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在中國歷史上,九月初九發生過很多重大事件,最著名莫過于武則天九月初九登基當皇帝了,那么為什么她要選擇這天呢?
《易經》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農歷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特別是漢中葉以后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唐睿宗載初元年(公元690年)的重陽節,武則天廢唐睿宗李旦,自己改名武瞾,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定都洛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
武則天選擇在這天登基,是想讓自己的“武周王朝”長久傳世,綿延不絕。為了讓自己登基稱帝、君臨天下更名正言順,武則天將名字改名武“瞾”,取其日月當空之意,對應了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之數。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包含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秋季又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認為是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武則天登基時已年屆六十七歲,因此她希望能更健康長壽,永遠君臨天下,把持“武周王朝”朝政,所以她的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
然而,這位一代女皇沒有想到,她登基稱帝僅僅十五年,也就是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朝中大臣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迎唐中宗復位。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撒手人寰,結束這位一代女皇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