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縣南涅水石刻)
南涅水石刻因1957年在沁縣南涅水村發現大批窖藏石刻而得名。石刻大部由細質砂巖刻成,少部為質地細膩的紅色砂巖。石刻造像760余件。延續年代從北魏永平三年(510年)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石刻有造像石、單體造像、組合造像、造像碑、許愿文碑五大類,共分四期,因時代跨度大、形式獨特、藝術風格特色鮮明而備受同行矚目。整體工藝水平、雕刻技法高超,決非出自普通工匠之手,當是經過嚴格訓練、長期實踐的高超技工的杰作,盛唐時的石造像表現尤其突出。在造像碑、許愿文碑上有文字數十條款,為我們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分期斷代依據,同時為研究南北朝時期至宋代佛教在晉東南地區民間傳播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在山西晉東南地域佛教流傳和佛教宗派的研究中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