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近期外資流入A股步伐加快。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公布的公募基金四季報顯示,外資持股動向與公募基金存在差異。對此,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這主要受考核周期、宏觀預期等因素影響。
低估值推動外資涌入
2019年初,北上資金加速流入。 數據顯示,截至1月24日,陸股通北上資金累計凈買入6819.55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本月以來凈買入398.67億元,其中滬股通凈買入226.01億元,深股通凈買入172.65億元。開年以來的17個交易日中,僅2個交易日凈流出,單日平均凈流入達23.45億元,高于此前水平。
資金流向監測機構EPFR最新公布的周度報告顯示,全球資金加速流入中國內陸市場相關股票型基金,規模為5.7億美元,遠高于此前一周的1.3億美元。
上海某大型公募基金策略分析師王強(化名)表示,開年以來,新興市場股市都有資金流入,主要原因是全球貿易有所回暖,同時新興市場的整體估值更加便宜。他表示,外資流入A股的趨勢自陸股通開通以來便一直持續。在估值處于底部區間的情況下,外資整體的戰略性看多不會改變,預計2019年以來的大幅流入,至少是月度以上級別的看多。
行健資產管理聯合創始人及行政總裁顏偉華表示,此次外資流入和此前相比,并不是因為風險偏好提升,更多是經過去年的大幅調整,市場估值水平吸引力增加。而在MSCI指數納入的背景下,外資未來必須增加對中國的配置,因此,當前便是理想的啟動時點。尤其是對擁有超長投資期的養老基金、主權基金等投資者而言,增配中國可能持續未來五至十年。
拔萃投資基金經理金超認為,外資流入一直與全球市場表現呈正相關。2019年以來,美股持續上漲,風險偏好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A股也因此受益。而在MSCI確定將A股的納入比例由5%提升到20%前,將有主動跟蹤產品提前跑步入場。
在外資布局方向上,顏偉華表示,目前看來,外資流入A股主要通過投資指數成份股和ETF等指數基金的形式進行。這些方式在投資中國的起步時段合理,執行也簡單。但往后很可能在優化投資組合時,逐步將一部分資金轉移至主動管理策略中,尤其可能傾向著重投資基本面優秀企業的價值型投資策略。金超表示,今年流入A股的外資將有4000-6000億元規模。按240個交易日來算,日均20億元左右,對藍籌股和白馬股的股價將形成一定支撐。
“接盤”部分公募持倉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最新公布的公募基金2018年四季報,北上資金持股動向與公募基金有所差異。
以白酒股為例,據天相投顧數據,公募基金2018年四季度對貴州茅臺、五糧液等個股大幅減持達263.6億元,同期北上資金大幅增持貴州茅臺、五糧液等個股。具體來看,公募基金四季度大幅減持貴州茅臺達111.4億元,對五糧液的減持市值也達到49.9億元。洋河股份、順鑫農業、古井貢酒也分別被減持26.5億元、23.3億元、22.0億元。此外,對瀘州老窖和口子窖也分別減持16.7億元和13.8億元。上述個股均位列四季度減持榜前50名。與此同時,Wind數據顯示,北上資金2018年四季度增持貴州茅臺439萬股,增持五糧液2902萬股,增持洋河股份360萬股。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公募基金2018年四季度減持華東醫藥、樂普醫療、長春高新等醫藥股達156.1億元,對華東醫藥和樂普醫療分別減持22.7億元和23.9億元,對愛爾眼科、復星醫藥的減持金額也接近20億元,對恒瑞醫藥、智飛生物、泰格醫藥的減持金額超過10億元。上述8只醫藥股均進入公募基金減持前50大個股。同期北上資金對上述個股則有增有減。Wind數據顯示,北上資金2018年四季度減持恒瑞醫藥約0.56億股,減持智飛生物104萬股。不過,增持復星醫藥和泰格醫藥分別達393萬股和714萬股,小幅增持長春高新21萬股,對愛爾眼科的增持量也達到2000萬股。
多因素致“打法”差異
對于外資持股動向和公募基金的差異,業內人士認為這主要受考核周期、宏觀預期等因素影響。
王強認為,目前不少公募基金的持倉考核期都在季度級別,2018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對部分板塊出于交易原因進行了止損。而外資持倉考核期比季度長,所以持續買入。金超也表示,外資更關注長期業績以及估值水平,對技術面以及股價高低等因素并不很在意。而國內公募基金相對來說持股周期更短一些,為了能有更好的收益,就會更青睞位置更低、成長性更好的行業。
景泰利豐香港CEO管宇則認為,存在分歧是因為外資和公募基金對宏觀經濟的判斷不同。具體來看,消費行業中汽車類為可選消費品,屬于強周期行業,對經濟周期反應敏感?!斑x擇強周期,意味著判斷未來經濟即將見底,下一步將進入復蘇態勢;若選擇弱周期,因弱周期對整個經濟周期相對不敏感,即判斷經濟減速尚未見底。”此外,管宇表示,公募屬于存量資金,處于調結構的狀態,配置一定成長風格的信息技術業意味著公募判斷可能出現風格切換;而外資仍為增量資金,還是會在白馬藍籌股上布局。
金超認為,家電、食品、白酒等消費板塊經過2016年和2017年的上漲后,公募基金對消費股的配置達到較高水平。而經歷了2018年的下跌,部分成長股跌到合理的估值水平,消費股不再是避險港灣,基金開始調倉位置更低的板塊很正常。不過,即便消費股被減少配置,目前仍然處于超配狀態。同理,從外資來看,一方面,需要避免進入交易擁擠的板塊;另一方面,鑒于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尚不明確,更傾向于選擇防御較好的金融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