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平、陳長興的太極拳均源于趙堡鎮太極拳,同根同源均為武當趙堡太極拳所傳
武式太極拳源于武當趙堡太極拳之考證
武式太極拳,創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其弟子李亦畬于1881年修訂的《太極拳小序》中述武禹襄研習太極拳的經歷說:我郡楊某(露禪.1799-1872)從“河南陳家溝陳姓(陳長興1771-1853)學太極拳.”旋里后,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清平(1795-1868)者,精街是技,逾年. (即1853年去舞陽赴任)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 (去尋訪長興,因1853當年陳長興病逝,隨及拜趙堡鎮陳清平為師學習趙堡太極拳月余,)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文中說明了武禹襄太極拳技的兩介來源,一是從本城的楊露禪處”得其大概”:二是經訪趙堡鎮陳清平”精妙始得”.武禹襄經此二”得”后,自創一式,以姓氏名,人稱”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一是楊露禪處”得其大概”:二是經訪趙堡鎮陳清平”精妙始得”.武禹襄經此二”得”后,自創一式稱”武式太極拳”.文中提及趙堡鎮陳清平、又述楊露禪得于陳長興所傳,而陳長興太極拳來源何處? 趙堡鎮陳清平太極拳來源何處?
陳長興、陳清平這兩位陳姓人物的太極拳來源何處?關于這兩個太極拳歷史人物歸屬問題目前在趙堡鎮與陳家溝各有說法,但真正意圖在于辨太極拳之源..
首先考證陳清平、陳長興的太極拳源流傳承關糸:
太極拳始創武當張三豐-傳武當劉古泉(云游道士)-傳山西王宗岳(1526-1606)-傳趙堡鎮蔣發(1574-1655武當趙堡太極拳第一代)-傳趙堡鎮邢喜懷-傳趙堡鎮張楚臣-傳趙堡鎮陳敬柏—1.傳趙堡鎮張宗禹延續趙堡鎮傳承400多年、2.趙堡鎮陳敬柏又傳陳家溝陳繼夏-傳陳家溝陳秉旺-傳陳家溝陳長興-傳永年楊露禪-
趙堡鎮張宗禹-傳趙堡鎮張彥-傳兒子張應昌…、又傳趙堡鎮陳清平…, 趙堡鎮陳清平傳永年武禹襄….
趙堡鎮陳清平雖姓陳,生于長于趙堡鎮, 是做趙堡鎮糧行生意,其后人世代定居趙堡鎮至今.
陳清平、陳長興的太極拳均源于趙堡鎮太極拳,同根同源均為武當趙堡鎮太極拳所傳.
武禹襄武式太極拳源于趙堡鎮太極拳.
(貽造武式太極拳源于陳式太極拳之說無據.因為陳式太極拳本身源于趙堡鎮太極拳)
.................................
【相關資料】
武當趙堡弟子2011-03-02 02:35:40[舉報]
明代山西王宗岳譜被發現…,這里補充幾點:(1),蔣發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蔣發隨王宗岳師父到山西學太極拳七年,王宗岳有女無子,蔣發學拳時常由師姐輔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蔣發回趙堡鎮武當趙堡太極拳承三豐傳太極拳真實正宗。(2),蔣發回鄉二年后傳趙堡邢喜懷(1605年)(此時陳溝村陳王廷才有5歲),邢喜懷之后太極拳代代在趙堡鎮相傳承至今400多年歷史,各代傳人有著作拳理傳世形成了趙堡太極拳體糸,趙堡鎮太極宗廟紀念館內供奉有趙堡拳1-10代傳人塑像。(3)明末清軍入關1645年以后蔣發(己72歲)傳太極拳給陳王庭(46歲1600.1680)(有陳王庭與蔣發合畫像為證)。陳王庭傳所樂(十世孫),所樂傳光印(十一世孫),光印傳甲弟(十二世孫),甲弟雖有三子但本門太極拳后無傳人…斷了。(4),武當趙堡太極拳第四代:陳敬柏(1653..1738)乾隆年間,在趙堡鎮開設武館傳授太極拳,陳氏十二世孫陳繼夏學得太極拳,繼夏無后,將拳傳世侄秉旺(陳氏十三世孫),秉旺傳于長子陳長興 (1771..1853陳氏十四代) ,清嘉慶年間陳長興定太極拳為一路、(炮錘為二路)拳傳于四兒子耕耘與永年縣的楊露禪。耕耘傳長子延年、傳次子延熙,延年傳子登科,延熙傳子發科(1887..1957壽命70歲)。登科傳次子照丕(1893..1972,照丕代表陳式老架小架,壽命79歲),1928年41歲發科定居北京,傳太極拳給子陳照奎(1928..1981,照奎代表陳式大架、新架壽命53歲)。照奎1962年到鄭卅教拳收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人傳陳式大架(俗稱北京架)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小架源自趙堡)與武當趙堡太極套路行拳基本是一樣的,區別之處陳式拳在趙堡太極拳架基上有添改動作、帶有炮錘發力,外方內園錘手頓足(中老年練者若發力越猛壽命越短)。行拳架之中的大、小園圏叫‘纏絲勁’ 。而趙堡太極拳行拳舒緩柔和輕玲園活,行拳架之中的大圏之中套小圏,保持著武當太極拳仙風道骨飄然之度。唯趙堡太極拳密傳‘背絲扣’,拳架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快、可慢,拳架分有大架、小架、領落、怱雷、騰挪、代理、尺寸、地趟架、并有密傳‘背絲扣’拳架和陰陽乾坤架,具有實戰、養生獨特風格;趙堡太極拳有長壽拳之美稱,歷代傳人平均壽命(80~90歲以上),遠高于練陳式者。
楊露禪(1799..1872代表楊式太極拳,楊露禪在趙堡得拳理)傳吳全佑(代表吳式),吳式又傳李…;趙堡拳又傳武式,武式又傳孫式等…。完成了中國的太極拳傳承史。
...............
【相關資料】
蔣發自山西學太極拳得王宗岳之傳。后傳于陳溝奏庭(陳王庭),是趙堡蔣發之太極拳非自陳溝也
——王新午
古拳譜《太極拳闡宗》 ——王新午著 (摘轉)
(王新午(1890-1964),吳鑑泉之徒,山西國術促進會會長,)
張三豐之太極十三式
張三豐,名通,一名全一,又名君實,三豐其號也。元季遼東懿州人,又名張邋遢。或言宋之技擊家,本武當丹士。身長七尺余,美髯如戟,寒暑戴一箬笠,日能行千里。自洪武初,至太和山修道。宋遠橋、俞蓮丹等七人往訪,共拜之,耳提面命,月余始歸,自此不絕往來,其所傳張松溪、張翠山之拳,名十三式,即吾人所習之太極拳也。
前說采宋遠橋所著十三式之源流,而今之言內家拳,以三豐為祖者。
其說有三,
一說云:“內家拳起于宋之張三豐,三豐為武當丹士,微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三豐之述,百年以后,流傳于陜西,以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受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于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 。
一說:“三豐為宋徽宗時人,值金人入寇,彼以一人殺金兵五百余。山陜人民慕其勇,從學者甚多,因傳其技于陜西。元世祖時,西安人(實為山西人)王宗岳,得其真傳,是為北派。傳河南蔣發,蔣發之后傳河南陳長興。”
一說:“張三豐既精于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已足勝少林。”以上三說互有出入。稱張三豐為宋人,所傳者為內家拳,且言其精于少林,其說均始于清初,然未嘗確指為令之太極拳。
而考明史所記張三豐傳,則亦未嘗言其善拳法。以太極拳為三豐所傳記載最詳者,似以宋氏家傳譜為可據耳。
陳長興之太極拳
陳長興,河南懷慶府陳家溝人,立身常中正,行止端重,人稱之為牌位陳。長興父秉旺,與弟秉壬、秉奇均精太極拳,號稱三杰。長興曾設藥肆于廣平府,門徒甚眾。子耕耘,字霞村,能世其業。長興之徒,以楊福魁為最著。按《陳氏家乘》載:“遠祖名王廷字奏庭者,明末清初人。精太極拳,于山西訪友,遇叟命一童與之板跌。童子遂摟其腰亮起,用膝膝其氣海者三,忽老幼皆不見。又后有蔣姓仆于公,其人能百步趕兔,亦善拳者也。”竊按蔣發,人稱蔣八,曾從登封李際遇與奏庭戰,蔣八當即蔣發。發自山西學太極拳,造詣甚深,蓋得王宗岳之傳。后至溫縣,從陳氏,必將其所能傳于陳溝,是蔣之太極拳,非自陳溝學也。而奏庭自述詞中,有“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之句,遂有謂太極拳法,創自陳氏者,未足以信證。以太極拳自唐以來,已盛行于世,歷宋元明清,流派更多,其名稱亦不一致,今人總名為太極拳耳。按之三十七式、小九天、后天法等,與十三式,非但原理不異,即姿勢名稱、著勁方位,相同者多,不相同者少,因此可證知太極拳不自陳氏始。陳氏所造者,亦未必為太極拳。若創于陳氏,何能與唐宋以來相傳者多相同耶?此僅就太極拳之范圍說也,若考太極拳式中之懶扎衣、單鞭等名稱,明戚南塘《紀效新書》中有之,山西洪趙諸縣所傳之通臂拳,尤十九相同,則又不僅太極拳所專,而亦可知道非創自陳氏也。即陳氏譜中之各種拳械,亦未可肯定為陳氏所自創。以流傳極為普通,能者甚多,且非一派一門之術,惟陳氏拳法,在清之中葉為最盛。而長興以其徒楊福魁,始播其術于燕京,即今盛行之楊氏太極拳也。
——摘自王新午著 《太極拳闡宗》一書
王新午(1890-1964),吳鑑泉之徒,山西國術促進會會長,于中華民國二十六年至民國三十一年間整理《太極拳闡宗》,于民國三十一年出版,其重要章節是太極拳傳承史的佐證,特摘章節供太極拳愛好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