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如,國醫大師,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
崩漏屬婦科疑難病證,亦是急重病證。崩漏止血并非易事,調整恢復月經周期更為困難,尤需探索。
暴失陰血是崩漏的主癥,若以“標”對待,試圖止血,是難期獲效的。所以崩漏論治當根據病機,求治本之法。
腎虛是導致崩漏之本,病變在沖任失于約制,故治本當治腎調固沖任。治本之法當貫穿治療之始終。
論治中按塞流、澄源、復舊大法,在暴崩之際,當塞流固本;漏下不止,當理血固本;血勢稍緩宜澄源固本,復舊調經。同時又須結合臨床現證,熱者清而止之,寒者溫而止之,瘀者行而止之,郁者舒而止之,用方遣藥宜相對穩定,組方宜平正,以防動血,并便于靈活化裁。
塞流固本、理血固本的組方,習用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合壽胎丸(《醫學衷中參西錄》)為基礎方。
澄源固本,習用上下相資湯(《石室秘錄》)為基礎方。
復舊調經必須根據素體情況及不同年齡階段選用通脈大生丸(《中醫婦科治療學》)、大造丸(《扶壽精方》)、滋水清肝飲(高鼓峰方)、歸脾丸(《濟生方》)等。
生脈散中人參大補元氣,攝血固脫,并具生津安神寧血之效,麥冬養陰清心潤燥,五味子益氣生津,補腎養心,收斂固澀。全方有氣陰雙補、固氣斂血之功,較之單用一味人參(獨參湯)補氣攝血救急功效更佳。
壽胎丸中桑寄生益腎養血,續斷固腎止血,菟絲子補益腎氣,阿膠養血止血,具有固腎奠下之功。
兩方合用益氣填陰固腎奠下,其性平正,再根據現證,選擇相應的止血藥(附后)以輔佐。
如暴崩之際,屬熱者加貫眾、焦柏,兼濕者加蠶砂,屬寒者加焦艾、炮姜,兼瘀者加蒲黃、益母革,兼郁者加炒川楝、炒香附,氣虛甚者加黃芪、白術、大棗,失血而見氣血衰敗之兆加附子、浮小麥、烏賊骨。
出血期一般不用當歸,有瘀者一般不用炭類藥。
久漏不止者加活血化瘀藥,2~3劑后再用澄源復舊方。
上下相資湯中人參、沙參補氣養陰,元參、麥冬、玉竹滋水養陰,熟地、山萸肉滋養腎精益沖任,五味子養心斂血,車前子引諸陰藥使滋而不膩,牛膝行血宜去之。此方以補腎為君,佐以補肺之藥,子母相資,上下兼潤,精生而液亦生,血生而津亦生矣,故定名上下相資湯,謂之“今古之奇方”,用于治崩漏以其能資血之源,安血之室,故用以澄源固本。
兼肝郁者加柴胡、枳殼,虛寒者加菟絲、艾葉、仙茅,腎陽虛者加巴戟、仙茅,心氣虛者加酸棗仁、夜交藤,兼瘀者可用活血化瘀法,繼用此方固本。
麥冬
大造丸中人參補氣攝血,生地、麥冬、天冬滋水養陰,黃柏清熱止血,龜板育陰斂血,紫河車養精氣調沖任,杜仲益腎(牛膝可不用)。全方補腎滋陰調固沖任,可作為陰虛血熱崩漏的善后用方。
滋水清肝飲方中寓以六味地黃丸滋水降火,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山梔清熱止血,大棗補脾固氣,柴胡舒肝解郁。全方腎肝同治,可為腎虛兼肝郁之崩漏證的善后用方。
通脈大生丸重在補腎兼顧肝脾,使腎氣得充,精血得養,沖任得固,經水自調,作為腎虛(腎陰陽俱虛)崩漏之澄源固本、善后調經用方。在善后調經方中又常配以養精血之品,如紫河車、龜板膠、鹿角霜、鹿角膠、首烏等以調固沖任。
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崩漏患者在治法上又各有側重。如青春期,腎氣初盛,天癸始熟,沖任始通,精氣未裕,當著眼于先天稟賦不足,因而在治法上宜補腎氣調沖任。育齡期易耗損精血,氣血易失調和,肝腎易失濡養,因而對此時期的患者又宜側重調肝理血,調固沖任。更年期,腎氣漸衰,精血不足,治法上又當滋肝腎固沖任,或調補脾胃以強先天,同時配合針灸、氣功和調攝生活營養及聲光療法等綜合方法,可望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