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徒心理?明成祖為什么一直致力于北伐?
明太祖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殘余勢力退居蒙古高原,史稱北元。
明成祖朱棣繼位之后,一直致力于被北元的北伐戰爭。前前后后加一起一共進行了5次。
永樂八年第一次北伐:蒙古本部的韃靼大汗本雅失里被朱棣打得全軍覆沒,丟下了所有輜重,只帶了七個人逃走,因為沒地方可以去無奈只能逃到瓦剌,然后他被瓦剌砍掉腦袋,瓦剌把他的腦袋打包送到了朱棣手里。而他的太師阿魯臺被朱棣被打得損失慘重。在走投無路之下投降了明朝,永樂帝封阿魯臺為和寧王。因為損失慘重被瓦剌找上門來又被打的悲慘萬分,最后沒辦法竟然帶著自己的部落跑到長城邊上來向朱棣表示沒有活路了請求政治避難。
成祖打敗本雅失里后,揮師向東攻擊阿魯臺,雙方在今蒙俄邊境之斡難河東北方向交戰,明軍殺敵無數,阿魯臺墜馬逃遁。此時天氣炎熱,缺水,且糧草不濟,成祖下令班師。
所以說雖然北元損失慘重,但此次北伐并沒有給北元以致命一擊。
四年后第二次北伐:明軍在忽蘭忽失溫之戰中對陣3萬瓦剌騎兵大勝,“斬其王子數十人”(不知是誰的兒子),殺傷瓦剌軍萬余人,馬哈木損失慘重,于永樂十三年向明朝納貢稱臣,朱棣封其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并且一直稱臣到也先反明為止。
但同時,明軍自己也傷亡慘重。
八年后,第三次北伐:明軍經開平向東北方向進軍,于闊欒海北道發現阿魯臺部大批輜重,發兵焚燒,收其牲畜班師。回師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魯臺,擊敗之。
第三次出擊漠北,雖對韃靼部有一定的打擊,但成效不大,并沒徹底解決盤據漠北的蒙古三個部落對明國邊境的滋擾。
一年后,第四次北伐:阿魯臺的部下阿失貼木兒率部投降明軍,并得知阿魯臺被瓦剌打敗,其部已潰散,明軍暫時駐扎不前;十月,明軍繼續北上,在黃河以北擊敗韃靼西部的軍隊,韃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眾來降明,成祖隨即封也先土干為忠勇王,十一月,明軍班師回京。
永樂二十二年,第五次北伐,沒有成果,朱棣本人也病死于回京的途中,整個明朝也已精疲力竭,無力再作大規模遠征。
終上所述,明成祖朱棣窮其一生的北伐戰爭,并沒有徹底根除北元政權。從永樂八年至永樂二十二年耗時十二年,動用全國上下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人力物力,所進行的北伐戰爭,最終也沒有什么實際性的成果。
那么問題就來了,朱棣這么做到底是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