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琦先生在圓明園遺址前留影
篆刻興起于先秦時代,當時流行的文字都是篆書,故而形成了篆刻藝術(shù)。這種藝術(shù)盛行于漢,衰于晉,敗于唐、宋,復興于明,中興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龐琦篆刻書案
篆刻藝術(shù)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jié)合。一方印中,即有豪爽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yōu)美悅目的繪畫構(gòu)圖,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龐琦篆刻 駢印一組
篆書為印章印文使用字體,故稱之為“篆刻藝術(shù)”。小篆細朱文印、古璽、漢印,在我國篆刻藝術(shù)天地中三足鼎立。
旅美畫家龐琦曾多年在博物館從事書法、繪畫、古書畫鑒定工作。他在中國畫、書法方面成就為人矚目,但是在篆刻方面的成就很少展示。
一、龐琦篆刻藝術(shù)特色
龐琦篆刻藝術(shù)特色
龐琦先生所刻印章有好幾個種類;
1、小篆細朱文
小篆細朱文印精細、工整、秀麗、典雅,特別是以之作為齋館、別號等閑章及收藏、鑒賞印時,尤為出神入化、雅俗共賞,深受大眾的喜愛。
龐琦刻 小篆細朱文 收藏印 鐵線篆印
從龐琦先生四方小篆細朱文印可以看出:他的鐵線篆印線條挺勁瀟灑、流暢秀逸、微彎圓轉(zhuǎn),瘦健有神,似兩端加壓的鋼筋,勁力內(nèi)含。結(jié)構(gòu)嚴謹,筆劃安排精準。不能移動絲毫。
在布局方面,要把篆字加以調(diào)整方能入印,不能把篆字直接移到印中。印文各字之間,結(jié)構(gòu)緊密,互相照應,整體感強,他以個性化篆書為基礎(chǔ),將其飄逸嫣潤的特色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成為篆刻藝術(shù)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龐琦刻 小篆細朱文 名章 圓朱文印
宋代文人畫的興起,為示鄭重,也為增加美感,漸漸有了在書畫名款下加蓋印章的風氣,使印章在“表信”的實用功能中衍生出一種有意識的審美價值,從而導致了文人對印章的直接介入。時至今日成為書畫作品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龐琦先生的細朱文印,活停勻飽滿、緊細連綿、春蠶吐絲、金針度繡;或疏密有致,豐神多姿、圓轉(zhuǎn)秀美,生動活潑;或輕云出岫、從容自在、穆然恬靜、俊逸超然。
2、漢印
漢印是漢至魏、晉時期印章的統(tǒng)稱。篆體有別于秦篆,是以“漢篆”入印(即變形小篆),大都方平正直,布局謹嚴,有獨特風格。
漢印是篆刻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在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的統(tǒng)一上,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為后世開創(chuàng)了“漢印”的范式。
龐琦刻 漢印 白文印譜
龐琦先生的漢印是以方正平實為宗,嚴謹渾厚、屈曲縝密;婉轉(zhuǎn)溫厚、時見筆意;形神樸茂、端莊大方;舒緩靈動、秀潤挺健,呈現(xiàn)出一派端嚴靜穆境界。
龐琦刻 漢印 白文印譜
唐宋之際,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有多種字體入印,但仍以篆書為主流,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仍以篆書為基礎(chǔ)。尤其是石質(zhì)印章的使用,多是隨手刻就,自由自在,無所掛礙,對后世篆刻影響巨大。
3、璽印
“璽”和“印”是一物,秦以前不論地位高低,所用之印均可以稱“璽”。秦統(tǒng)一六國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稱“璽”,官吏及一般人稱“印”。
漢以前的璽印以古籀(大篆)入印,所以璽印的文字設計章法靈活,巧妙隨意,形式多樣,耐人尋味。
龐琦刻 璽印 朱文白文印譜
龐琦先生的古璽印文結(jié)體自由,無論印石的大小、長短、方圓,文字的筆畫多少、布局的疏密形態(tài),都能隨印形變化而變。
龐琦刻 璽印 白文印譜
龐琦先生的璽印亦以籀文入印,筆劃粗細自然,字形各具姿態(tài),自然而然,變化中求統(tǒng)一,于是形成了璽印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特色。
龐琦刻 璽印 白文印譜
篆刻作為獨立的藝術(shù)門類之出現(xiàn),是隨著唐宋文人畫的勃興而興起的。詩、書、畫、印的整體藝術(shù)觀念,是畫家、書家們注重在作品上鈐蓋姓名、別號、齋館名號等印章。
如果書畫作品上鈐有名家的收藏章或鑒定章,會使該作品的價值倍增。所以篆刻不是孤立的藝術(shù),是中國書畫不可缺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怎樣刻印呢?下一章節(jié)繼續(xù)談。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