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經方治療皮膚病驗案 □ 吳積華 河南駐馬店市中醫院 小柴胡湯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患者梁某,女,70歲,2010年1月19日初診。述其左頸部皰疹疼痛半年余。半年前左頸部起簇狀水皰,痛如火燎,經某醫院診為帶狀皰疹,經用阿昔洛韋及內服清熱解毒藥,外用爐甘石洗劑、阿昔洛韋軟膏等治療后,皰疹消失,但遺留疼痛,雖經省會幾家大醫院治療,疼痛仍不能緩解。現左頸部上至耳前,下達鎖骨處陣發性疼痛如針刺、錐扎,夜不能寐,痛苦殊深。局部皮色紫暗,干燥,舌質紅、無苔,脈沉細。證屬肝郁化火,氣滯血瘀,陰液虧損,不榮則痛。藥用:柴胡24g,黃芩9g,北沙參9g,法半夏9g,甘草9g,赤白芍各30g,炒棗仁、生龍骨、夜交藤各30g,全蟲、壁虎各6g,砂仁10g,5劑。日1劑。水煎2次取汁600ml,早、中、晚飯后各服200ml。1月25日復診:藥后疼痛大減,夜能安睡6個小時。守上方去生龍骨、夜交藤,加當歸15g,煎服法如前。至2月8日共服藥15劑,疼痛基本消失,偶爾夜間疼痛1~2次,但很輕微。為鞏固療效,守上方去全蟲、壁虎,北沙參加至20g,囑服5劑。3月16日隨訪,藥后疼痛消失而告愈。
( Z* v3 z# h+ H9 Z 按:帶狀皰疹屬中醫“蛇串瘡”、“纏腰火丹”等,多發于脅肋部位,由肝膽郁熱、濕熱、氣滯血瘀而成。本例發于頸側部位乃少陽經絡所過,內有肝膽郁熱,外受風熱之邪,阻于少陽,致樞機不利,郁熱發于肌表而成皰疹,肝膽氣機受阻,瘀血凝滯,故痛如針刺;熱久傷陰,經脈失濡,不榮則痛。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宣達樞機,緊扣本病肝膽火郁,樞機不利之病機;又因患者病久而陰傷,故配以芍藥甘草湯益陰和血,柔肝緩急止痛;久病入絡,加入全蟲、壁虎,通絡止痛。全方合用,使郁熱得清,陰虧得補,經絡通,疼痛止而頑疾除。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脫敏煎治療慢性蕁麻疹 崔某,男,46歲,2009年8月6日初診。述其全身起扁平疙瘩,時起時消,反復發作,3年余,經用鹽酸西替利嗪、撲爾敏等只能暫時緩解,移時則發。1周前因淋雨后,全身皮疹又起,經注射地塞米松針、葡萄酸鈣等,皮疹減少,瘙癢減輕,但停藥后又大片續起,無奈求治于中醫。刻診:全身散在扁平疙瘩,色紅、灼熱,瘙癢難忍,越抓越癢,心煩急躁,舌質尖紅、苔白膩、根部厚,脈沉滑。診為癮疹,證屬濕熱內郁,外發肌表。治宜宣發肺衛,清利濕熱以治本,祛風止癢以治標。擬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脫敏煎加味,處方:麻黃10g,杏仁10g,連翹15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五味子10g,烏梅30g,黃芩、蒼術各12g,防風10g,全蟲6g,白蒺藜15g,丹皮10g,5劑。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ml,早晚溫服。8月11日復診:藥后皮疹、瘙癢基本消失,偶爾有個別皮疹發生,但瘙癢輕微,很快消失,守方去五味子、白蒺藜,麻黃減為6g,加白術15g、砂仁10g,以健脾祛濕,5劑,煎服法同前。8月18日三診:藥后未見新疹出現而告愈,為鞏固療效,上方去烏梅、蒼術,加薏苡仁30g,10服,隔日1服。半年后隨訪未復發。
. 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傷寒論》治療瘀熱在里身發黃的方劑,脫敏煎為祝諶予老中醫治療過敏性疾病的驗方,二方合用與慢性蕁麻疹病機符合,再加全蟲搜剔祛風,故療效顯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