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杏林尋珍 昨天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腔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引起的一系列癥狀的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是繼發性、漸進性痛經、不孕、月經失調、性交痛及盆腔包塊等癥。子宮內膜異位癥中80%患者有痛經癥狀,主要表現為繼發性漸進性的痛經,嚴重者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是婦科常見病、疑難病之一。
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痛經”、“月經不調”、“不孕”、“癥瘕”等范疇。中醫典籍中對其病機的論述大多偏重于“不通”,或為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或氣血虧虛、肝腎虧損,均可產生氣血運行不暢,沖任失調,導致“不通則痛”。《景岳全書·婦人規》曰: “瘀血留滯,唯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后,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不行,總由血動之時,余血未凈,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疾矣。”
國醫大師、名老中醫朱南孫教授躬身于中醫臨床70余年,現將其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的診治經驗介紹如下。
朱南孫教授認為,痛經的產生多與“瘀血”有關,蓋因經期沖任氣血失調,瘀血阻滯,不通則痛,而致痛經。對本病的治療以活血化瘀消癥為主,分證治之。如氣滯血瘀則疏肝理氣;濕熱瘀結則清熱化瘀;寒凝血瘀則溫經散寒。
非經期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以溫陽益氣養血為主,少佐軟堅散結消癥之品,如選用黃芪、黨參、白術、菟絲子、熟地、白芍、當歸、生山楂、三棱、莪術等,使得氣足則血生,氣旺則血暢,血得溫則行,陰得陽助則生化無窮,氣血充足,血行順暢,癥瘕漸消。
經期則活血祛瘀止血,使體內瘀血隨經血盡去,瘀血祛陳則新血安其宅,不止血而血自止,血行通暢則痛經消失。
針對氣滯血瘀型痛經,提出以理氣活血、化瘀止痛為法。臨床可見于經前一二日或經期中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行經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出痛減,經凈痛消,胸乳作脹,舌質瘀黯,脈弦或滑。常選生蒲黃、炒靈脂、三棱、莪術、乳香、沒藥、川楝子、延胡索、柴胡、青皮、制香附、劉寄奴、血竭粉等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止痛。
在治療時還要結合病程長短及體質強弱決定祛邪扶正之先后。如病程短,體質較強,則屬實證,以祛邪為主;如病程較長,體質較弱,多為虛實夾雜證,可扶正祛邪并用,或先扶正后祛邪;如病情較急則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如經期腹痛,出血量多有塊,以實邪為急,應速用化瘀止痛止血之法,使瘀血隨經血而去,可酌加三七、茜草、蒲黃以活血止血。
朱南孫教授集多年臨床經驗,以“失笑散”為君,配古方“通瘀煎”、“血竭散”中主藥化裁而成的“加味沒竭湯”,具有“行氣活血、化瘀散膜、理氣止痛”之功效,臨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療效頗佳,并將其研制為我院院內制劑“加味沒竭片”,已在臨床使用三十余年。方中以血竭為君,化瘀散膜,消積定痛;生蒲黃、五靈脂為臣,活血化瘀止痛; 乳香辛溫香竄,偏于調氣止痛,沒藥散瘀活血,偏于活血定痛,共為佐藥;劉寄奴、赤芍散瘀行滯;生山楂、三棱、莪術善散瘀行滯;青皮疏肝破氣,又可化瘀,增強止痛功效。
實驗研究表明,方中血竭、莪術、延胡索等有增加血流量,擴張血管,促進瘀血消散,消炎止痛等作用,并能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環,增加子宮的血液循環及調節前列腺素。
文章來源于《中醫文獻雜志》,作者:吳中愷,趙莉,等,圖片來源于Pixabay,由海上杏林尋珍編輯整理,本文僅供學習交流,不用于商業用途。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刪除。文中涉及治療,僅供學習參考,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