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瓷器的國家。在中國古代瓷器中,由于歷史因素,清朝的瓷器,保存的最多最完整。其中,“清三代”最負盛名——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
《雍正帝讀書像》軸,清,宮廷畫家繪,絹本,設色
清雍正青花瓷是雍正時期的青花瓷,無論造型和裝飾,都可以用一個“秀”字來概括,與康熙青花挺拔、遒勁的風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風格。
國家博物館中國瓷器展
雍正官窯青花的胎骨晶瑩潔白,在20倍放大下呈糯米飯狀。胎壁薄而堅硬,瓷化程度很高,用手指輕叩,發出清脆的金屬聲音。修胎一絲不茍,看不見旋削痕。民窯高檔瓷與官窯瓷胎基本接近,很難發現未粉碎的瓷石顆粒,即使有也是很微小的。
典型的官窯青花釉呈青白色,純凈潤澤。釉薄而精純,釉中密含氣泡,且大小氣泡混雜套疊,有的釉表見細橘皮紋。有些民窯青花為粉白釉,胎釉結合處無火石紅。部分民窯青花的圈足上涂抹一層黃色護胎釉,與純凈潤澤的青白釉交映成輝。
青花纏枝葫蘆飛蝠紋橄欖瓶 清雍正 國家博物館
雍正青花呈色有純藍、灰藍和青紫三種。灰藍色是典型的民窯粗器,青紫色的多屬民窯仿明作品,標準的雍正官窯青花呈色極為純正,潔凈無瑕,有深淺不同色階,略見暈散。
青料發色有三種。使用浙料的呈色基本與康熙時期使用浙料的瓷器相同,藍中帶紫,多采用上等浙料繪制官窯青花;仿宣德青花發色青中有黑褐色疵點,略有暈散,官窯仿宣德青花瓷發色幽靜而勻潤,雍正早期有康熙時期的指捺紋特征,中后期比康熙時期發色更加淡雅,藍中帶有藏青色點;深沉的淡藍色澤,色沉釉底,發色穩定雅麗,具有典型的雍正特點。
歷代青花瓷代表圖錄
雍正時期除了傳統的白地青花外,還有青花胭脂紅、琺瑯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紅、藍地白花、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其中青花釉里紅燒制很多,尤為精美,以青花繪輔助紋飾,釉里紅繪主題紋飾,既保持了青花幽靜雅致、沉靜安定的特點,又增添了釉里紅渾厚壯麗、鮮艷奪目的色調。
以下詳細介紹故宮館藏的珍貴雍正朝青花瓷。
青花枯樹棲鳥圖梅瓶,清雍正
青花枯樹棲鳥圖梅瓶,清雍正,高21.2cm,口徑3.4cm,底徑7.9cm。
青花枯樹棲鳥圖梅瓶,清雍正
梅瓶小口,短頸,豐肩,腹以下內斂,近底處外撇,玉璧形底。內施白釉。外壁青花裝飾,通景繪枯樹棲鳥圖,棲落在冬日枯樹上的山雀兩兩相對,野趣十足,別有情致。底心施白釉,署青花楷書“雍正年制” 雙行四字款。
青花枯樹棲鳥圖梅瓶,清雍正
此瓶圖案疏朗大方,畫意生動自然。
青花龍穿花紋撇口尊,清雍正
青花龍穿花紋撇口尊,清雍正,高68.8cm,口徑23.7cm,足徑23cm。
青花龍穿花紋撇口尊,清雍正
尊撇口,粗長頸,圓腹下收,近底處外撇,圈足。內施白釉。外壁青花裝飾。瓶頸與腹部分別繪通景龍穿四季花卉圖案,以海水紋、回紋、如意云紋相隔。近足處襯以海水江崖邊飾。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
青花龍穿花紋撇口尊,清雍正
此尊形體高大挺拔。青花顏色濃郁艷麗,紋飾畫工精細,具備清代前期陶瓷大器的偉岸風格。這種器形源自康熙朝的瓷尊,但口沿和足底撇度比那時的器物明顯見小。
青花海石榴貫耳瓶,清雍正
青花海石榴貫耳瓶,清雍正,高19.4cm,口徑5.2cm,足徑6.3cm。
青花海石榴貫耳瓶,清雍正
瓶洗口,長頸,豐肩,雙貫耳,上腹圓鼓,下腹漸收,淺圈足。白釉微泛青,青花呈灰藍色,暈染。頸飾海水紋,耳繪回紋,肩和脛飾蕉葉紋,腹繪纏枝石榴紋。外底青花雙圈內署“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青花海石榴貫耳瓶,清雍正
該器青花發色、釉面、紋飾及造型皆仿明宣德時期的青花貫耳瓶,很接近真器,以后各朝也有此器形。
青花八寶勾云紋高足盅,清雍正
青花八寶勾云紋高足盅,清雍正,高8cm,口徑9cm,足徑3.8cm。
青花八寶勾云紋高足盅,清雍正
盅撇口,弧腹,外撇高足。盅里光素,外繪青花紋飾,分別為云托八寶、纏枝花。足內邊沿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
這件高足盅是仿明成化款的同類器,其青花色調淺淡,圖案輕描淡繪,線條纖細清晰,釉面乳白瑩潤,是仿明成化青花八寶高足盅的成功之作。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清雍正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清雍正,高39.3cm,口徑10cm,足徑12.3cm。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清雍正
瓶撇口,細長頸,腹下漸斂,圈足外撇。瓶身以桃樹為主題紋飾,樹上結桃實9枚,桃花20朵,樹下繪靈芝、竹子,空間繪蝙蝠5只。口、足際各繪雙弦紋一周。底足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清雍正
雍正朝官窯瓷器以造型端莊、做工精細著稱。此瓶造型秀麗,構圖疏密得當,工藝精巧。青花畫風仿明永樂、宣德風格,以點染的重筆模仿鐵結晶斑點,于清秀中顯露出古樸剛勁之風。圖案中的桃實、桃花、桃枝、蝙蝠、靈芝、竹子等,在傳統文化中均屬于吉祥圖案,寓意福壽吉祥。此瓶為雍正官窯青花瓷器的杰出之作。
“樂善堂”璽,清雍正
“樂善堂”璽,清雍正,瓷質橢圓形璽,上部為青花云龍紋,漢文篆書。面橢圓形,寬6cm,長9cm,通高10cm。
“樂善堂”璽,清雍正
該寶制作于雍正帝繼位之前。根據乾隆帝的《樂善堂記》,樂善堂系乾隆帝皇子時期的堂名,共有兩處,分別位于圓明園桃花塢和宮中重華宮的潛邸之內。但乾隆帝所說的這兩處樂善堂,其命名最早的是位于雍正四年(1726)其被賜居的圓明園桃花塢內,顯然與此璽所指的樂善堂不同。根據此璽,知早在雍正帝繼位之前,在其潛邸之內便有“樂善堂”這一堂名,但具體情況不詳。
青花夔鳳紋雙陸尊,清雍正
青花夔鳳紋雙陸尊,清雍正,高18.6cm,口徑13.7cm,足徑10.3cm。
尊圓口,長直頸,溜肩,直腹,圈足。內施白釉。外壁青花裝飾。瓶體通過留白的裝飾技法,頸、腹間繪有青花夔鳳紋樣。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青花夔鳳紋雙陸尊,清雍正
雙陸尊的名稱源自器形模仿雙陸棋的造型,系用于插花的陳設器。此器青花色澤淡雅細膩,體現了雍正朝的風格,是雍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
清雍正時瓷土選料精細,研粉、澄漿、制坯等工藝要求嚴格,燒制技術高,因而胎胚堅白細潤,成型工整,器體輕薄。大器胎體勻稱,不顯厚重,小器愈加玲瓏。因此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一說。此時的青花瓷多采用淡描雙鉤法,勾出輪廓線,加以重染,畫風細膩,構圖疏朗,清秀典雅。
青花八寶紋背壺,清雍正
青花八寶紋背壺,清雍正。
青花《蘭亭會》筆筒,清雍正
青花《蘭亭會》筆筒,清雍正,口徑19.8cm,底徑19.2cm,高21cm。
青花云鶴九桃紋盤,清雍正
青花云鶴九桃紋盤,清雍正,高5.1cm,口徑21.5cm,足徑13.5cm。
盤口微撇,弧腹,圈足。盤內外青花裝飾。盤內飾桃樹一棵,結9枚碩桃。外壁繪8只飛鶴,間以帶狀云紋,近底處為海水江涯紋。外底雙圈內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
青花云鶴九桃紋盤,清雍正
此器青花濃艷,線條流暢,紋飾寓意吉祥,是為皇帝祝壽之器。
青花釉里紅松竹梅紋瓶,清雍正
青花釉里紅松竹梅紋瓶,清雍正,高26.5cm,口徑8.9cm,足徑11cm。
青花釉里紅松竹梅紋瓶,清雍正
瓶斂口,短頸,豐肩,腹下漸收,圈足外撇。足內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瓶器型秀美,以歲寒三友圖為飾。畫面以翠藍色的青花繪梅樹枝干、松針、竹及山石,以色彩略暗的釉里紅描繪蒼老的松干和傲寒的梅花,尤其令人稱道的是圖中以竹葉組成一首五言絕句詩:“竹有擎天勢,蒼松耐歲寒,梅花魁萬卉,三友四時歡。”以詩寓畫,畫中藏詩,匠心獨運。
青花釉里紅松竹梅紋瓶,清雍正
此器所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是明清瓷器中常見的一種裝飾題材。松樹長青不老,竹有君子之風,梅花凌霜傲雪,古代文人騷客多以松竹梅的高風亮節自喻。
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雙螭耳尊,清雍正
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雙螭耳尊,清雍正,高44.3cm,口徑16.3cm,足徑24.7cm。
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雙螭耳尊,清雍正
尊圓口,粗頸,垂肩,圓腹,圈足。肩、腹相交處對稱置透雕螭龍耳。內施白釉。外壁青花釉里紅裝飾。口沿處繪纏枝蓮紋,腹壁的主題圖案是青花釉里紅纏枝蓮花紋,近底處繪青花釉里紅仰蓮瓣紋,足邊繪卷草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
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雙螭耳尊,清雍正
此尊因形狀如同倒放的鹿頭,故又名“鹿頭尊”。其造型穩重飽滿,釉色瑩潤,釉里紅顏色亮麗,以青花、釉里紅裝飾的纏枝蓮紋飾,紅花藍葉,色彩搭配巧妙。它代表了雍正時期高超的制瓷工藝。
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雙螭耳尊,清雍正
雍正時的青花釉里紅,將兩種釉下彩燒制得均很完美,其工藝精湛,造型俊秀,紋飾清新舒展,位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冠。此時的青花釉里紅瓷紋飾題材豐富,有云龍、云鶴、云蝠、蟠螭(pán chī 音盤吃)、穿花鳳、松竹梅、山水人物等各種。
釉里紅花蝶紋筆筒,清雍正
釉里紅花蝶紋筆筒,清雍正,高15.6cm,口徑18.3cm,底徑18.3cm。
釉里紅花蝶紋筆筒,清雍正
筆筒呈圓筒形,直壁,玉璧形底。內施白釉。外壁釉里紅裝飾。主題圖案有兩組,一組繪洞石、菊花、牡丹以及飛舞的3只蝴蝶;另外一組繪喜鵲登梅。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筆筒胎堅、釉潤。釉里紅的發色稍微不足,但正是這種缺陷所形成的層次,為畫面平添幾分情趣。筆筒上兩幅畫面的喻意是“探花及第”和“喜上眉梢”。用這種圖案裝飾筆筒,可謂恰到好處。
青花釉里紅鳳穿花紋壯罐,清雍正
青花釉里紅鳳穿花紋壯罐,清雍正,通高28.7cm,口徑12.5cm,足徑11.2cm。
罐圓口,短直頸,窄圓肩,直腹,圈足。附傘形蓋,蓋面隆起,蓋頂置寶珠形紐。內施白釉。外壁青花釉里紅裝飾。主題紋飾為釉里紅鳳穿花紋,其上下以青花釉里紅云蝠紋、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和青花回紋為邊飾。蓋紐繪釉里紅團花以及青花如意云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 雙行六字仿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青花釉里紅鳳穿花紋壯罐,清雍正
此罐造型源自明代宣德時期,端莊大方,胎體堅硬,釉色瑩潤,釉里紅發色純正,青花顏色翠藍,紋飾布局嚴謹,是雍正官窯瓷器中的一件上乘之作。
清雍正時期年希堯、唐英共同督理景德鎮御窯廠燒造,銅紅呈色技術更為成熟,其色彩鮮亮艷麗,紋飾清晰舒展,造型優美。雍正釉里紅瓷多以白釉為地描繪紋飾,但也開創了以天藍釉與冬青釉為地的裝飾。
釉里紅海水龍紋瓶,清雍正
釉里紅海水龍紋瓶,清雍正,高35.5cm,口徑7.2cm,足徑13.5cm。
瓶小口,短頸,豐肩,上腹圓鼓,下腹內收,圈足。通體以釉里紅為飾繪海水,留白暗刻大、小二龍。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
釉里紅海水龍紋瓶,清雍正
此瓶器形挺拔端莊,裝飾手法新穎,紅白二色交相輝映,海濤中騰躍的大小二龍,有“蒼龍教子”之寓意。
清雍正時期為時雖然短暫,但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府財力雄厚,國內外市場活躍,制瓷工藝突飛猛進,在繼承康熙朝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創新、變化和提高,不僅品種多、題材廣泛、造型多樣,而且原料的選擇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講究。
雍正仿成化斗彩高士杯,清
青花瓷在雍正時期盡管不是官窯的主流產品,但其質量之精美,花色品種之豐富,藝術水準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無法比擬的。
雍正時期的青花瓷,無論造型和裝飾,都可以用一個“秀”字來概括,與康熙青花挺拔、遒勁的風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風格。
直至今日,青花瓷仍然是人們十分喜愛的瓷器之一。雍正青花瓷更是以清秀之色令瓷器愛好者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