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權分立,放活土地經營權"
2014年1號文件仍然堅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但是,隨著社會發展需求,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開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這就要求要抓實農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農村承包地的改革核心即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穩定承包權(即土地的產權屬于農民集體所有),放活經營權,賦予土地經營權流轉、抵押、擔保等原本不具備的屬性。毫無疑問,承包土地制度的改變為農業集約化經營和資本的快速進入打下了制度基礎。
2、"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入市"
2014年1號文件中提出:引導和規范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加快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流轉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有關部門要盡快提出具體指導意見,并推動修訂相關法律法規。
目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違法用地屢禁不止,這就表明農村建設用地隱形市場活躍,有著巨大的利益空間,但是這塊利益該如何分配,政府如何引導去建立起一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自由流轉市場非常重要,只有實現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城市國有建設用地"同地同價同權"要素市場平等化,才能真正的流轉。農村集體土地的上市,顯然不會走政府拍賣的老路,會不會打破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為目標,并與政府土地拍賣形成分庭抗禮的競爭態勢,地價才有望不受操控。所以,想在農村土地入市上淘得真金的企業家們,還是壓看清楚政府引導的競爭機制及利益關系。
3、"農村宅基地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盤活農村宅基地財富
2014年1號文件提出: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完善農村宅基地分配政策,在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前提下,選擇若干試點,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有關部門要抓緊提出具體試點方案,各地不得自行其是、搶跑越線。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切實保證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加快包括農村宅基地在內的農村地籍調查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目前有大量農村宅基地閑置,甚至有些地區出現"空心村",農村宅基地閑置的主要表現,一是"建新不拆舊",二是舉家進城務工的農民在農村的房屋長期閑置。在農村不少地方,農戶建房申請新的宅基地,新住宅建好并搬入居住后,原來的舊房不拆、舊宅基地不交。通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可新增耕地10%-15%。如何把宅基地轉化為財富,地方政府是不是這些宅基地的經紀人,這還要看在政策導向下的法律變革,畢竟農民住房的抵押擔保轉讓中,轉讓則會明顯涉及相關的土地問題,其中涉及經濟問題和相關問題要慎重處理好。結合中國農村住房一戶一宅的基本國情,由于宅基地上的房屋是農民唯一住房,房屋轉讓后,農民是否有切實的住房保障,這方面主要涉及社會問題,因此要慎重。抵押擔保轉讓過程中,還會遇到房地一體化問題。房屋轉出去了,轉給誰了,誰來接受,在法律上有明確的規定,只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才能使用宅基地,所以我們還要處理好相應的法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