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卿
不少清史研究專家都認為曾國藩與左宗棠的交惡源自于左宗棠的性格霸道,曾國藩忍無可忍,才導致兩人分道揚鑣。而據專家近年研究發現,他們的交惡,是因為一個叫王 的人。
一個愛出風頭的人
湘鄉人王是一個愛出風頭的人。此人思維敏捷,口才不俗,愛發議論,爭論時總是蓋過別人一頭。在任何時候,他都以滔滔不絕的話語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在所有湘軍將帥中,他是個性最為張揚的一位,就連左宗棠、胡林翼這兩位以口才見長的大帥,也比不上他的熱鬧。
王 不僅愛說話,而且自負有才。他的夸夸其談和自高自大,在以謙謙君子自詡的中國讀書人當中引起了反感。湘軍集團中有些人對他不滿,而對他最惱火的人恐怕就是大帥曾國藩。但是王 的自負,并不像曾國藩所說的那樣屬于浮夸一類。王 有真本領,而且非同凡響。他的武學造詣很深,不僅擅長軍事訓練,還精通戰略戰術。
王 不僅有才能,而且是個實干家。咸豐二年(1852年)四月,太平軍進入湖南,王 主動請戰,自愿負責團練鄉勇,抵御北上的太平軍。王 只是一介書生,卻比武官還要賣力,四處動員,號召人們武裝起來,準備打仗。大家都覺得這個年輕人腦袋有些發熱。王 后來回憶說:“當時那些聰明才智之士,沒有一個不笑話王某!”
湘鄉勇既無軍糧又缺武器。銀子從哪里來?全靠動員鄉紳掏腰包。王 不得不發揮他的口才,去跟大款們磨嘴皮。
王 討來了捐款,抓緊制定湘鄉勇的建軍制度與號令,每天與友人和師兄弟們分頭帶領操練。要把農民訓練成戰士,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王 一個一個手把手地教授步伐和技擊。教好了一個人,就令他口銜一顆算盤珠,領著他站到隊列中。然后另叫一人過來,從頭教起。全部教完之后,王 穿上軍服登臺,陳說忠孝大義,聲情慷慨,令聽講者為之振奮。
不把曾國藩放在眼里
咸豐二年年底,曾國藩奉旨出任湖南幫辦團練大臣。由于他是湘鄉人,他首先想到借重湘鄉勇作為自己的基本力量。但是王 作為湘鄉勇的一個頭目,一開始就對曾國藩不滿。團練骨干在一起議論曾大人時,王
說道:“此人京官做久了,動不動就發公文,打官腔,真是看不慣!”曾國藩可以感覺到王 不喜歡自己,他提出要收王 為弟子,王 卻嚴詞拒絕。曾國藩見王 不買賬,擔心他不好領導,所以不想讓他多領兵。于是兩人的關系鬧得很僵,王 一直帶著自己的勇隊,受命于湖南巡撫駱秉章。
可是王 運氣不好,咸豐四年(1854年)二月初他出兵去打太平軍吃了一個大敗仗。倒霉的他當時跟曾國藩的湘軍同路進兵,而曾國藩也是出師不利。曾國藩便把這次失敗怪罪于王 ,要
給他嚴厲的處分。多虧駱秉章和左宗棠對這個遭受挫折的年輕人寄予同情,對他加以回護,王 才得以挺過這個難關。
左宗棠因王 而“發家”
岳州失利過去不久,曾國藩又打了一個大敗仗,這一次卻沒有王 參與。咸豐四年四月二日,曾國藩攻打靖港不利,折損了戰船與兵將。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當天塔齊布從寧鄉增援湘潭,一戰而獲大捷。而帶頭的正好是王 。
10天后,駱秉章與曾國藩聯銜拜發的奏折中,提到了王 的兩次阻擊戰。
這份奏折最后的定稿人是左宗棠,據說關于王 戰功的一段,比曾國藩看到的奏稿將王 的功勞拔高了許多,有把一場小勝仗夸大之嫌。須知這份奏折中報告了曾國藩在靖港的戰敗,而曾國藩討厭的王 卻以勝利者的面目在其中出現,令曾國藩頗為不爽。他對左宗棠擅自修改奏稿很有意見,因為左宗棠只是駱秉章的師爺,根本無權向皇帝上奏。他修改奏稿的目的,無疑是出于對王 的同情和愛護,這就有故意跟曾國藩作對之嫌。很多人認為這就是曾國藩與左宗棠失和的最初起源。
從此以后,王 一直獨立于曾國藩的湘軍體系之外,服從駱秉章的指揮,他與左宗棠成了親密的朋友。王 恃才傲物,卻樂意聽從左宗棠的指導,遵照這位師爺的調遣四出作戰。左宗棠成為統兵大將以后,倚重王 的兄弟與部屬,靠著王 身后留下的軍事遺產“老湘軍”起家,得以立下赫赫的戰功。(摘自《老年文匯報》20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