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博物館外圍的公園
文昌宮 (不開放)
據(jù)介紹文昌宮位于晉祠中軸線北區(qū),智伯渠北岸。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擴建。宮坐北朝南,正面筑洞3眼,為“晉水七賢祠”。祠為紀(jì)念與晉水有關(guān)的七位賢士而建:周代豫讓,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范仲淹、歐陽修,明代于謙、王瓊。祠上建飛閣,稱“文昌閣”。閣內(nèi)原有塑像3尊,中為文昌帝君,左、右為魁、祿二星。閣左右建廊,墻上有楊二酉撰、其曾族孫楊書的《晉祠全景詩》。
鐘樓。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1956年按原樣彩繪。二樓形制相同:重檐十字脊,四面山花,中置一小廟,寶珠火焰頂,盤龍大吻對峙;下檐三踩斗,三幅云昂嘴,龍首狀耍頭,角出象鼻由昂;小八角柱間裝置直欞柵欄圍護,立于高約4米的方形石砌臺基上,角出螭首,西面設(shè)人字形踏道,可供人上下。鐘樓中懸高2米余大鐘1口,最大外徑1米多,邊緣成波浪型,鑄文清晰,為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所鑄。鼓樓中置大鼓,長約2米,徑約1米,左右鐫刻蟠龍彩鳳圖案。
02 東岳祠 (正殿不開放)
又稱“泰山廟”。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光緒年間重修。廟坐北朝南,享殿立于祠院正中,單檐歇山頂,平面呈方形。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間,布瓦,懸山頂,殿內(nèi)存有“天齊仁圣大帝”像,四壁繪有壁畫,均為清代所作。院周砌青磚矮花墻。
03 鈞天樂臺
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臺坐南朝北,面對昊天神祠,背臨智伯渠水,臺兩側(cè)設(shè)階可供上下。整個建筑精巧富麗,為晉祠內(nèi)一戲臺。
04 水鏡臺(大殿不開放)
位于晉祠大門對面,是晉祠的戲臺。始建約為明代,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建筑面積343.54平方米。殿為重檐歇山頂,勾連搭單檐卷棚頂。臺周環(huán)以走廊,邊筑石欄桿。臺中懸掛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山西書法家楊二酉所書“水鏡臺”匾額。后臺“三晉名泉”大匾,是清康熙年間晉祠鎮(zhèn)舉人楊廷翰所書。此建筑雕梁畫棟,瀝粉貼金。保存完好。
05 昊天神祠
由關(guān)帝祠、三清祠、玉皇閣組成。神祠始建年代不詳,明代擴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次擴建。祠坐北朝南,分前、后院。前院為關(guān)帝祠,有正殿三楹,中央設(shè)神龕,內(nèi)奉彩塑金面關(guān)羽像。東西兩壁有80余幅共67.2平方米瀝粉貼金彩繪壁畫。壁畫分上、中、下三層,主要描繪關(guān)羽生平故事,為明代原作。后院正面有窯洞5眼,中間3眼窯洞供新塑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三清。三清洞上架飛閣,稱“玉皇閣”,
閣內(nèi)塑像無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