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慶升著 弟子楊鵬代為發表
我在修煉楊氏太極拳十三勢大功架里,總是融合于靜、松、正、圓、輕、勻、舒、穩“八字心法”。架勢的騰挪閃展,虛實開合,運勁伸屈,走圈劃圓,呼吸細長,柔順勁達等變換及氣歸神都以“八字心法”貫串于行功走架中。
“八字心法”是太極拳名家顧留馨所著《太極拳研究》一書“太極拳整體動作的要求”章節中對太極拳練習的心法。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有幸得到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顧麗生老師(已故)親臨傳授十三勢大功架拳法。這套拳法是楊氏老架的練法,總共有108個式子(含重復式子),全套練完需要30—45分鐘。在行功走架始終貫穿著舒展而緊湊,松沉而渾厚,挺拔而穩健,以腰、胯為軸帶動身軀的左右轉動,隨著步法的前后平衡移動。加上手、眼、身、肩、胸、腰、胯、膝、足等與各種招式劃圈走圓的平圈、立圈、斜圈、順逆等都含有虛實、蓄發、藏而不露的技擊作用。它的運氣法主要以腹式呼吸法為主,上升、前進、發力為呼,下降、后退、蓄勁為吸。運勁是螺旋而抽絲,發勁是松凈而剛脆,邁步輕靈而穩健如貓行。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和進、退、顧、盼、中定五步與上下相隨,左右協調、四正四隅的方位乃至動中求靜、靜中觸動、虛實相容,剛柔兼備,內外兼修的精氣神意,極佳的楊氏傳統太極拳套路之一。
我把這“八字心法”根據我的個人體會,分別述說如下——(此句由楊鵬添加)
靜
練太極拳時,要屏除雜念,精神集中地去專心做好每一式子和動作,開始練拳時先是心平氣和和雙足貼地站立,靜靜的想要開始做的一招一式。如起勢用意識落在右腳上,左腳變虛而后輕輕提起(不高過腳踝)向左側輕落于地面與兩肩略寬,隨著雙肩松沉的同時,雙手臂換換舉起至肩高兩掌心相對,略比肩寬。緊接上式不停,隨著雙膝屈蹲的同時身體正直,左右手臂轉至掌心向下換換落至腰間。臀部和膝蓋成45°的小馬步。頭容正直虛虛上頂、雙目平視、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收臀后要求如虛坐在方凳上,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心靜如水。
靜能修身養性,健體療病。在推手時靜聽(用粘黏連隨之法)對方的來勁大小方向和招式,待“得機得勢”將其引進落空而打出!
松
練太極拳是一種內外放松、暢通氣血、行經走絡極好的練功方式之一。在“靜”下來的狀態下,全身緩緩放松去認真做每一個式子和動作,當然“松”不是軟塌,不是泄氣,更不是無精打采的狀態和閉目養神的形象,而是內有松沉的鼓蕩勁,外有以氣催勁的虛實、剛柔和蓄發,順暢運氣走勁的螺旋行拳練法。
松要做到全身各部肌肉、關節、骨骼,甚至是細胞也要得到充分放松。這樣長期的練習,使練習者大腦得到空松感,處于養神狀態的休息,而體內“五臟六腑”等器官在太極拳“動中求靜、靜中觸動”的緩緩放松運動下得到極大鍛煉,有著緩解高血壓、肺心病、哮喘病、失眠等的極好效果!
正
練習太極拳時,正是主要要求之一。以“中正不偏,無過不及”為原則,不論在行拳、擺架、發勁(內外勁)、,手法的回收、推按、劃圈走圓的上下左右,身法的左轉右旋,腰與胯必須保持協調中正,腿和膝蓋乃至腳的起落、邁出回收、進步撤步、環形步等都要求“正”。《十三勢總歌》里就明確了“尾閭中正神灌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就是在練拳是,腰不軟塌,軀干在“含胸拔背”的要求下,保持身軀的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始終中正不偏的姿勢。在進步、退步、上步、撤步、環形步也要隨身體的方向移動所謂“步隨身換”,推掌、沖拳按掌(截掌)、分腳、蹬腳、擺腳、二起腳、臨空外擺腳等都隨身正而行之。
“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取得了良好習慣,如:坐有身正豎直的坐姿,站有挺拔的雄姿,走有輕靈的風姿。老年人顯得沉穩、健康,年輕人凸出青春、健美而又氣魄。
圓
練太極拳時,“圓”是在“靜松正”的條件下,使得各部分在動作運行中,處處體現“圓”活之趣。旋轉柔順、內外圓活是太極拳練習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要求之一。如拳式“掤、捋、擠、按”的練法就是各種圓圈變化而成的。“左顧右盼”接“左弓步、右掤式”后,在走“右弓步、右掤式”的過程中就要有腰、胯的平圓劃圈。右手臂、肩、肘、腕、手及胸的立圈劃圈走圓等的練法。在此不一一舉例,有興趣下來研討!
“圓”還有圓活之意,在練拳中不但有“圓圈”還要有圓活的運氣、走架、行功、通經絡等。《十三勢行功解》說:“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又曰“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圓和圈在練習太極拳的行功走架,行經走絡里是何等重要。又如楊班侯所著《九訣》在《亂環訣》中就有這樣的說法,“亂環術法最難通……陷敵深入亂環內,四兩千斤著法成”的技擊要訣。對修煉太極功夫和連推手,太極散手者多么重要啊。
舒
練太極拳時有了“靜、正、松、圓”的基本要求,在舒展的練法上就相對容易多了,在式子上特別是定式形態動作時做到“大不散漫,小不萎縮”就行了。如拳式“白鶴晾翅”右手上舉在右肩、頭之上,按拳論的“沉肩墜肘坐腕”。肩不能聳、肘不能抬、手不能過度上伸、腕做好“不過不及”配合身體的中正,頭似虛頂、直豎、不偏不倚,左掌心向下放于左腰胯間也得沉肩墜肘、坐腕,這樣與上舉的右手形成半圓弧形,加之松腰落胯的左虛步,這樣的白鶴晾翅就顯得“舒展而又大氣”。
勻
練太極拳從起勢到收勢,要求做到速度均勻,快慢相間,順暢而平和的完成全套練習。當然,在一招一式里特別是式子與式子之間的銜接動作,更得要求速度均勻,快慢相間,緩慢而平和這樣才有可能練去自己先天的拙力僵力。練拳是從無極到太極,再太極回到無極的過程中,“勻”是特別重要的,在《十三勢行功解》里的“極柔軟然后極堅剛”更說明“勻”在太極拳技擊功夫訓練中的重要!
輕
練太極拳時,要顯得輕靈。上舉下落,前進后退,左旋右轉,虛實變化的動作就靈活了,運行過程中就不僵不滯,氣血暢通,輕靈的去完成每一個式子。
“輕”在楊氏太極拳十三勢大功架練法里是主要的指導!輕能使虛實轉換,細到骨骼、肌肉、氣血走向等,輕能清除拙力,從柔到剛,得到剛柔相濟的極佳效果。輕能使“氣遍周身不少滯”,特別是在推手時,我能輕輕貼住對方身體的每個部位,輕聽到他的用招(力的方向大小)我化開迅速擊打。
穩
練太極拳時要“穩”,穩是基礎是根基,處處才能穩重不亂。在拳式里有虛實變換,左右蹬腳、分腳、獨立、擺蓮、二起腳、旋風擺蓮等,要保障輕穩才能完美的完成,特別是在楊氏太極長拳和小架里的抖彈勁、動步式子中沖擊力的反作用力等等,沒有“穩”定的功架是無法完成的。
穩,在太極推手里極為重要。當你與對方打手時,在得機得勢的時候用招法時,反被對方“引進落空”而擊倒。所以在練拳中一定要注意處處穩重,注意虛實應變的各種練法和站樁功法的訓練。
“八字心法”是我多年來修煉楊氏太極拳十三勢大功架的體會之一,如果要將這套拳法完整深層次的學好,練好,有所效益,則還需要向各門各派的太極拳名家、名師,特別是前輩太極拳家的修煉經驗和流傳下來的文章,認真研讀仔細體會,借鑒學習,用博采眾家之長的態度取長補短,將會使我們在長期修煉過程中獲得更多成果。
當然,僅僅依靠“八字心法”來練好太極拳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按照太極拳的基本要求做起,下面我為初學太極拳的人總結幾點要求。
虛領頂勁,眼神注視,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坐腕舒指,身體中正,尾閭收住,松腰活胯,膝關節以似松非松,足掌貼地,分清虛實,上下相隨,周身協調,內外相和,呼吸自然(當呼則呼,當吸則吸),用意不用力,氣遍身軀不少滯(氣貼于背,氣沉于丹田),意氣相隨,式式柔順,不拗不背,周身舒適,式式均勻,快慢相間,綿綿不斷,行云流水,無過不及,練法含而不露,動中求靜,靜中求動的內氣運行,做到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的法則。
另外,要深入太極拳世界,還得學習《易經》、中醫的經絡養生只是,有助于諸位太極拳內功的修煉。
池慶升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