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打仗打的是后勤,不僅現代,古代也是如此。所以兵書上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謂糧草,不光是馬吃的草料和人吃的糧食,這里的糧草代指整個后勤物資。
所以糧草里也包括衣服、鎧甲、武器、藥品、帳篷等輜重物資。
除了這些物資,剩下的基本上就是草料和糧食了。
在古代,對馬匹的飼養非常重視,因為除了蒙古馬之外,大多數種類的馬匹對食料極其挑剔,長距離行軍,環境的改變也會讓戰馬掉膘甚至生病,導致戰斗力下降。所以行軍中除了取食路上的青草外,也會給戰馬提供小米和豆類等干糧。
說到軍糧,來源非常復雜。在唐朝之前,中原軍隊的軍糧以小米為主,以小麥為次。唐朝中期之后,南方地區得到了大量的開發,水稻的種植面積增加讓大米在軍糧中的比例逐漸上升。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肉干、醬菜作為佐料供應。
但這是在正常年景,國家的儲備比較豐盈時才能實現。實際上在戰時軍隊的糧食很難得到保障,所以大多數時間以糧食夾雜其它物料作為口糧,譬如樹皮、草根。
在亂世時期,糧食更難保障,軍隊經常取食于敵或者搜刮當地的百姓,甚至吃人肉!在五胡亂華時期,有一支軍隊先是吃敵人和百姓,到最后敵人和百姓都吃不到了只能吃自己人,等班師回朝時,損失的人里有一半是被自己人吃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