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的沖繩戰役期間,美軍有30余艘艦艇被擊沉,360余艘艦艇被擊傷,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神風”特攻機造成的。面對日軍的困獸之斗,美國海軍官兵們表現出頑強的意志和旺盛的斗志,而在與“神風”的較量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美國海軍“拉菲”號驅逐艦(LaffeyⅡ,DD-724),該艦在1945年4月16日上午遭到22架日軍飛機的輪番攻擊,被5架特攻機撞中,遭受了嚴重損傷,但仍以難以想象的勇敢戰斗到底,最后幸存下來。
■“拉菲”號的盾形艦徽,中央舵輪上的水兵就是美國內戰時期的海軍英雄巴特利特·拉菲。
美國海軍在1942年用美國內戰時期的海軍英雄——巴特利特·拉菲(Bartlett Laffey)的名字命名了一艘“本森”級驅逐艦(Benson class),即第一艘“拉菲”號(LaffeyⅠ,DD-459)。該艦在同年的瓜島海戰中英勇戰沉。為紀念老“拉菲”號,美國海軍決定以她的艦名重新命名一艘在1943年6月開始建造的“艾倫·薩姆納”級驅逐艦(Allen Sumner class),這就是本文的主角新“拉菲”號,該艦在1943年11月下水。新“拉菲”號在1944年2月8日正式建成服役,首任艦長是弗雷德里克·朱利安·貝克頓海軍中校(Frederick Julian Becton)。時年35歲的貝克頓中校是一位久經戰陣的海軍軍官,不過他在1944年初接任新“拉菲”號的艦長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將與這艘驅逐艦一起名留青史。
■第一艘以拉菲的名字命名的美國軍艦是一艘“本森”級驅逐艦,即DD-459,該艦在1942年11月12日的瓜島海戰中英勇犧牲。
■新“拉菲”號驅逐艦(DD-724),標準排水量2220噸,全長114.8米,最高航速34節,裝備3座雙聯裝38倍徑127毫米艦炮,2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雙聯裝40毫米機關炮,2座四聯裝40毫米機關炮,11座單聯裝20毫米機關炮,6座深彈發射器,2條深彈投放滑軌,艦員336人。照片拍攝于1944年8月諾曼底戰役期間,此時全艦采用條塊狀迷彩涂裝。
“拉菲”號于1944年5月赴歐洲戰場作戰,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的海上支援行動,1944年10月轉赴太平洋戰場,參加了菲律賓群島的多次登陸行動和硫磺島戰役。1945年3月,“拉菲”號隨第54特混艦隊駛向沖繩海域,參加美軍代號為“冰山”(Iceberg)的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目標是琉球群島的主島沖繩島(Okinawa)。在美軍登陸沖繩本島后,日軍加強了航空作戰準備,到4月5日已經集中了超過4000架陸海軍飛機,并從4月6日開始發起以“菊水”為代號的大規模攻擊行動。在4月6日和7日進行的“菊水”一號作戰中,日軍出動飛機699架,其中包括特攻機355架,擊沉擊傷美軍艦艇17艘,但在美軍戰斗機和防空炮火的攔截下也損失了335架飛機。在4月12日和13日進行的“菊水”二號作戰中,日軍出動飛機392架,含特攻機202架,擊沉擊傷艦艇15艘,損失205架。日軍這種不計傷亡的打法是美國人無法理解的,其造成的精神壓力也非常大。
對付“神風”特攻隊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它接近船隊之前就將其擊落,因此美軍艦隊在沖繩島北面設置了一道雷達警戒線,將裝有雷達的驅逐艦派到這條線上進行警戒,充當艦隊的耳目,他們將在日軍飛機來襲時向艦隊發出早期預警,并且引導己方戰斗機實施攔截。不過,擔任雷達哨艦的艦艇也將成為日軍飛機最先攻擊的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除了預警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吸引“神風”特攻隊的攻擊以減輕其他大型艦只承受的壓力,他們在犧牲自己來換取整個艦隊的安全。顯然,充當雷達哨艦是整個沖繩戰場上最危險的任務之一,在日軍發起的最初兩次“菊水”作戰中已經有4艘驅逐艦被擊沉,14艘驅逐艦被擊傷,其中很多是在擔任雷達哨艦時遭遇厄運的。因此,沒有什么艦艇希望這種要命的差使落到自己頭上。
■1945年在沖繩近海遭到2架特攻機撞擊后起火燃燒的美軍“邦克山”號航母,該艦陣亡、失蹤289人,受傷246人,但因為損管得力最終沒有沉沒。
■1945年太平洋戰場上的“拉菲”號,擔任雷達哨艦意味著它即將迎來“神風”的殘酷洗禮。
1945年4月12日,“拉菲”號正在沖繩近海擔任掩護任務,艦上的通訊官手持一份電報,滿臉陰沉地走進艦長貝克頓中校的艙室,貝克頓一看來者的臉色就明白準不是什么好事兒。電報中命令“拉菲”號駛離護衛艦隊,立即前往慶良間錨地,與“卡辛·楊”號驅逐艦(Cassin Young,DD-793)會合,將后者的戰斗機指揮引導小組接上艦,這只意味著一件事,九死一生的雷達哨艦任務終于輪到“拉菲”號了,這對于在沖繩戰役中的海軍人員來說等于是被判了死刑。但是,作為一名海軍軍人,貝克頓除了服從命令別無選擇,而且艦上的每一名官兵都是一樣,除了盡忠職守外,他們只能祈求上帝的保佑了。當這個消息向艦員們公布后,全艦都陷入了一種擔憂之中。
4月13日,“拉菲”號奉命來到慶良間列島的錨地,那里已經擠滿了作為雷達哨艦時被日軍特攻機撞得遍體鱗傷的軍艦,盡管“拉菲”號上的所有官兵在萊特島、民都洛島、呂宋島和硫磺島曾經見識過日本飛機的自殺式攻擊,他們仍然被眼前的慘狀所震驚。所有從“神風”之下余生的艦艇都仿佛被無數重拳捶打,被地獄之火燒灼,東倒西歪,面目全非,艦體扭曲變形,甲板翻卷開裂,桅桿折斷,煙囪倒塌,許多火炮和裝備已經不翼而飛,而火焰侵襲的焦痕更是隨處可見。看到這一切,“拉菲”號的艦員們更加為自己即將面臨的命運感到憂心忡忡,士氣也變得低落,而羅斯福總統在4月12日去世的消息更為沉重的氛圍添加了一分哀傷,使得艦上的士氣狀況變得更為糟糕。
■“卡辛·楊”號驅逐艦(DD-793),屬于“弗萊徹”級,退役后成為一艘博物館艦保留至今。
在這一大群被打殘的軍艦中,“拉菲”號找到了“卡辛·楊”號。在4月12日,“卡辛·楊”號和“珀迪”(Purdy,DD-734)號驅逐艦結伴擔任雷達哨艦時,遭到約30架日軍飛機的圍攻,一架日軍飛機從桅桿高度向“卡辛·楊”號發起攻擊,最后在軍艦上方僅15米處凌空爆炸,造成艦上一死一傷,多處損傷。“珀迪”號更加不幸,被一枚炸彈命中,15人陣亡,25人重傷,艦體嚴重受損。在“拉菲”號與“卡辛·楊”號會后,戰斗機指揮引導小組的兩名軍官和三名士兵攜帶著特殊的通訊器材上艦報到。此外,艦員們還要忙著從補給艦上搬運各種口徑的火炮彈藥,其中包括300發127毫米炮彈。
當“拉菲”號完成交接和補給,準備離開的時候,“卡辛·楊”號艦長施賴伯中校(Schrieber)不無擔心地告誡貝克頓:“要不停地機動和射擊,用你最快的速度把炮彈打出去,要以最大的力氣撒腿跑起來!”停在一旁的“珀迪”號的槍炮長也把他的恐怖經歷告訴了“拉菲”號的所有人:“你們都會有成功的機會(指擊落敵機),但他們會不斷地沖過來,直到搞定你!也許你有幸把許多敵機從空中打下來,并且認為自己做得不錯,但是仍會有一條漏網之魚在敲響地獄之門的時候,在門票上把你和他的名字寫在一起!”在聽盡了這類驚悚故事,看夠了友艦的慘狀后,“拉菲”號堅定地向自己的崗位——第1號雷達警戒點駛去。在對前方的危機有所了解后,“拉菲”號的艦員們反而不再動搖擔心了,憑借著美國人特有的樂觀精神,他們堅信自己能夠戰勝任何敵人,充滿了無所畏懼的英勇氣概。
4月14日,“拉菲”號在LCS-51(LCS,火力支援登陸艇)和LCS-116的陪伴下,到達沖繩島波羅角(Point Bolo,用來校準各警戒點位置)以北82千米的1號警戒點,這是雷達警戒線上16個警戒點中的一個,“拉菲”號在那里接替了布雷艦“威廉·迪特”號(William Ditter,DM-31),“迪特”號艦長通過無線電告訴他們一個好消息——在該艦警戒期間沒有遭遇日軍飛機的攻擊,雷達也沒有探測到什么異動。貝克頓當然希望“拉菲”號也有這樣的幸運,然而,他同時也感到應該馬上讓全體艦員做好一切戰斗準備。當他按下廣播按鈕后,揚聲器里又傳出那句經典的開場白:“我是艦長……”貝克頓警告所有人,雖然“迪特”號在地獄里轉了一圈又安全回來了,但是不要抱有任何僥幸心理,然后他說他相信大家樂于看到大批日機被打成蜂窩,以前只是和敵人在嘴皮上斗狠,那這次就讓“拉菲”號成為日本人永遠都感到恐懼的名字。最后,他號召大家:“我們將以機動靈活的戰術和精準的射擊把日本人挨個打下來。他們將被踢進墳墓,但我們絕不會跟著他們一起進去!”聽到艦長這鏗鏘有力的動員,“拉菲”號艦員們的士氣立刻為之一振。
■“拉菲”號艦長貝克頓中校,他生性自信樂觀、意志堅強,是全艦的精神支柱。
在貝克頓講話完畢沒多久,“拉菲”號的雷達屏幕上就出現了三個可疑的回波信號,讓所有人丟掉了最后一絲僥幸心理,全力迎戰。當時“拉菲”號上空沒有一架美國戰斗機,不過在東面50千米處3號警戒點巡航的“布賴恩特”號驅逐艦(Bryant ,DD-665)上空有一隊巡邏戰斗機。事不宜遲,貝克頓立即請求支持,然后讓隨艦的戰斗機引導員指引他們去攔截敵機,3架日機很快被打到海里喂魚了。沒過多久,雷達操作員再次報告有8架日機正在逼近,貝克頓又一次請求“布賴恩特”號上空的戰斗機支援。這一次美軍故技重施,日本人在同一塊石頭上被絆倒了兩次,他們的飛機再次全部報銷。在第一天警戒結束的時候,已經有11架日機被擊落,而“拉菲”號此時還一彈未發。
第二天,4月15日星期日,沒有任何敵機出現。艦上官兵們的平靜只被稍稍打擾了一下,根據巡邏戰斗機的報告,“拉菲”號駛往警戒點東面不遠的海域,調查一架墜海的日軍飛機。他們很快發現了那架漂浮在海面上的日機,座艙里的日軍飛行員已經死掉了,艦員們進行了一番搜索,找到了一本航空電碼本。將所有岸上情報人員可能感興趣的物品收集起來后,“拉菲”號將這架飛機連同飛行員一起沉到了海底。
4月16日,星期一,日軍開始了“菊水”三號作戰,出動了498架飛機,其中包括196架特攻機,“拉菲”號即將面對服役生涯中最嚴峻的考驗。當天早上一開始非常平靜,艦員得以從容地享用早餐,但這只是暴風雨前的最后一分安寧。上午8時15分,雷達操作員報告在16千米外有一群數量眾多的敵機正在接近,“拉菲”號隨即拉響了戰斗警報,所有人員各就各位。一支由165架特攻機和150架其他飛機組成的龐大機群正從北部殺奔而來。當時“拉菲”號上空有10架美軍巡邏戰斗機,他們立刻占據有利高度發起攻擊,但敵機數量實在太多,令他們應接不暇。“拉菲”號的戰斗機引導員立刻向上級請求更為有力的支援,他們被告知增援戰斗機很快將被派去攔截這個大機群,但是需要一段時間,而在后援到達前,“拉菲”號和兩艘火力支援登陸艇只有靠自身之力應付這場“神風”了。
■為了抵御日軍瘋狂的空中攻勢,美軍在日機來襲方向設置了雷達哨艦,以提供預警和早期攔截,圖為美軍戰斗機引導員在目標指示板上根據雷達哨艦的報告標繪目標方位。
■為應對來襲的日機,美國軍艦上的高射炮位處于高度警戒的臨戰狀態,圖片近景處是一門20毫米單管機關炮,稍遠處是一座雙聯裝40毫米博福斯炮。
很快,大約50架飛機組成的編隊有如一片烏云由北向南迅速移動,飛臨“拉菲”號上空。全艦的火炮都揚起炮口,指向敵機來襲的方向,軍艦首尾的三座雙聯裝127毫米艦炮負責遠距離攔截,而12門40毫米高射炮和11門20毫米機關炮將為沖到中近距離的敵機織起死亡之網,但由于空中美國戰斗機還在與日機纏斗,為了避免誤傷,貝克頓沒有立即下令開火。
8時27分,4架99式艦載俯沖轟炸機(以下簡稱99式艦爆)像四只聞到腥味的禿鷲脫離大機群向“拉菲”號俯沖下來,其中2架從艦首方向、另外2架從船尾方向進入轟炸路線,形成協同攻擊。貝克頓馬上命令左滿舵,以艦體側面正對敵機,以便發揚全部舷側對空火力。很快,艦首的兩座雙聯裝127毫米艦炮在3000米距離上將2架99式艦爆擊落,而艦尾的127毫米炮擊落了第3架,最后一架日機則落入了“拉菲”號40毫米、20毫米火炮和LCS-51的交叉火力之中,拖著濃煙墜入大海。
■開足馬力、全力機動的“拉菲”號,艦首的兩座雙聯裝127毫米主炮處于開火狀態。在面對數量眾多的日軍飛機時,“拉菲”號除了不停機動和拼命開火外,只能祈求上帝的保佑。
勝利的喜悅轉瞬即逝,很快2架“彗星”艦載俯沖轟炸機以極快的速度飛馳而至,這次日機采取左右夾擊的戰術,分別從“拉菲”號左右兩舷發起攻擊。從右舷逼近的“彗星”一進入20毫米和40毫米高炮的射程,瞬間被集中的炮火打成了零件狀態。隨后,炮手們的注意力都轉移到左舷那架“彗星”上。這架日機的飛行員顯然經驗老道,不停地進行機動和迂回,以干擾炮手瞄準,規避防空火力,而且用機槍對艦體一頓狂掃,在“拉菲”號的上層建筑上留下了一片彈孔,好似胡椒粉瓶蓋。這架“彗星”最后接近到只有50米處才被擊落,但他在墜海前投下的炸彈在“拉菲”號的桅桿橫桁上爆炸,毀壞了用于發現低空飛機的SG對空搜索雷達,而四處飛濺的彈片還造成了數人受傷,其中幾人重傷喪失了作戰能力。
不等艦員們搞清這次中彈造成的損失,又一架99式艦爆對著左舷直沖過來,三座雙聯127毫米艦炮都對著它猛烈開火,當敵機進一步接近時,20毫米和40毫米炮也加入了火力圈,但密集的火網仍然沒有阻止這架飛機向著“拉菲”號沖過來,這很顯然是一架特攻機。貝克頓不停地下令進行機動,使軍艦側面正對來襲敵機的航線,以集中火力加以摧毀。日軍飛機似乎也在不斷選擇瞄準點,他最初沖向左舷,接著又迂回到艦尾,但由于“拉菲”號在做劇烈的轉向,他一直找不到撞擊艦橋的機會。貝克頓艦長非常擔心這架特攻機會撞擊輪機艙所在的艦體,如果喪失動力,那“拉菲”號就成了活靶子,死定了。最后,日軍飛機選擇了他認為能產生最大破壞效果的部位——艦尾主炮塔——筆直地沖了過去,眼看就要撞上了,不過在最后時刻,那名日本飛行員的瞄準似乎出現了偏差,從艦尾炮塔上方擦過,一頭栽進右舷的大海中,激起高大的水花,一位炮手不幸被掠過的日機撞倒身亡。
第8架飛機是一架“彗星”,它采取低空突防的方式,緊貼著海面向右舷沖來。右舷的小口徑防空炮全部放平,對著這架飛機一頓怒射,海面上立刻刮起一陣鋼風鐵雨,一發炮彈擊中了來襲日機的油箱,使它迅速被火焰所吞噬,機頭一沉,沖進了大海。
■一架已經中彈冒煙,但依舊頑強、執著地飛向美軍軍艦企圖進行撞擊的日本神風特攻機。
“拉菲”號上的所有人此時都有一種度日如年的感覺,事實上貝克頓艦長的手表才走到8時42分,距戰斗爆發僅僅只有15分鐘,而且高潮還遠在后面,這只是一個開始。在經歷了三分鐘的短暫平靜之后,一架99式艦爆從左舷艦首方向鉆了出來,所有炮火立刻轉向左舷,一通猛打,這架日機在彈雨中被擊傷,開始搖擺不定,一側機翼的油箱已經漏油,不過仍然十分執著地朝“拉菲”號飛來,掠過左舷前方的20毫米和40毫米炮位,最后撞中了左舷中部的20毫米炮位,巨大的沖擊力使這艘2200噸的驅逐艦頓時向右舷傾斜,劇烈的震動使人站立不穩。伴隨著一聲巨大的爆炸,艦體中部立刻被濃煙和火焰所籠罩。這架日機的決死一擊使左舷的2門40毫米和2門20毫米高炮變成了啞巴,3名炮手陣亡,飛機上殘留的航空燃料更是助長了火勢。
此時,炮位周圍的彈藥架上存放著大量炮彈,都處在高溫火焰之中,隨時可能爆炸,狀況十分危急。在這個關鍵時刻,損管人員冒死將起火區域的彈藥轉移到其他地方。由于太燙他們只能隔著一塊布搬運這些東西。盡管如此,還是有部分炮彈發生了殉爆,在甲板上炸出一處缺口,火勢蔓延到下面的一處彈藥艙。所幸那里的彈藥被裝在耐高溫的金屬容器里,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熱量的傳遞,損管隊員及時到位,用水龍頭給這些金屬罐子降溫,最終避免了更大規模的殉爆。
前部輪機艙的通信系統也在這次撞擊中受損,不過這倒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輪機兵們可以通過艙外的炮火聲來調節本艦的速度,如果炮聲既大且快,他們就會把速度加快。迫在眉睫的麻煩是濃烈的煙塵開始沿通風管道進入輪機艙,令人雙目難睜、呼吸困難。輪機軍士約翰·米歇爾(John Michel)急忙關閉了輪機艙尾部的通風扇,艙內溫度馬上飆升至令人抓狂的50℃,并且還在不斷上升,輪機兵們仿佛置身蒸籠,直到米歇爾在濃煙中摸索到抽風機并將其打開后,濃煙才被排出,而溫度也相應地降了下來。當然,飄揚的煙塵讓“拉菲”號引起了更多特攻機的注意,于是貝克頓下令減速,以避免煙霧把自己弄得更為明顯。
■“拉菲”號上的一位炮手,名叫托馬斯,他于1945年4月16日的戰斗中陣亡在自己的炮位上。
■日軍特攻機撞擊一艘已經受損冒煙的盟軍軍艦的驚險瞬間,相機鏡頭捕捉到了這一幕,不到一秒鐘后,它就撞上軍艦化為一團爆炸的巨大火球。
就在“拉菲”號全艦官兵努力控制局勢時,又有2架趁火打劫的99式艦爆以極快的速度緊貼著海面向艦尾沖過來,他們的飛行高度之低,以至在海面上留下一道明顯的浪跡。艦尾的三座20毫米機關炮立即以十分精準的射擊試圖阻止他們的逼近,盡管炮彈擊中了機身,但這些一心求死的日軍飛行員仍然操縱飛機沖破火網,犁過了三座炮位并殺死了所有炮手。最后,第一架飛機連同它攜帶的炸彈一起摔在后甲板上,而第二架飛機將炸彈投向后甲板后直接撞上了艦尾的三號127毫米主炮塔,猛烈的爆炸將這架飛機撕成碎片,一個巨大的火球從“拉菲”號艦尾騰空而起,濃密的煙柱帶著火焰直沖到60米的空中。沖擊波將炮長拉里·德里維斯奇(Larry Delewski)從崗位上拋到半空中,當他落入海中時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毫發無傷,另一名艦員也被氣浪拋出船外,幸運地被LCS-51救起。不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他倆這樣走運,許多在后甲板戰斗的艦員不是被炸得血肉橫飛,就是被大火燒成焦炭,許多身上起火的艦員紛紛跳海逃生。
從自殺飛機上泄露的航空燃油使火勢更加兇猛,很快吞沒了整個艦尾甲板和后主炮,并且威脅到艦體后部的三號40毫米炮位,如果那里的彈藥艙被引爆,那整條軍艦就會被炸成兩段。損管隊員們再次奮不顧身地投入火海中,竭盡全力阻止火勢蔓延。“拉菲”號的狀況非常嚴峻,到目前為止,她已經遭到11架飛機的攻擊,被3架特攻機撞中,艦體后部的上層建筑和后甲板受損嚴重,不過軍艦的動力系統還保持完好。敵機不間斷的轟炸讓炮手們精疲力竭,傷亡慘重,同時損管隊員也四處救險,緊張得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戰斗已經開始進入白熱化,“拉菲”號的命運也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未完持續)
■艦尾甲板和后主炮陷入一片火海和濃煙之中的“拉菲”號,軍艦已經嚴重受損,但仍然有源源不斷的日軍自殺戰機向它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