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82字丨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左右
前面寫了很多的內容,主要是在講骨關節與肌肉筋膜在正確的受力位置下排列的重要性。而要真正理順這些肌肉筋膜與骨關節的排列,主要是要讓它們之間的協同關系是連貫的。
很多同行朋友都在說關節的錯位更多時候是被肌肉筋膜這些軟組織給拉歪的,但是有時候我們即使是把肌肉筋膜這些軟組織給松解開了,但是關節錯位依然存在,疼痛也依然存在,“筋柔而骨自正”的說法在這個時候好像失靈了?
這個“錯位”的常見方式不是我們常說的因為肌肉筋膜這些軟組織的緊張和痙攣把關節拉偏了,而是肌肉筋膜這些軟組織對關節拉力的方向錯了,而且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肌肉筋膜這些軟組織自身并沒有變緊和痙攣的情況,這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人肌肉摸起來很軟,并沒有產生異常的高張力或者痙攣,但是骨關節依然是被拉歪的。
其實這才是中醫講的“筋出槽”的真正涵義,但是絕大多數的醫生曲解了這個“筋出槽”的概念,認為這個“筋出槽”的意思就是肌肉筋膜變緊或者僵硬了,然后治療就是一頓的揉捏推按或者拉伸,這種簡單粗暴的治療會因為暫時性的增加了局部的循環而緩解疼痛,但是長期來看,這種“姑息養奸”的治療方式是非常危險的,這種治療方式只會讓我們對患者的根源問題視而不見,只是在盲目的追求表象的問題。
舉個例子:在臨床當中,我最喜歡動的關節就是骶髂關節,有很多人覺得骶髂關節是個微動關節,做復位的意義不大,其實事實不是這樣的,就比如像很多骨盆向側方的傾斜要是不動對側的骶髂關節和胸腰筋膜,骨盆是拉不正的,因為骶髂關節“攜手”胸腰筋膜來維持腰椎和骨盆之間的動態平衡,很多時候腰方肌會緊緊的“拽緊”髂骨就是因為骶髂關節和胸腰筋膜之間的對位錯了,這時候整個骨盆被往對側推,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對側的臀中肌也會降低自己的張力來向骨盆的這種側傾“妥協”。
其實筋與骨的對位就是筋與骨之間拉力的平衡,傷科上講的很多像筋縱、筋卷、筋轉、筋翻,其實就是這個空間當中拉力的失衡(不是肌肉失衡,是筋與骨之間的關系失衡)。
記得我在小的時候聽外公講他以前在跟一個老師傅學拳,看到那個老師傅手臂上的皮膚可以被拉起來近一尺長(30多厘米),和橡皮筋一樣,一放開就又彈回去了。外公跟我說這種現象叫“馬竄皮”,又叫骨肉分離,是功夫真正達到化境才能做到的,是因為內氣在皮肉筋骨間鼓蕩而產生的現象。其實貓那驚人的運動表現能力就得益于這個“馬竄皮”的本領,提著貓的皮會被提的很長(如下圖)。
其實外公跟我講的“內氣鼓蕩”其實就是皮膚到骨頭之間結締組織的“膨脹”,這個膨脹的前提就是它們之間有足夠的滑動空間,如果這個空間是足夠的,那么肌肉和筋膜就不會產生沉積物進而限制其活動,這個限制我們關節和軟組織正常活動的沉積物就是我們俗稱的肌肉筋膜的粘連。
所以說不管是用手法治療還是用動作訓練,總的目的都是為了讓這個空間內結構的功能是在正確的方向上用力,在骨關節與肌肉筋膜正確的對位下協調運轉。而不是太多的去糾結到底是松筋好,還是正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