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借荊州
三國時,孫、劉兩家聯(lián)合起來打曹操,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諸葛亮趁機派兵占據(jù)了荊州。可是東吳不依,強討惡要。劉備眼看荊州這塊寶地呆不下去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整天悶悶不樂。
他的心思很快被諸葛亮察覺了。一天,諸葛亮問劉備:“主公是為荊州之事發(fā)愁嗎?”劉備點頭道:“難道軍師有什么好主意?”諸葛亮用指頭沾了一點茶水,在劉備手心上寫了一個“借”字。劉備一驚,心想:這又不是借錢借糧,這大的地盤,人家怎會輕而易舉地借給你呢?正當(dāng)劉備打算說出自己的想法時,突然門衛(wèi)進來稟報:“東吳謀士魯肅前來求見”。劉備知道他是要荊州而來的,更是愁上添愁。可是諸葛亮聽后,卻高興得不得了。他連忙附在劉備耳邊,叫他如此這般,然后趕忙出去迎接魯肅。
魯肅被諸葛亮迎進門后,屁股還沒坐穩(wěn),就見劉備嗚嗚地哭了起來,哭得十分傷心。
魯肅奇怪地問道:“劉皇叔何事這般傷心?”諸葛亮代他答道:“我家主公本想奉還荊州,可自己又無立足之地。想派兵去取了西川,再還荊州,又怕你們不允許,傷了孫、劉兩家的和氣。因此,主公左右為難,十分傷感。”
魯肅是個直腸子的老實人。他見劉備這么一副可憐的樣子,心腸便軟了。他關(guān)心地問劉備:“皇叔有沒有什么事需要我?guī)兔Φ哪兀俊眲浼傺b哽咽地說道:“承蒙魯公的關(guān)照,我只想把荊州暫借一時,待我取了西川,便立即歸還您主。”魯肅又問:“準(zhǔn)備借好久呢?”劉備說不出所以然來,諸葛亮怕露了馬腳,誤了大事,忙接著說:“今冬借明冬還”。
魯肅心想:反正只借年把時間,這算得什么呢?但他怕劉備到期后不按時歸還,便提出要立據(jù)為憑。諸葛亮連忙取了文房四寶,當(dāng)即簽字畫押。
魯肅返回東吳后,把劉備借荊州的事講給孫權(quán)聽了。孫權(quán)起初不肯。魯肅反復(fù)解釋說:“自古以來荊州都是兵家必爭這地。現(xiàn)在我方的形勢是北臨曹操,南有劉備,如不借荊州,傷了和氣,一旦曹、劉聯(lián)合進攻我們,豈不腹背受敵?我們決不能因小失大呀!”
孫權(quán)見他言之有理,又還有借據(jù)在手,于是便答應(yīng)把荊州借給劉備。
劉備借到荊州以后,一直賴著不還。三年以后孫權(quán)派魯肅拿著借據(jù)來討,諸葛亮理直氣壯地說道:“魯公,只怕借荊州的期限還沒到吧!”
魯肅急忙出示借據(jù),說道:“你在借據(jù)上寫的是今冬借了明冬還,總共只一年的時間,如今是三年了,怎么還說沒到期呢?”
諸葛亮道:“魯公差矣!我是說今冬借了明冬還,并沒有寫幾年幾月幾日借,幾年幾月幾日還呀?”魯肅仔細(xì)一看,發(fā)現(xiàn)借條上果然沒寫年、月、日,知道自己上了當(dāng),氣得語無倫次地說:“我……我上了你們的大當(dāng)啦!”
所以,至今還廣泛地流傳著“劉備借荊州,一借永不還”的話把哩!
公安縣的來歷
公安最早叫梅園。那時候公安一帶梅花甚多,家家戶戶都喜歡種梅花。每天冬天,園中的梅花盛開,有紅,有黃,有白,色彩斑斕,氣味清香,真是生機盎然,蔚為大觀。有一年的隆冬,一位秀才從這里路過,見大片大片連綿不斷的梅花,爭奇斗艷,景色迷人,便取名叫做梅園。
后來,漢高祖劉邦分郡定縣,又把梅園改為孱陵。
到了三國時期,劉備借了荊州,為了擴展地盤,奪取江南四郡,便在油江口建立了大本營,一面養(yǎng)兵練武,一面開荒種田,等到時機成熟,帶兵出征,以成大業(yè)。
劉備出身于沒落貴族,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子孫,屬于皇室。自從桃園結(jié)義起兵之后,打了不少勝仗。皇帝招見他的時候,攀談起來,他還是皇帝的上輩,便稱他為皇叔,封他為左將軍。從這以后,人們都把劉備稱左公了。
左公劉備駐扎油江以后,很多人都來信問候他,信中總是說:“左公安否?”劉備當(dāng)時因忙于軍務(wù),沒有功夫詳細(xì)回書,每次回信時,就提筆寫下兩個大字“公安”(即左公安泰之意),日子一長,這兩個字便成了口頭禪。后來,也因為紀(jì)念左公安營于此之意,具有雙重含意,就把孱陵改為公安。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了。
龍鳳配
荊州有一道名菜叫“龍鳳配”。這道菜名還是劉備接親的時候傳下來的。劉備去東吳招親,帶著孫夫人回了荊州。諸葛亮心里分外高興,就想弄點荊州的名菜為孫夫人接風(fēng)。于是,找來廚師商量這件事。
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諸葛亮的廚師也是個聰明人,他憑著精湛的手藝,當(dāng)即滿口答應(yīng)下來。
到了這一天,諸葛亮親自率文官武將到荊州城的小東門碼頭迎接劉備和孫夫人。回到城內(nèi),又為他們備了豐富的酒席。席上,有一盤菜別出心裁:盤中是一條有須有角的盤龍,圍著一支翹首展翅的彩鳳,五彩繽紛,煞是好看,眾人喝彩不迭。這個說像“龍飛鳳舞”,那個說像“龍鳳呈祥”,捧得劉備心里癢酥酥的,就第一個用筷子給孫夫人夾了一塊。孫夫人一吃,贊不絕口地稱道:“脆、軟、香、嫩,味道真美,我還從沒吃過這樣好的佳肴。”
過了幾天,孫夫人念念不忘,特意請來燒菜的廚師,詢問這道菜怎樣做的。廚師說:“用荊州名產(chǎn)大鱔魚和鳳頭雞,做成一龍一鳳,用嫩姜做成龍角,用大蒜根做龍須。”孫夫人點頭微笑說:“真是七奪天工!”當(dāng)即命人賞賜了廚師,還給這個菜取名叫“龍鳳配”。從此,“龍鳳配”成了荊州傳統(tǒng)的名菜佳肴,一直流傳至今。
承天寺寺大鍋
荊州市博物館內(nèi),有一古式亭臺,亭中存放著一口油黑發(fā)亮的大鐵鍋,因為原來存放在荊州承天寺,所以稱“承天寺大鍋”。
三國時候,曹操帶領(lǐng)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企圖奪取荊州,踏平東吳。在那些日子里,隊伍浩浩蕩蕩向前進發(fā),日夜兼程,不能坐下來煮飯和開飯。這樣一來,許多將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