半個,江浙人算四分之一個,廣東人也算四分之一個。
彭德懷元帥在紅軍時期也說了:黔軍滇軍兩只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
無意見到這篇文章,自己加上去了一點內容,算是重拾廣西性格文化的一點努力吧!
桂林人的性格
一是重識睿智。因為靈渠的開鑿,桂林是南蠻之地最早接觸中原文化的地方,文脈悠遠。桂林人自古重讀書,現在桂林教育在廣西也是首屈一指。崇文尚智,科學創新;崇尚知識,讀書至上,是桂林人最優秀的品質之一。
清朝時候廣西考上進士的有581人,其中桂林考上的有298人,占了廣西的一半;舉人大概占了廣西的四分之一;狀元則名列了全國第五位。號稱“清季四大詞人”中,王鵬運、況周頤二位是桂林臨桂人;桂林王城南門,上有“三元及第”四個擘窠大字,是對臨桂人陳繼昌連中解元、會元、狀元的表彰;民國以降,桂林又出了馬君武、梁漱溟等文化大師……
如今,桂林擁有廣西師大、桂林電子科大、桂林工學院和桂林醫學院等一批高校,高校數量在全國非省會城市中位居第三。應該說,廣西有書香之氣的地方,當數桂林。桂林現有大學和中小學,對青少年的學風培養也意義重大。
當下從桂林走出去尤其在文化領域里不乏佼佼者。今天的桂林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好學上進、勤奮睿智。這種精神正是桂林實現科學發展、創新發展所必需的精神動力。仔細想想,清代以來,桂林出了那么多叱咤風云的人物,但近半個世紀,在這方面卻乏善可陳,實在讓人感嘆!
二是文雅秀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桂林雖然地處南方,但氣候不算十分炎熱,因此,相對而言,桂林人的性格還算溫和。平常很少看見桂林人在大庭廣眾下爭吵,桂林人中也較少有脾氣火暴者。
歷史文化的內蘊也造就桂林人一點魅力,也許是桂林早接受中原文明的緣故,桂林人口組成比較多元,祖籍外省的桂林人比較多,諸如湖南、四川、江西等省都有許多人早就在桂林定居,這種狀況對桂林人的人口素質還是有好處的。氣質中有一種文化的積淀,這是桂林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多少都蘊涵某種品格的根源,這是文化的賜予,是歲月的積累。
并且,由于桂林早就是一個開放城市,大街小巷每天都有許多外國人和外地人,這些旅游者在游覽桂林的同時也被桂林人“游覽”著,其衣著、談吐、風度都在被挑剔和摹仿。因此,桂林人通常在服飾方面不至落后于時尚,其行為舉止也不易不合時宜。
桂林城市不大,但處處是景、空氣清新,處處可休閑,隨地可休憩。桂林適合休閑,其生活方式、生活氣氛符合休閑的氛圍。特別是當經濟越來越發展,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休閑是和幸福度聯系很重要的一個指標,一天大家都忙得很,沒有時間休息,不一定好。
三是守信重義。歷史上桂林的民風比較彪悍,歷史上,桂林人抗日戰爭中的英勇表現令人側目。桂林人性格豪放,不善算計人,不斤斤計較,很看重朋友,喝酒也很爽快,這都可以看出桂林人有彪悍、豪邁的特點,具有這些特點的人們一般都很守信、很重義。在城市發展的過程當中,特別是在加速經濟發展的大潮當中,這個優點值得好好提煉。
桂林是南北交界之地,桂林人中,湖南、江西人很多,受湘楚文化影響較深,桂林男人性格比較豪爽。挺身而出、見義勇為的英雄主義行為很多。
在桂林,上公交車顯得很有秩序,不擁擠,不爭搶,有的還自覺排起長隊。有市民反映,到外地以后,感覺桂林的上車秩序真好。一些城市,上公交車推推搡搡,鬧哄哄的,誰力氣大誰先上,相比之下,桂林人還是有君子風范的。
但是桂林城市交通缺乏良好秩序,一些粗野言辭舉止時有發生。如交通秩序需要加強,行人橫穿馬路不走斑馬線,機動車經過斑馬線不禮讓行人,不減速,開霸王車。在一些職工宿舍、住宅小區,衛生還不能讓人很滿意。
四是兼容并蓄。桂林的河流通達四方,也帶來很多人才,他們到了桂林不愿再走,帶來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桂林山水秀甲天下,桂林城市精巧而又細致,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桂林自古以來便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交融之處,2000多年厚重的歷史文化養成了桂林人胸襟開闊、兼容四海的品性,這種品性根植于桂林這么一個國際旅游名城和歷史文化名城更顯彌足珍貴。
桂林人有開放的胸襟。正陽步行街有很多西式的東西;還有兩江四湖的橋,有的借鑒外國的樣式。桂林人能夠包容,能夠包容所以她更加聰慧,更加聰慧所以她做的東西也更加的美。
有些對桂林人來說顯得有些刻薄的議論,說的是桂林人就像桂林的山水,美則美矣但這種美屬于秀美的范疇,陰柔居多,缺少雄與壯的成分,終究不夠大氣,不夠陽剛。作為一種諍言,也是有其可聽之處之。
五是安逸自足。“寧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陳毅元帥的詩句把桂林人的那份自豪、自信描述得淋漓盡致。桂林是一個世界聞名的城市。曾經,很多人在提及廣西時,只知桂林,甚至連南寧都不知道。全世界的人都想到桂林來旅游、看桂林山水,這是老天給予桂林一份至高無上的榮譽。桂林人多是以山水為自豪的,這種自豪的心理久而久之轉化成一種“吃山水”的心態,使不少桂林人失去了開拓拼搏的進取心,也少有勵精圖治的雄偉抱負。在精致有余的同時,也有缺少大氣的不足。
桂林人從來都自我感覺良好,很知足,有本事的知足,沒有本事的也知足。桂林人的性格像獨秀峰一樣,外在秀美,內在聰穎。獨秀峰給人的感覺是鶴立雞群,突出冒尖,顯示出貴族氣質。但這也有不利因素,它太優秀,太高傲,不合群,缺乏親近感。
桂林恰似桂花。桂林人的性格也恰似桂花,與世無爭,不喧不顯,平心靜氣地生活,占著山水的美好,修煉人生品位,細細享用生活的美好。桂花不艷,但有奇香。
桂林人不喜爭斗出頭,但也有奇才人瑞。就連那代表性食品'桂林米粉,也不想打個牌子,注冊個商標,開個連鎖店,只是在桂林城里自己天天早晨享用。
因生存壓力不大,桂林人的性格相對比較平和,缺乏緊迫感,有些人的工作責任感不夠強。桂林人的這個特點,是影響發展速度的原因之一。
一些桂林人過于悠閑,吃苦耐勞、開拓進取精神不夠。在桂林,補鞋、修鎖、收廢舊物品、擺小攤的很多是湖南人,湖南人什么苦都能吃,什么事都愿意干。一些收入不高、生活并不寬裕的桂林人,卻不愿意干這些臟、累、不太“體面”的事,而寧愿囊中羞澀地打牌、下棋、睡懶覺、吹牛聊天……。
近年來,國內不少城市發展很快,桂林也有很大變化,但仍有一些人工作步調不緊不慢,有的行業和部門,其人員的服務意識、服務能力還不夠強。桂林的不少企業開拓進取、搶抓機遇、做大做強的意識和魄力也不夠。廣西一些城市已經超過了我們,一些城市在奮力追趕我們,桂林人應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總之,桂林人的性格體現在桂林人的安寧姿態,閑適地享受著生活、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又體現在桂林的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天人合一;還體現在桂林人獨特的書生氣質,追求美,好讀書,知書達理。桂林是藝術之鄉,也是文化寶地,還是生活佳所。但是桂林人中具有遠見卓識的聲音太微弱;由于過于閑適的生活態度未能激發人們自強不息的博弈心理,一些機會沒有把握;敢為天下先的大氣魄應當是未來桂林人性格的有機補充。這也是加快桂林發展的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