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山西太原,復建中的明太原縣城初具規模,再現古城貌。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的明太原縣城建于1375年,2011年被入中國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當地政府于2012年啟動復興工程。目前,明太原縣城復興工程進展順利,縣城北、東、西城墻已基本完工南城墻和城內建筑修繕工作正在進行中。
修繕前的太原古城西城墻
2013年4月10日,在太原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履新太原兩個月、時任太原市代市長的耿彥波宣布啟動明太原縣保護復興工程。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太原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必須有歷史文化遺存的實物載體。歷史文化遺存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源。“夢回龍城,再現歷史輝煌。”
復建后的城墻
這個被稱為“造城市長”的主政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在不同的執政地,他或開發或修繕了不同的古跡——榆次老城、常家莊園、大同古城、云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這些工程有贊賞亦有批評之聲。
角樓
創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的明太原縣城,坐落在晉陽古城遺址之上,又被稱為“鳳凰城”。其范圍北起北城墻,南至龍天廟,西起西城墻,東至縣城東門,總面積118公頃。其內的古建遺存和風俗民情繼承積淀晉陽古城文化,處處體現農耕與游牧文化的融合。
俯瞰太原城
小編曾在數月前介紹過耿彥波在擔任大同市長時對大同城的復建,如今耿彥波擔任太原市長,開始復建太原城。
施工中
仿古牌樓“太原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