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針灸治療——兒科

針灸治療—— 嬰兒腹瀉  
      體針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四縫、長強。
    配穴:天樞、關元、神闕、曲池、三陰交。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一主穴,如效不顯可加用或改用配穴。以30號1寸長毫針,針足三里,直刺5~6分,施以捻轉提插或震顫(雀啄)之法,約運針30秒~1分鐘后起針。四縫以毫針(26號)或三棱針點刺,擠去黃白色粘液。長強,取俯臥位,于尾骨端下緣進針,沿尾與直腸之間剌入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轉2分鐘后出針。神闕穴在肚臍下緣進針6~8分,捻轉5~7次出針。天樞、關元、三陰交針法同足三里。熱度較高時,曲池穴宜點刺出血。
    艾灸
    (一)取穴
    主穴:中脘、天樞、神闕、止瀉。
    配穴:足三里、上巨虛;嘔吐加內關、公孫;發燒加大椎、曲池。
    止瀉穴位置:前正中線,臍下2.5寸。
    (二)治法
    主穴為主,如效果不顯著或某些癥狀明顯時,加取配穴1~2穴。主穴用灸法:以神闕穴為中心,向上下左右之穴位,用艾卷盤旋施灸15~30分鐘,每日2~3次。配穴用刺法,得氣后略作提插捻轉即去針,每日1次。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或上巨虛)、天樞。
    配穴:止瀉。
    (二)治法
    藥液:氯霉毒注射液、維生素B1注射液(含量50毫克/毫升)、654-2注射液中任選一種。
    主穴為主,每次選1~2穴。雙側注射,每穴0.1~0.2毫升。每日1次,連續治療3~5天。
    穴位敷貼(之一)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天樞、中脘、關元。
    配穴:嘔吐加內關,發熱加大椎。
    (二)治法
    代針丸組成吳茱萸、五倍子、公丁香、靈磁石、白芥子各等分,冰片或麝香少許。各藥研未過篩取粉,混勻加入冰片或麝香,再調以油膏,制成黃豆大小之丸粒配。
    主穴均選,據癥情加配配穴。選定穴位后,用酒精擦凈穴區皮膚,將代針丸一粒置于1/4張傷濕膏上,貼敷穴位,松緊適中,每日換藥1次,5次為一療程。
    穴位敷貼(之二)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合谷、大腸俞、神闕、長強。
    (二)治法
     將舒康貼膏(主要成份為山楂核精)剪成3.5×3.5厘米大小,貼于上述穴位,每日1次,每次貼12~24小時,3次為一療程。
    另外配合用慶大霉素3000~5000單位/Kg/日,分1~2次靜滴,并根據癥情給予輸液、降溫等措施。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天樞、足三里、上巨虛、神闕、止瀉。
    (二)治法
    每次選2~3穴。用氦氖激光器,波長6328埃,功率1.5毫瓦,光斑直徑1~2毫米,出光口離皮膚30厘米,每穴照射3~5分鐘。每日照射1~2次。
    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大腸、直腸下段、胃、交感。
    配穴:盆腔、小腸、脾、神門。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效不顯酌加配穴。用王不留子貼敷上穴,由家長協助行壓丸刺激。每日3~4次,每次3分鐘。
    體針加捏脊
    (一)取穴
    主穴:天樞、止瀉、足三里。
    配穴:發熱加曲池,嘔吐加內關,腹瀉重加長強。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據癥而加。以30號1寸針直刺,捻轉提插半分鐘后即出針。針畢,令患兒俯臥,用常規捏脊法沿長強至大椎的督脈段提捏3~6遍,著重提捏關元俞和大腸俞。再由膀胱俞至風門的膀胱經線邊捏 邊提放3~6遍,雙拇指同時揉雙脾俞、胃俞各1分鐘。上法每日1次。
    頭針
    (一)取穴
    主穴:額旁二線。
    (二)治法
     額旁二線取穴方法為在臨泣穴以下至前發際向下1厘米處,分上、中、下三點。針刺時,令患兒取半坐位,由家長雙手捧住患兒兩顳部,常規消毒皮膚后,術者左手拇指壓穴旁,右手持1寸毫針,刺上、中、下三點。采用半刺法,淺刺而疾出針,針刺深度為患兒同身寸之一分,破皮即為得氣。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大腸俞、神闕、脾俞、胃俞。
    配穴:曲池、四縫、足三里、膈俞。
    (二)治法
    每次選1~2個主穴,以閃火法拔罐(1~4個罐);配穴取1~2穴,四縫點刺擠出粘液,余穴用平補平瀉法不留針。留罐5~10分鐘。每日一次,不計療程。

 
針灸治療——小兒驚厥  
 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水溝、印堂、后溪透勞宮、涌泉、合谷。
    配穴:曲池、少商、四縫、大椎、足三里。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每次取2、3穴,據癥情變化加配穴。均以速刺法進針。水溝,針尖呈30度角向上剌入深 0·5~1厘米,用高頻率、大幅度捻轉瀉法。如效不顯加其它穴。其中,后溪穴透刺,可斜向勞宮,捻轉加小提插,強刺激后出針。余穴亦采用同樣手法,均不留針。另外,印堂、少商、四縫等可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出血量一般如綠豆至黃豆大。如驚厥持續不止,可留針。每日1~2次。
    體針加按摩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針刺穴:曲池、合谷、十宣、大椎、太沖、迎香;2、按摩穴:膻中、身柱、臂Nao與肩Yu穴之間、筋縮穴旁開2寸范圍內。
    配穴:痰濁神昏加勞宮、豐隆,口噤項強加風府、廉泉。
    (二)治法
    主穴為主,體針與按摩并用。針刺操作:曲池、合谷及配穴,速刺進針,瀉法不留針,余穴均以三棱針點刺出血。按摩操作:醫者以左手握住患兒的肢體,使掌心或大、小魚際為著力點,在上述諸穴的位置,上下作輕微的運摩(用蛋清作潤滑劑),待局部出現密集的、含于皮膚內的毛細刺狀物為止。每日1~2次。
對出生不滿十五天的患兒,效果更佳。
    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百會。
    配穴:十宣、曲池、大椎、水溝、太沖、行間、四縫。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據癥加配穴。百會,用28號1.5寸不銹鋼毫針,沿頭皮刺入針體2/3,留針6小時。配穴,除四縫穴及十宣穴點刺擠出血外.余穴均強刺激不留針。每日1次。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輪6。
    配穴:屏尖、緣中。
   (二)治法
    穴區先以2%碘酊消毒,再用75%酒精脫碘,以28號0·5 寸毫針輪6穴,左手捏住耳和針尖,右手強捻轉針柄數次后出針,擠出血2~3滴。癥情重者加配穴,方法同上。每次一側耳,重者雙側,每日1~2次。  

針灸治療——小舞蹈病 
小舞蹈病又稱風濕性舞蹈病,屬于原因不明性的一種腦病。常為急性風濕病的表現之一。本病多見于5~15歲的兒童。多系亞急性起病,也有因情緒激動而驟然發病。表現為極快的不規則跳動和無意義的舞蹈樣動作、肌張力降低和肌無力等,且常伴心理障礙。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大椎、風府、百會、水溝。
    配穴:搖頭擠眉加風池、太陽;努嘴弄舌配頰車、地倉;上肢配合谷、內關、郄門;下肢配足三里、三陰交、太沖;腹部配中脘。
    (二)治法
    主穴為主,據癥加配穴。風府、大椎,應根據患者年齡嚴格掌握進針深度,風府穴不超過1.5寸,得氣即可;大椎穴不超過2寸,宜使針感向上肢或四周傳導,如經驗不足者,亦只須針至得氣。百會、足三里施補法,其余穴位均以提插加捻轉手法,施瀉法,以針感向四周或遠端傳導為佳。當癥狀控制之后,除主穴外,酌情取一個配穴。大椎、風府一般不留針或留針10~15分鐘,其它穴位留針60分鐘,中間酌情行針1~2次。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頭針
    (一)取穴
    主穴:舞蹈震顫區。
    配穴:頂顳后斜線(百會至曲鬢穴連線)、枕下旁線(枕部,枕外粗隆下方旁開1寸的垂線,自玉枕達天柱)。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如未見效,可改用配穴頂顳后斜線,如小腦平衡失調加枕下旁線。舞蹈震顫控制區,用28號1.5寸針,與頭皮呈30度角,快速刺入帽狀腱膜下,以150~200次/分速度捻轉,連續捻轉3分鐘,休息10分鐘,重復2次起針。頂顳后斜線從上向下,以1.5寸針連刺3~5針。枕下旁線,可用1.5寸針向下平刺1~1.2寸。根據癥狀用抽氣法(瀉法)或進氣法(補法)。抽氣法的操作為進針得氣后迅速將針提到皮下,再刺至原位,反復提插3~5次;要求提針時力猛,插針時力弱。進氣法操作則相反。留針2~24小時后出針。上述方法,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天。
    頭針加體針
    (一)取穴
    主穴:舞蹈震顫區、平衡區( 均頭穴)
    配穴:足三里、血海、三陰交、太沖、太溪、風池。
    (二)治法
    主穴均用,根據癥情酌加配穴3穴。針刺方法同前述,每日1次,療程時間不限,以癥狀消失為度。
 
   針灸治療——抽動-穢語綜合征  
 
抽動-穢語綜合征為近年來頗受重視的一種遺傳性兒童神經癥,以4~16歲多見。以多發性不自主運動、抽動及聲帶抽動為特征,如眨眼、噘嘴、搖頭、聳肩、握拳捶胸及伴有喉內發出呼喊聲或犬吠聲等。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陽明積熱組:體胖健壯,面色紅潤,穢語聲高頻發,頭部抽動較劇,舌紅潤,苔厚膩或黃,脈洪大或滑數:內庭、曲池、偏歷、四白。2.髓海不足組:體多瘦弱,面色蒼白,穢語發聲較低且少,頭顱和軀體抽動輕緩,舌淡胖,脈細弱:啞門、廉泉、神門、復溜。
    配穴:分3組。1.印堂、合谷、足三里;2.腰奇、腎俞;3.大椎、風池、合谷。
    (二)治法
     主穴為主,據證型而取。療效不顯可加用配穴,每次配取1組。內庭、曲池、偏歷用提插瀉法,四白用雀啄瀉法,使針感向下傳導;神門、復溜用捻轉補法,啞門深刺1.5~2寸,使上肢出現觸電感即出針,廉泉用雀啄手法,使局部出現酸脹感。配穴常規針刺,用平補平瀉法。上穴均每日針刺1次,除啞門外,余穴均留針30分鐘,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體針加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膻中、章門、中脘、肝俞、大陵、陽陵泉、廉泉、筋縮。2.肝、脾、心、腎上腺、皮質下、腦點、內分泌(均耳穴)。
    配穴:分2組。1.陰陵泉、豐隆、大椎、行間、太沖、中封、期門、內關、神門、脾俞、巨闕;2.肺、交感、神門、耳尖、三焦、肝陽(均耳穴)。
    (二)治法
    采用體針與耳穴壓丸相結合的方法。均以主穴為主,酌加備用穴。體穴每次共選4~5穴,耳穴5~6穴。體針操作:針刺得氣后,大椎、太沖、豐隆、肝俞行瀉法,內關、神門、、脾俞、巨闕用補法,余穴用平補平瀉法。每日針刺1次,30次為一療程。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貼敷,每次1耳,雙耳交替,每穴每日按壓3次,每次1分鐘,15次為一療程。
    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肝、神門、風溪。
    配穴:脾、胃、皮質下、枕、腎、面頰、額、肩、肘、膝、髖。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據癥狀及抽動的相應部位酌加2~3穴。以王不留行籽貼壓,每一小塊膠布粘貼1~2粒王不留籽,兩耳均取,并囑家長協助揉壓,壓至耳廓發熱、發脹,以能忍受為度。每日揉壓3次,每次3分鐘。每周更換1次耳穴,5次為一療程,一般治療二個療程。
    體針加穴位敷貼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百會、四神聰、定神、風池;2.神闕。
    配穴:肝俞、膽俞、脾俞、長強。
    定神穴位置:人中溝下1/3與2/3交界處。
    (二)治法
    主穴第一組和配穴用針刺法,主穴為主,酌加配穴,針刺得氣后用瀉法,留針30分鐘,每隔5分鐘運針1次,每日1次,12次為一療程。
    主穴第二組用敷貼法。藥物組成:天麻、鉤藤、地龍、膽南星各15g,防風20 g,人指甲5g,珍珠粉10g。將上藥前6味放入砂鍋內焙干,研成細末,再加珍珠粉混勻裝瓶備用。于針刺第一療程結束后3天行第二療程時配合敷貼,先用溫熱水將肚臍洗凈擦干,再將此藥末放入肚臍孔內,填滿為止,用膠布密封固定,每3天換藥1次,對膠布過敏者,可用紗布縫一小口袋,裝入藥末,用繃帶固定于臍部,可不必更換,直至痊愈。
   體針加頭針
    (一)取穴
    主穴:合谷、太沖,舞蹈震顫區。
    配穴:足三里、豐隆、風池、大椎、太溪 。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均用快速進針法,體穴于得氣后采用平補平瀉法,手法宜輕,以患兒能忍受為度。留針30分鐘,其間間歇捻轉3次,頭針要求每分鐘以200次以上速度捻轉,持續30秒,每隔10分鐘捻轉1次,共3次。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間隔3日,進行下一療程。

 針灸治療——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表現,初似感冒咳嗽,繼則出現痙咳。發作時連續陣咳十余聲至數十聲,咳畢有特殊吸氣吼聲,時伴嘔吐,并有面目浮腫、紫瘢、眼結膜下出血等癥。
 
體針

    (一)取穴
    主穴:肺俞、風門、天突。
    配穴:嘔吐加內關;發熱加大椎、曲池;體虛加足三里;劇咳加尺澤、少商。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據癥酌加配穴。主穴,輕刺激,捻轉不留針,針后加拔火罐,至皮膚潮紅后去罐。少商用三棱針點刺,刺入0.5分,出血如粟粒狀即可。余穴,除大椎、曲池宜用稍重捻轉刺激外,均輕刺激不留針。每日1次。
    挑治
    (一)取穴
    主穴:四縫。
    配穴:少商、商陽。
    (二)治法
    一般只取四縫,效不明顯時加用或改用配穴。操作方法:四縫穴以三棱針(嬰兒用28號5分長毫針代替)點刺,擠出黃白色黏液。少商、商陽點刺出血,如粟粒狀即可。刺后用干棉球輕按針孔。主穴每日1~2次,每次一手,兩手交替,配穴每隔5日1次。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天突、肺俞、定喘。
    配穴:足三里、曲池。
    (二)治法
    藥液:注射用水、維生素c注射液、氯霉素注射液,任選一種。
    主穴每次只取一穴(雙側)。效不顯時加一配穴。穴位注射時動作宜輕捷,以免引起患兒啼哭。其中,天突穴宜用4號針頭從胸骨柄上緣呈45度角進針約1 厘米,注入藥液。每側穴劑量為:氯霉素40~50mg/kg;注射用水,0.5ml;維生素c注射液2ml。每日1次,5~8次為一療程。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大椎、肺俞、風門。
    配穴:少商、商陽、曲池、商丘、足三里、列缺。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對,輪流選用;配穴可根據癥情選1~2對。先針主穴,輕刺激不留針,手法為快速捻轉不提插。要注意掌握深度,以免引起氣胸等意外事故。然后以閃火法或真空拔罐器吸拔,留罐5~10分鐘,至局部膚潮紅。起罐后,再針配穴。少商、商陽,用三棱針點刺,刺入約0.5分.以出血為度,手法宜輕、宜速、宜淺;余穴,可用重刺激手法,捻轉后不留針。每日一次,不計療程。
    眼針加貼敷
    (一)取穴
    主穴:肺區、上焦區。
    配穴:肺俞、內關、膻中。
    (二)治法
    采用眼針配合穴位貼敷之法。
    敷藥制備:皂莢10g,川貝母5g,氯化銨3g,樟腦10g,甘草10g.分別研細、混勻,貯瓶備用。
    主穴用眼針法,以30號0·5寸長的毫針自眶外斜剌,留針10分鐘。配穴用敷貼法:選準穴位后,以生姜片摩擦穴區至皮膚發紅,再取藥粉約10g,以凡士林調勻后涂上約小指頭(患者指頭)大一小團,以麝香追風膏貼壓其上。上述兩法可同時進行,2日1次,5次為一療程。

針灸治療——小兒腦病后遺癥  
 本節所討論的小兒腦病,主要是指各種因腦炎或其他先、后天因素所致的腦實質性損傷,包括各類腦炎、嚴重的腦膜腦炎及腦發育不全等病癥。由于預防或治療不及時,多可出現后遺癥狀。這些癥狀在臨床上可表現為以下幾類:①智力障礙:程度不等,包括白癡、癡愚、魯鈍等三種,以白癡最為嚴重。②肢體癱瘓:可分中樞性癱瘓(即單肢或多肢痙攣性癱瘓)和錐體外系性癱瘓。以出現無目的、不自主的動作為特征,包括共濟失調、步態不穩、快慢變輪換動作差等三種。③其他神經、精神改變:諸如失語或口齒不清,視覺或聽覺喪失或減退,吞咽困難,出現抽搐或癲癇樣發作等癥狀。
 
 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四神聰、風池、角孫、水溝。
    配穴:肩髃、曲池、外關、合谷、后溪、環跳、陽關(腰)、陽陵泉、足三里、太沖、絕骨。
    失語、流涎加啞門、廉泉、通里;牙關不利加頰車、下關;小便淋澀不盡加關元、中極、三陰交;眼瞼麻痹加陽白、魚腰、攢竹。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2~3穴,但四神聰必取,配穴加3~4穴。操作時要求單手快速進針至皮下,然后持針向下捻進,持續捻轉5分鐘。6歲以內有針感后捻轉數次即出針。7歲以上留針20分鐘,每隔5分鐘運針1次,要求保持良好的針感,以加強療效。隔日1次,15次為療程,療程間隔5天。
    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四神針、智三針
    配穴:好動難靜屬陽證者加太沖、合谷、內關、勞宮、涌泉;喜靜少動屬陰證者,加痖門、通里;運動障礙加曲池、肩Yu、外關、環跳、陽陵泉、懸鐘;久病體弱,加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腎俞。
    四神針位置:位于百會穴前后左右旁開1.5寸,共四針。
    智三針位置:即神庭穴一針,左右本神穴各一針,共三針。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據癥而加。用30號1.5寸不銹鋼毫,頭部平刺進針1寸左右,四肢直刺進針至常規深度,得氣后留針30分鐘,間隔10分鐘捻轉行針1次,平補平瀉,陰陽偏勝者,隨癥施用補瀉手法。前20天每日針刺1次,以后隔日1次,全療程四個月。
    本法主要用于治療智力低下。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4組。1、啞門、腎俞;2、風池、足三里;3、大椎、內關;4、副啞門、百會。
    配穴:上肢癱瘓:肩髃、肩髎、曲池、外關、尺澤、合谷;下肢癱瘓:環跳、殷門、委中、髀關、陽陵泉、血海、昆侖、解溪;吞咽咀嚼困難:上廉泉、合谷、頰車、翳風;語言障礙:上廉泉、通里;視力障礙:承泣、球后;聽力障礙:耳門、翳風;多動、扭轉癥狀:身柱、筋縮、命門。
    副啞門穴位置:啞門穴下旁開1寸處。
   (二)治法
    一般采用營養神經及肌肉的藥物:乙酰谷酰胺注射液、胎盤組織液、腦復康注射液、復方麝香注射液、維生素B1注射液。眼部用維生素B12注射液(0.1毫克/1毫升)或眼寧注射液。
    按一般穴位注射要求,每穴注入0.3~2毫升不等。藥量據病情需要、注射部位,藥物的性質與濃度而定。頭面及肌肉淺薄處藥量宜少,四肢及腰背部肌肉豐厚處宜多。隔日1次,10次一療程,間隔7~10天再作下一療程。一般要求堅持三個療程。
    頭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3組。1、運動區上、中、下區;2、語言一、二、三區;3、精神情感區。
    配穴:啞門、百會、神庭。
    精神情感區位置:在血管舒縮區和胸腔區之間,平行于前后正中線,左右各旁開2厘米,進針至胸腔區的上點。
    (二)治法
    本法以穴位注射頭針穴為主。
    藥液:乙酰谷酰胺250毫克/1支和呋喃硫胺20毫克/1支。臨用時將上藥各1支混合。
    主穴據癥選取:癱瘓取第1組,語言障礙取第2組,智力低下取第3組。采用穴位注射之法:以5號齒科針頭沿皮下刺入,進針約4厘米,然后邊推藥邊緩慢退出注射針頭。每穴注藥1毫升,拔出針頭后局部按壓20分鐘,防止出血,并在6小時后熱敷,以促進藥液吸收。配穴酌加,以針剌法,進針至得氣后運針1~2分鐘即去針。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間隔3天。120次為一總療程,病情嚴重者要求治療二、三個總療程。
    頭針(之二)
    本法除按大腦皮層機能定位選區外,還選不產生定位癥狀的皮層受損區。
    (一)取穴:
    主穴:顳3針、額5針、運動前區。
    顳3針位置:翼點(眼外眥向后3.5厘米,再向上2.5厘米處)至頂骨結節連線。第1針:自頂骨結節下緣前方約1厘米處向后刺3厘米;第2針:耳尖上約1.5厘米處向后刺3厘米;第3針:耳尖下2厘米再向后2厘米處向后刺3厘米。以上3針皆與水平線成15~70°角。作用:增強感受性語言和記憶的儲存。
    額5針位置:距發際上2厘米,左右大腦外側裂表面標志之間,由前向后共刺5針,每針刺3厘米長。作用:主治精神障礙,智力減弱。
    運動前區位置:位于運動前區3~4厘米的三角地區,可扎3針,中間1針系自運動區上點向前4厘米處進針,再向后扎3厘米處,左右間距約1.5厘米,各扎1針。作用:主治痙攣性肌張力增高。
    (二)治法
    以28號1.5寸毫針迅速刺入皮下,深度最好至帽狀肌腱膜下,不捻轉,不強刺激,留針90分鐘至120分鐘,留針時間要求患者自由活動。隔天1次,10次為一療程,休息5~7天后,繼續下一療程。
    體針(之三)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腎俞、三陰交、脾俞、中脘、氣海、絕骨、命門;2、四透。
    配穴:手足拘攣加太沖、合谷;肢體癱瘓加足三里,陽陵泉透陰陵泉,曲池透少海、外關;癡呆加心俞、通里、神門、豐隆;失語加痖門、廉泉;耳聾加聽宮、耳門;目盲加睛明、陽白、四白;吞咽困難加天突、人迎、風府;流涎加地倉、頰車、合谷。
    四透穴位置:指前頂、后頂穴及左右絡卻穴,四穴均針刺沿皮透向百會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任選1組,2組交替輪用。在進針時,要求做到穩、準、輕、快。進針后,則按“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運用手法。先求得氣,當出現沉、澀、緊等手感時,予以徐疾補瀉手法,根據患兒配合情況,留針2~10分鐘。每組穴位,全部選用。再結合具體癥情,選加辨證穴。
    配穴,其中太沖、合谷兩穴均宜用瀉法,緊提慢按,反復運針2分鐘,留針10分鐘。再用緊按慢提之補法,反復運針2分鐘,留針10分鐘。余穴用補中瀉之法,即先進針至天部(淺部1/3處),緊按慢提數下,得氣后插至地部(即應針的深度),旋以緊提慢按之法數次,留針15~20分鐘,其間按上法運針3次。精明穴宜緩緩進針,深度達1寸左右。
    上述諸法宜每日或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間隔2~3日后,繼續下一療程。
    以早期治療病人的效果為優。
    電針
    (一)取穴
    主穴:百會、前頂。
配穴:分2組。、1、髀關、足三里、陽陵泉、然谷、懸中、復溜;2、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昆侖。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第一療程加第1組配穴,第2療程加第2組配穴。進針得氣后,接G6805電針儀,用連續波,頻率3~5次/秒,剌激量以患者可耐受為度,留針15~30分鐘,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同時進行康復訓練,每日5~6次。

針灸治療——小兒麻痹后遺癥  
 小兒麻痹后遺癥,亦稱脊髓灰質炎后遺癥。它是脊髓灰質炎急性期所出現的癱瘓未得到積極的治療所造成的。以受累肌群明顯萎縮,肢體變形,骨骼發育受阻為主要特征。
 
綜合法

    (一)取穴
    主穴:肩Yu、臂Nao、曲池、手三里、合谷、環跳、風市、四強、陽陵泉、足三里、絕骨、髀關。
    配穴:肝俞、脾俞、腎俞、天宗、秩邊。
    四強穴位置:臏骨上緣中點直上4.5寸。
    (二)治法
    本法包括針刺、穴位注射、穴位埋線、電興奮等法,據不同癥情,綜合治療。
    1、針刺:每次選主穴2~3個,據癱瘓部位而定。采用短促而強的刺激,不留針,待肢體功能恢復后,改用平補平瀉手法并加用低頻電脈沖剌激,留針15~20分鐘。本法用于弛緩性癱瘓程度不重者。
    2、穴位注射:維生素B注射液、麻痹靈注射液,任選一種。用于肌肉輕度萎縮,臂或腿細無力,癱瘓程度較重者。每次選3~4穴,其中主穴2~3穴,配穴1穴。進針行短促提插刺激,待得氣明顯后,注入藥液,每穴0.5~0.8毫升,每周2次。
    維生素B注射液:維生素B1100毫克×1支,維生素B12100微克×1支,混合配。
    麻痹靈:加蘭他敏1毫克×160支,硝酸士的寧2毫克×60支,當歸注射液2毫升×120支,維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120支,維生素B12注射液500微克×80支。混合制成2毫升瓶裝400支。
    3、穴位埋植:適用于腰臀部、肩臂部及腿部肌肉癱瘓,并有明顯萎縮者。每次埋植一個部位,選1~2個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后,淺層麻醉,作3~5毫米切口,以血管鉗插入穴內,進行局部按摩,直至患者感覺較強烈的酸麻感。然后,根據部位和癱瘓情況分別采用穴位結扎、皮膚針穿線埋植或將1厘米長的埋線直接置于切口內。一般而言,肩、臀部癱瘓、萎縮較重時,用結扎埋植法;腰部用穿線埋植法,臂、腿部或萎縮不明顯者用埋線法。其具體操作可參考刺灸卷。每20天進行1次。
    4、電興奮:可采用直流感應電療機或點送電療機。本法適宜于無肌肉萎縮之癱瘓肢體。每次選3~4穴。用圓柱形電極上包3~4層紗布,用生理鹽水濕潤后,進行放電刺激,刺激量不宜過強。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可輪用。
    5、艾灸:用艾條灸。適用于肢體發涼,癱瘓明顯者。每次選4~5穴,回旋灸,每穴15~20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宜。每日1次,可囑患者或家屬代灸。 
電排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脾經、胃經經線及穴位,如髀關、梁丘、足三里、豐隆、解溪、箕門、血海、陰陵泉、三陰交等。2、膽經、膀胱經線及穴位,如環跳、風市、陽陵泉、陽輔、丘墟、臨泣、秩邊、殷門、委中、承山、昆侖等。
    配穴:任督脈經穴,如大椎、身柱、命門、氣海、中脘、關元等。
    (二)治法
    主穴兩組交替輪用。配穴每次選2~3穴。取穴時應據患者病變部位,經絡循行走向,并結合麻痹肌群的分布和功能狀態進行選樣。針刺時間按子午流注納子法,在脾胃經氣血旺盛的辰、巳(即上午7時至11時)時操作為宜。
    操作法:在確定有關經線后,從受損部位的始端起,依次進針,寧失穴而不失經,針間距約3厘米,相連成排,每次用兩條經線之穴位。然后,依次運針,激發得氣,得氣后加大指力,以插為主,插多提少,誘發針感循經上下傳導,使針感直達病變經絡。最后,用細銅絲纏繞,連結各針。然后,接通脈沖電針儀,進行電刺激。刺激方法為,先密波刺激1分鐘,疏波7分鐘,疏密波2分鐘,最后為斷續波10分鐘。電流強度,隨波形變化而逐步增強。每次共治療20分鐘。每日針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三個療程為一階段,停針6個月后,再作下一階段治療。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肩Yu、曲池、外關、合谷、髀關、伏兔、梁丘、足三里、下巨虛、解溪、血海、陰陵泉、大腸俞、秩邊、環跳、承扶、太溪、絕骨。
    配穴:足內翻加正揚、丘墟;足外翻加三陰交、商丘。
    (二)治法
    主穴為主,據癥加配穴。每次取4~6穴,以氦氖激光治療機照射,波長6328埃,輸出功率5~7毫瓦,功率密度9600毫瓦/平方厘米,光纖芯徑<200微米,每穴直接照射8分鐘。每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3療程為一階段,階段間隔3月。 
 芒針
    (一)取穴
    主穴:長強透命門;命門透至陽;至陽透大椎。
    配穴:上肢麻痹加肩Yu透曲池,外關透曲池;下肢麻痹加委中透承扶;足外翻加內踝尖透三陰交;足內翻加外踝尖透光明;膝關節后傾加足三里透膝陽關。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據癥而選。取6寸至8寸之26號芒針。快速進針,破皮后,將針體與皮膚成15度夾角,沿皮快速透刺,待針尖抵達透穴后,行抽插3~5次。初期針刺不留針,至患兒不懼針后,可適當留針5~10分鐘。每日針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針灸治療——小兒多動綜合征 
 
小兒多動綜合征,又稱輕微大腦功能障礙綜合征。是一種近年來受人注意的邊緣性神經精神異常。以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知覺力及運動功能障礙,智力差,學習困難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常見于6~16歲小兒。
體針加皮膚針
    (一)取穴
    主穴:內關、太沖、大椎、曲池、腎俞。
    配穴:注意力不集中加百會、四神聰、大陵;動作過多加定神、安眠、心俞;煩躁不安加神庭、膻中、照海。
    定神穴位置:人中溝中下1/3交點處。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2~3穴,配穴1~2穴,可據癥選用。進針得氣后,施捻轉結合小提插瀉法。留針10~15分鐘。不合作者,可不留針。
    取針后,用皮膚針循督脈和背部膀胱經線,自上而下反復叩刺,以潮紅為度。
    如針刺效果不顯著,可通電針,疏密波,強度以患兒可耐受為度,通電時間和上述同。上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穴位電療加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神門、內關、足三里、三陰交、絕骨;2、腎上腺、緣中、胰膽、皮質下、交感、肝、神門(均為耳穴)。
    (二)治法
    每次治療,2組穴均取。先以電子穴位儀刺激,采用耳、體穴導電法,即將負極按摩體穴,正極夾在耳穴上。體穴選4~5穴,耳穴5~8穴。以直流矩形波作脈沖刺激,輸出電流強度在120~3000微安之間調節,刺激頻率則為60~200次/分。電流強度或頻率越高,其刺激愈強,應視患兒情況予以調節。每穴刺激時間為1~2分鐘。電刺激結束后,在所選耳穴上,用小塊香桂活血膏(0.7×0.7厘米)貼敷王不留行籽。囑患者每日按壓2次,每次200下。每次貼一側耳,二側交替,每周換貼2次。連續治療3~6月為一階段。
    體針
    (一)取穴
    主穴:風池、風府。
    配穴:印堂、頭維、曲池、合谷。
    (二)治法
    患者取坐位,以30號2寸毫針,風池采用斜剌法,針尖斜向對側眼球,進針0.5~1寸,以對側眼球有酸脹感為佳,風府穴垂直剌入0.5寸。配穴常規剌法。留 針30分鐘,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
    綜合法(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百會、大椎、身柱、神道、筋縮、命門、腰奇、合谷、申脈;2、印堂、鳩尾、氣海、神門、陽陵泉、太沖、太溪。
    配穴:神門、心、肝、脾、腎、緣中、交感(均為耳穴)。
    (二)治法
    先取主穴,每次1組,兩組交替。針剌得氣后行捻轉法,平補平瀉2~3分鐘,留針30分鐘,每穴于留針期間運針2次。出針后選3~5個配穴,以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貼壓,每次一側耳,左右交替。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按壓3~5分鐘。針剌貼壓均每周2~3次,10次為一療程。
    另可配服中藥。凡腎陰虛(舌尖紅,盜汗)者,干菖蒲、明天麻、五味子、枸杞子等合甘麥大棗湯制成的“小兒智力糖漿Ⅰ號”;腎氣虛(面少華,納欠佳)者,服干菖蒲、明天麻、焦白術,炙黃芪等合甘麥大棗湯制成的“小兒智力糖漿Ⅱ號”。均每日口服2~3次,每次10ml.
    綜合法(之二)
    (一)取穴
     主穴:分3組。1、百會、內關、太沖、曲池、大椎;2、心、腎、緣中、皮質下、神門;3、心俞、肝俞、腎俞。
    配穴:分3組。1、四神聰、定神、神庭;2、腎上腺、交感、三焦、腦干;3、身柱、膽俞、三焦俞、膏肓俞。
    (二)治療
    以主穴為主,配穴酌加。三組穴同取。第一組穴體針,得氣后用瀉法,年齡大者加電針,連續波,頻率為60~120次/分,電流強度以患 兒能耐受為宜,留針20~30分鐘;第二組每次取4~5穴,用磁珠(380高斯磁場臺度貼敷)每次一側耳,左右交替,每日按壓3次,每次揉壓0.5~1分鐘,以耳廓發熱為度;第三組穴拔罐,每次選3~4穴,留罐 10~15分鐘。
   上述方法均每周2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   
 

針灸治療——小兒遺尿癥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關元(或曲骨)、三陰交;2、陰三角。
    配穴:百會、睛明、箕門,夜尿點(手針穴)。
    陰三角位置:共分3穴。穴1:陰莖正面根部上0.5厘米;穴2:陰莖背面根部右側0.5厘米;穴3:陰莖背面根部左側0.5厘米。三穴成等腰三角形。如為女孩,穴1可選恥骨聯合正中線上1厘米,穴2、穴3分別為穴1之左右旁開2厘米。
    夜尿點位置:掌面,小指第二指關節橫紋中點。
    (二)治法
    主穴每次僅取1組,2組穴位可單獨選用,亦可交替輪用。如效不顯,加用或改用配穴。每次一般取2~3穴。各穴操作法如下:關元穴直刺,深度約0.5~1寸,反復提插探尋,使針感達到外生殖器;曲骨穴,取28號毫針,先以15度角向下斜刺,得氣后行刮針法(即以拇指甲輕刮針柄)20~30次,將針退至皮下,再分別向左右成35度角刺入肌層,行同樣手法后出針。三陰交,針尖略朝上進針,得氣后,行提插結合小捻轉之補法,并力求針感向膝部方向放散。陰三角3穴,均直刺,進針深度約0.5厘米,以產生局部沉脹麻木針感為度。百會穴,沿頭皮向前平刺,有沉脹感即可,進針約0.5~1寸左右。夜尿點,直刺0.2~0.3寸。箕門穴,注意避開動脈,直刺1寸,得氣后,作捻轉補法。睛明穴,囑患者仰靠或臥,閉目,快速破皮后,沿眼眶內緣慢慢刺入0.5~1寸,得氣后留針,不作捻轉 提插。上述穴位,均留針半小時。每隔5分鐘運針1次,睛明和夜尿點用指甲輕輕刮針,余穴除標明補法外,都采取平補平瀉手法。每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電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百會旁;2、氣海、關元。
    配穴:足三里、三陰交、中極、曲骨。
    百會旁穴位置:百會穴旁開0.5寸。
    (二)治法
     主穴每次用1組,另加配穴1對(任脈穴則為2個)。操作為:囑病人取臥位,百會旁穴用28號1.5寸毫針,向后刺1.2寸,至有麻脹感即可,兩側均針。腹部穴,要求直刺至針感放射到會陰部。下肢二穴,直刺進針得氣后,平補平瀉手法運針2分鐘。然后接通電針儀,連續波,頻率為200次/分以上。中等量刺激,以病人能耐受為限。通電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腎、膀胱、脾、緣中。
    配穴:尿道、肺、腰骶。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3~5穴。開始5次,可用毫針刺,選5分長之毫針,速刺入耳穴,以不穿破耳軟骨為度,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日1次。第6次開始以王不留行籽貼敷,用手捻1~2分鐘,使患者感到脹痛方可。每次1側穴,兩側交替,每周2次。囑患者每日按壓2次,另加睡前1次,每次按壓5分鐘,以耳廓發熱潮紅為宜。5次為一療程。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分3組。1、會陰、三陰交;2、命門、中極,3、中髎、關元。
    配穴:足三里、上髎、氣海。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任選2組,效不顯時酌加配穴。以氦氖激光針灸儀照射時,先通過分光,經過1米長之導光纖維到探頭,并將兩個探頭同時置于2個穴位上。波長為6328埃,功率密度為14.29毫伏/厘米2,每穴照射5分鐘,每次共照4~6個穴。每日1次,每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三陰交;2、腎、膀胱(均耳穴)。
    (二)治法
     藥液:①阿托品注射液0.5毫克加生理鹽水2毫升;②維生素B12(100微克/1毫升)。
    每次取一組穴,兩組可單獨治療,亦可交替輪用。第1組穴用第1組藥液,以5號齒科針頭,刺入一側三陰交,待得氣后,回抽無血,注入1毫升藥液,然后以同法注入另一側。注射后觀察3~5分鐘。第2組穴用2組藥液,取4號針頭,找準耳穴敏感點后,刺入皮下,待刺抵耳廓軟骨,回抽無血,每穴推入藥液0.2毫升,雙側耳穴均取。上法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間隔1周后,續治。 
 
 頭針
    (一)取穴
    主穴:足運感區(或頂中線)。
    配穴:氣海、關元、中極、陰陵泉、足三里。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足運感區,以2.5~3寸長之28號毫針,取準穴后,快速刺入肌層,向前平刺1.5寸,以拇食指快速捻轉,頻率200次/分,持續3分鐘,留針5分鐘,如此反復2次后起針。頂中線,取同樣毫針,從百會穴,向前頂穴沿肌層透刺1.5寸,以上法快速捻轉1次后,留針4~8小時。配穴,每次可配2個腹部、1個下肢穴。腹部穴操作為氣海透關元,或關元透中極。下肢穴直刺得氣。均以快速捻轉加提插手法,運針1~2分鐘,待感應強烈后出針。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穴位埋針
    (一)取穴
    主穴:列缺。
    配穴:三陰交、關元。
    (二)治法
    一般只選主穴。效不顯時加用或改用配穴。每次只取1側穴。以麥粒型皮內針(腹部及下肢穴用撳釘式皮內針),高壓消毒后,刺入穴位,有酸,脹等針感后,上復蓋一方形膠布,以免針具脫落。每天睡前按壓數遍。留針2~3天,再埋加1側。關元埋針時要避免刺入腹膜。3次為一療程,間隔1周后再埋。 
  腕踝針
    (一)取穴
     主穴:下1穴。
    (二)治法
    取30號2寸毫針,以30度角斜刺進穴點后,即將針放平,使針體基本上保持與表皮平行,緩緩向上送針1.5寸,患者應無疼痛和得氣感覺。雙側均針,留針30分鐘。亦可采取注線法埋植腸線,以0/2號腸線2厘米,置入腰穿針中,用與上述針刺法相同方法,進針1.5寸,然后,一面推針芯,一面緩緩取出針管。注意埋線不可過深,以肉眼能觀察到皮下針影為佳。退針后,壓迫針孔30~40秒,以防出血,蓋以消毒敷料。每次埋1側,15日埋1次。針刺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埋線3次為一療程。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關元、天樞、水道。
    配穴:腎俞、足三里。
    (二)治法
    主穴每次選2~3穴,用拔罐法,將小型抽吸罐(即去底青鏈霉素瓶子),裝入半瓶左右溫水,口朝上倒扣于穴位上,用注射器抽去空氣,使之吸附,留罐15分鐘。配穴用艾條作雀啄灸,在治療前,須囑患兒將尿排空。上述方法每日一次,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手針
    (一)取穴
    主穴:夜尿點。
    配穴:氣海、關元、三陰交。
    (二)治法
    一般僅取遺尿點,如效不顯加配穴。先令患者手心向上,小指伸直平放,用30號0.5寸~1寸針直刺2~3分深,用輕捻轉法,使麻脹感向掌部放射。配穴常規刺法,使有沉脹感。留針45分鐘,間隔15分鐘行針1次。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關元、氣海、三陰交、膀胱俞。
     配穴:腎俞、神門。
    (二)治法
     藥艾制備:將丁香3g、蟲草3g、硫黃5g共研細末,取麝香0.5g與上藥末共研,然后和艾絨20g拌勻,制成黃豆大艾炷。
     每次選3~5穴,先以1%普魯卡因注射液0.5ml局麻,將藥艾炷放在穴位上點燃,待灸完1壯后,用棉棒將余灰拭凈,再更換艾炷,共灸5~7壯。隨即在灸處貼淡水膏,以促化膿。灸后一般3~15天化膿。膿汁多者每日換貼2次,少者1次。20~35天灸瘡愈合,而留有疤痕。10~15天灸1次,一般不超過4次。

針灸治療——青少年近視眼  
 電梅花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正光1、正光2;2、睛明、承泣。
    配穴:風池、內關、大椎。
    正光1穴位置:眶上緣外3/4與內1/4交界處。
    正光2穴位置:眶上緣外1/4與內3/4交界處。
    (二)治法
    主穴以第1組為主,如效不顯改用第2組,亦可交替使用。配穴酌取1~3個。以電梅花針具,接通晶體管醫療儀通電,電源電壓9伏,電流小于5毫安;或接電針儀,頻率調至60~120次/分。然后在正光1和正光2穴區0.5~1.2厘米范圍內均勻叩打20~50下;睛明、承泣穴,每穴叩打5分鐘左右。配穴叩打同正光穴。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半月。
    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眼、肝、腎、近視。
    配穴:目1、目2、神門、心。
    近視穴位置:位于耳甲腔食道穴與口穴之間。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穴,配穴2穴。將王不留行籽或磁珠(380高斯)置于0.7×0.7厘米小方塊膠布上,貼于選定之耳穴。應耳廓內外對貼,以加強刺激。患者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穴1分鐘。每次貼一側耳,如貼雙側,則應將治療的耳穴數減少為3穴,以便于輪替。每周換貼1次,4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承泣、睛明、球后。
    配穴:翳明、風池、四白、合谷、攢竹、太陽。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2穴,酌配1~2個配穴。承泣穴,取1.5寸長之30號毫針,以30度角向睛明方向斜刺,約刺入1寸左右,待眼區周圍有酸脹感或流淚時,輕輕搗刺3~5下,注意不宜大幅度提插,留針10分鐘。球后、睛明穴,直刺1.5寸,送針宜緩,不可捻轉提插,待眼球有明顯的酸脹感時留針10分鐘。亦宜用30號2寸長毫針。翳明、風池穴,取28號1.5寸毫針,刺入0.8寸,獲得針感,即留針10分鐘。余穴進針后,施捻轉手法,中強度刺激,得氣即可。留針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間隔3天。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睛明、承泣、合谷。
    配穴:(頭)光明、(足)光明、養老。
    (二)治法
    每次以主穴為主,如效不顯可酌加配穴。用氦氖激光器照射,波長為6328埃,功充為1.5~2毫瓦,工作電流強度為6毫安。光束垂直照射。患者取正坐位,雙目閉合,眼部穴每穴照射2分鐘,余穴為4分鐘。光斑直徑小于1.5毫米,光束發射角小于2毫弧度。每次選2~3穴,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核桃殼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目1、目2、眼、肝、腎、神門、心、脾。
    阿是穴:患眼。
    (二)治法
     先特制灸用眼鏡架1具,并放置經野菊花、石決明煎煮液浸泡2日之核桃殼,在距1寸處插上一寸左右艾卷段。架在患者之患眼前,點燃,令閉眼,約灸20分鐘左右。每日1次,2周為一療程。為加強療效,可選4~5個配穴,貼敷王不留行子,每次一側,二側交替,囑患者自行按壓,每日3次,每次每穴2~3分鐘。每周換貼1~2次,2周為一療程。
    頭針
    (一)取穴
    主穴:視區。
    (二)治法
    雙側均取,用26~28號3寸毫針,沿頭皮下斜刺進針至要求深度,以>200次/分的速度持續捻轉2~3分鐘,留針20分鐘,出針前復行針1~2次。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4周為一療程。
    腕踝針
    (一)取穴
    主穴:上1穴。
    上1穴位置:小指掌側尺骨緣前方,用拇指按壓有凹陷處。
    (二)治法
    雙側穴均取,以30號或28號1.5寸毫針,與皮膚成15度角速刺進針,然后,把針體放平,使之貼近皮膚,緩緩向近心端方向送針。應無疼痛和得氣感。留針1小時。留針時,患者宜向遠處眺望。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 新明Ⅰ、新明Ⅱ。
     新明Ⅰ位置:耳垂后皮膚皺折中點,相當于翳風穴前上5分處。
     新明Ⅱ位置:眉梢上1寸外開5分處。
    (二)治法
    主穴均取。針新明Ⅰ時,把耳垂向前上推拉,針尖呈45度向前上方剌入,進針1~1.5寸,使達下頜骨髁狀突后側面,用捻轉結合快插慢提,提插幅度1mm左右,捻轉頻率約80次/分以上,誘導針感至眼區,運針1~2分鐘,不留針。新明Ⅱ進針時針尖向額部垂直剌入,深約5~8分,有針感后以上述手法作小幅度向前下呈弧形快速旋轉式捻針,頻率在200次/分以上,使眼球有熱脹感,運針1分鐘,不留針。每日1次,每次1穴,僅取患側。10次為一療程, 療程間隔3天。

小兒流口水奇效方 
(1)淡菜20克,西瓜皮50克,放入鍋內加清水400毫升,煮至150毫升,去渣,加入冰糖24克溶化,涼后即可隨意服用。每日1至2劑,連服7至10日。     
(2)青果10克,石斛15克,燈心草2克,生地15克,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再與雪梨汁50毫升混合,每日服1次,連用7至10天。也可以讓小孩喝點生命陽光牛初乳,能夠促進小孩的生長發育,提高免疫力,經常攝入牛初乳能促進孩子腦部發育,幫助骨骼及牙齒生長,預防貧血和生長遲緩,對確保孩子的健康成長相當有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靈樞針灸黃曉晨治療肥胖病
中醫治療偏頭痛概況
蕁麻疹的針灸治療
神經性頭痛治療方法匯總
急性膽囊炎針灸療法
針灸拔罐減肥的具體方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山县| 合川市| 都江堰市| 永福县| 德江县| 潮州市| 新昌县| 麻阳| 班玛县| 镶黄旗| 乾安县| 泰宁县| 惠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 保康县| 鱼台县| 隆子县| 当雄县| 云和县| 汉阴县| 定襄县| 囊谦县| 曲阜市| 沅陵县| 克拉玛依市| 秦皇岛市| 纳雍县| 南华县| 襄汾县| 文安县| 河南省| 大竹县| 离岛区| 秀山| 甘南县| 武川县| 尚志市| 嘉祥县| 靖江市| 漳州市| 金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