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三針】【智三針】【定
神針】【四神針】腦三針
【顳三針】針法詳解 2019-03-25
來源【顳三針】
組穴處方:顳1針,顳2針,顳3針。
一、組穴主治
腦血管意外后遺癥,腦外傷后遺癥,面癱,面部感覺障礙,腦動脈硬化,帕金森病,腦萎縮,老年癡呆,耳鳴,偏頭痛。
二、局部解剖與進針精要
(一)顳一針
1.穴位定位
耳尖直上2寸,小兒患者應按照小兒的頭型,約直上1.5寸。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筋膜~顳肌。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耳顳神經分支和顳淺動脈的分支與顳淺靜脈的屬支分支。
(3)操作方作
垂直向下沿皮平刺0.8~1.2寸??杉与娽?,也可以行捻轉補瀉手法。針刺時要注意觀察皮下血管,并盡量避開。如果進針時疼痛特別明顯,可能是刺中血管,應將針稍退后,調整方向,繼續進針,以酸、麻、脹感為好。出針時,如果出血,應及時按壓。
(二)顳2針、顳3針
1.穴位定位
顳1針平行分別向前、向后各旁開1寸。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筋膜~顳肌。
(2)穴區神經、血管:顳2針主要有耳顳神經分支和顳淺動脈的分支與顳淺靜脈的屬支分布;顳3針主要布有耳大神經分支和耳后動脈、靜脈。
3.操作方法
垂直向下沿皮平刺0.8~1.2寸??杉与娽槪部梢孕心磙D補瀉手法。針刺時要注意觀察皮下血管,并盡量避開。如果進針時疼痛特別明顯,可能是刺中血管,應將針稍退后,調整方向,繼續進針,以酸、麻、脹感為好。出針時,如果出血,應及時按壓。
三、組方方義
顳一針的下方有手少陽三焦經的角孫穴和足少陽膽經的率谷穴。前者為手足少陽之會,后者為足太陽、少陽之會。且耳尖直上入發際的顳側,為手、足少陽經分布的區域,是治療中風的首選穴區。顳二針、顳三針位于顳一針之前后,三針齊刺覆蓋了整個顳部,增強對顳部的刺激。取其組成'顳三針’,以疏通肝膽經絡之氣血,平肝息風,清肝瀉膽,鼓舞少陽升發之機,調節頭面氣血,促進中風患者康復。從解剖角度分析,與其他頭骨比較,顳骨最薄,其骨縫最為密集,而且神經、血管極為豐富;另外大腦皮質中頭面、上肢、軀干運動區和感覺區在此處投影,針刺局部腧穴產生的效應容易通過此處進行傳導。
四、組方變化
1.中風軟癱,加肩三針的肩一針和肩二針、手三針、股三針(箕門穴、伏兔穴、陰市穴)、膝三針和足三針。
2.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和構音障礙,加舌三針、腦三針、金津和玉液放血。
3.中風后失語,加風池穴、完骨穴、頸夾脊穴。
4.血管性癡呆,加智三針、四神針、腦三針。
5.老年癡呆,加老呆針、四神針、智三針、腦三針、足智針;
6.腦癱,加四神針、腦三針;
7.帕金森病,加顫三針、腦三針、手三針、足三針、陽陵泉穴、懸鐘穴;
8.孤獨癥,配合四神針、智三針、腦三針、顳上三針(顳三針各穴水平直上1寸)、舌三針、啟閉針、手智針、足智針,組成自閉九項。
【智三針】針法詳解
2019-03-25
來源【智三針】針法詳解
組穴處方
智1針,智2針,智3針。
一、組穴主治
智力低下、
抑郁癥、老年癡呆、血管性癡呆、前頭痛、眼病。
二、局部解剖與進針精要
(一)智1針
1.穴位定位
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即神庭穴。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左右枕額肌額腹之間~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滑車上神經(又稱為額神經內側支)分支和滑車上動、靜脈(又稱額動、靜脈)分布。
3.操作方法
針尖向下或向后平刺0.8~1寸,用捻轉針法進針,應避開頭皮顯露的靜脈。如針刺時出現劇痛,可能是刺中血管,應及時調整針刺方向。出針時要按壓針刺部位,以防出血或血腫產生。如果出現出血或血腫,應準確按壓出血點1~2分鐘即可。可加電針。
(二)智2針,智3針
1.穴位定位
在頭部,當神庭穴與頭維穴(頭側部,額角發際線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連線的內2/3與外1/3的交點處,即本神穴。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眶上神經(又稱額神經外側支),顳淺動、靜脈額支和滑車上動、靜脈外側支分布。
3.操作方法
針尖向下或向后平刺0.8~1寸,用捻轉針法進針,應避開頭皮顯露的靜脈。如針刺時出現劇痛,可能是刺中血管,應及時調整針刺方向。出針時要按壓針刺部位,以防出血或血腫產生。如果出現出血或血腫,應準確按壓出血點1~2分鐘即可??杉与娽?。
三、組方方義
中醫將意識、思維、情感等精神活動歸為神的范疇。以“神”命名的腧穴都能治療神智疾患。其中,神庭穴為督脈經穴,是入絡于腦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且位居面之上部,可通督調神,是治療神智疾患的要穴。本神穴為足少陽膽經經穴,也居于面之上,為傍近之穴,可治與神明有關的病癥。此外,從解剖角度分析,三穴均位于前額部,為額部前部腦皮質的體表投影。額葉前部與認知、情感和精神活動有著密切關系。臨床上,取神庭穴和雙側本神穴組成“智三針”,以達到協同增效的目的。
四、組方變化
1.老年癡呆,加老呆針、四神針、顳三針、腦三針、足智針;
2.血管性癡呆,加顳三針、四神針、腦三針;
3.精神發育遲滯,加定神針、四神針、顳三針、腦三針、手智針、足智針;
4.孤獨癥,配合四神針、腦三針、顳三針、顳上三針、舌三針、啟閉針、手智針、足智針,組成自閉九項。
【定神針】針法詳解
2019-03-25
來源【定神針】針法詳解
【定神針】組穴處方:
定神1針,定神2針,定神3針。
一、組穴主治
前額頭痛,眩暈,孤獨癥,精神發育遲滯,多動癥,失眠,斜視,視力下降。
二、局部解剖與進針精要
(一)定神1針
1.穴位定位
在額部,當兩眉頭的中間上0.5寸。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降眉間肌。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滑車上神經(淺層)和面神經顴支(深層),以及滑車上動脈的分支、滑車上靜脈的屬支與深層的內眥動脈分布。
3.操作方法
提捏其局部皮膚,從上垂直向下平刺,0.3~0.5寸。
(二)定神2針,定神3針
1.穴位定位
在前額部,目正視,瞳孔直上,當眉上1.5寸。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額腹。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額神經外側支和眶上動脈的分支與眶上靜脈的屬支分布。
3.操作方法
提捏局部皮膚,從上垂直向下平刺,0.3~0.5寸。由于額前表皮的血管很豐富,針刺時容易引起皮下出血,行針或出針時出現這種情況,要及時處理。
三、組方方義
定神針為病灶局部選穴配方,定神1針在督脈上,印堂穴的上方,定神2針、定神3針在足少陽膽經上,陽白穴的上方,遵循離穴不離經的原則,及基于額骨骨膜對針刺的敏感性,當三穴分別向印堂穴、陽白穴透刺,提高針刺深度,可以加強針感,增強醒腦調神、平肝息風之功。
四、組方變化
1.兒童多動癥,加顳三針、四神針、手智三針、足智針。
2.孤獨癥伴神志不寧、注意力不集中者,加智三針、四神針、腦三針、顳三針、顳上三針、舌三針、啟閉針、手智針、足智針。
3.精神發育遲滯,加智三針、四神針、顳三針、腦三針、手智針、足智針。
4.失眠多夢,加四神針、神門穴、內關穴。
5.前頭痛,加四神針、太陽穴、合谷穴、內庭穴。
【腦三針】針法詳解
2019-03-25
來源【腦三針】
組穴處方:腦1針,腦2針,腦3針。
一、組穴主治:
腦血管意外后共濟失調,假性延髓性麻痹,小兒腦性癱瘓共濟失調型,后頭痛,視力障礙,頸源性眩暈。
二、局部解剖與進針精要
(一)腦1針
1.穴位針位
在后頭部正中,當枕外隆凸上凹陷處,即腦戶穴。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下組織~枕額肌枕腹~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枕大神經分支和左右枕動、靜脈分支分布。
3.操作方法
平刺0.8~1.2寸。
(二)腦2針,腦3針
1.穴位定位
在后頭部,頭正中線旁開2.25寸,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即腦空穴,與腦戶穴相平。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下組織~枕額肌枕腹~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枕大神經分支和枕動、靜脈分支分布。
3.操作方法
平刺0.8~1.2寸。
三、組方方義
腦為元神之府,是人精神智能生發之處。以“腦”命名的腧穴都能治療神智疾患。其中,腦戶穴為督脈經穴,督脈上行入腦之門戶,有腦之經氣出入,故而得名,有調神安神之功效。腦空穴為足少陽膽經經穴,其內正當枕葉與小腦交界處,為腦之空隙,遂得名,可平肝息風、補益腦髓。此外,從解剖角度分析,三穴均位于腦后部,為枕葉腦皮質和小腦的體表投影區。枕葉與視覺有關。小腦維持軀體平衡,調解肌張力和協調隨意運動。同時,穴下鄰近椎―基底動脈供血系統,可改善后循環,以治療延髓及其發出周圍神經的病變。延髓接受味覺和各種內臟感覺的傳入,參與調解內臟運動與唾液腺的分必,支配咽、喉、舌肌的運動,并對維持機體正常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腦戶穴和雙側腦空穴組成的“腦三針”,力專效宏。
四、組方變化
1.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和構音障得,加舌三針、顳三針、金津和玉液放血。
2.老年癡呆,加老呆針、智三針、四神針、顳三針、足智針。
3.血管性癡呆,加智三針、顳三針、四神針。
4.腦癱,加四神針、顳三針。
5.帕金森病,加顫三針、顳三針、手三針、足三針、陽陵泉穴、懸鐘穴。
6.孤獨癥,配合智三針、四神針、顳三針、顳上三針、舌三針、啟閉針、手智針、足智針、組成自閉九項。
7.頸源性眩暈,加暈痛針、耳三針和頸三針。
8.視力障礙,加眼三針、養老穴、光明穴。
【四神針】針法詳解
2019-03-25
來源【四神針】
組穴處方
四神1針,四神2針,四神3針,四神4針。
一、組穴主治:
智力低下,癡呆,健忘,失眠,頭痛,眩暈。
二、局部解剖與進針精要
(一)四神1針
1.穴位定位
在頭部,當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百會穴)前旁開 1.5寸處,即前頂穴。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額神經和枕大神經分支和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分布。
3.操作方法
沿頭皮平刺0.8~1寸。
(二)四神2針
1.穴位定位
在頭部,百會穴后旁開1.5寸處,即后頂穴。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枕大神經分支和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分布。
3.操作方法
沿頭皮平刺0.8~1寸。
(三)四神3針,四神4針。
1.穴位定位
在頭部,百會穴分別向左、右各旁開 1.5寸處。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額神經和枕大神經分支,左、右側顳淺動、靜脈和左、右側枕動、靜脈分布。
3.操作方法
沿頭皮平刺0.8~1寸。
三、組方方義
對“四神針”的定義,基于針刺深度考慮的同時,不忘囊括督脈的前頂穴和后頂穴,及兩邊的足太陽膀胱經(有“寧失其穴,莫失其經”的深意),取百會穴前后左右各旁開1.5寸組方。其中,前頂穴,為四神1針,督脈腦氣所發,在頭頂上;后頂穴,又名交沖穴,為四神2針,與前三陽經經氣相交,背三陽循督脈而至,由是相交;四神3針和四神4針,在足太陽膀胱經上,在通天穴與絡卻穴之間,調節膀胱經在頭部的經氣。四穴協同,擴大
針灸在頭部和腦部的刺激,調節頭面部氣血、疏通經絡,以更好治療與頭面五官、神經精神方面相關的疾病。
四、組方變化
1.血管性癡呆,加顳三針、智三針、腦三針;
2.老年癡呆,加老呆針、顳三針、智三針、腦三針、足智針;
3.腦癱,加顳三針、腦三針;
4.孤獨癥,配合顳三針、智三針、腦三針、顳上三針(顳三針各穴水平直上1寸)、舌三針、啟閉針、手智針、足智針,組成自閉九項;
5.失眠多夢,加四神針、神門穴、內關穴;
6.巔頂痛,加涌泉穴、太沖穴;
7.偏頭痛,加顳三針、風池穴、外關穴、足臨泣穴;
8.前頭痛,加定神針、太陽穴、合谷穴、內庭穴;
9.后枕頭痛,加腦三針、天柱穴、完骨穴、后溪穴、昆侖穴;
10.頸源性眩暈,加印堂穴、太陽穴、耳三針、腦三針、頸三針。
【鼻三針】眼三針】【耳三針】舌三針 暈痛針
2019-03-25
來源【鼻三針】
組穴處方
鼻1針,鼻2針,鼻3針。
一、組穴主治:慢性
鼻炎、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應性鼻炎)、鼻竇炎(包括額竇炎、篩竇炎、上額竇炎、蝶竇炎)、等鼻病。
二、局部解剖與進針精要
(一)鼻1針
1.穴位定位
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即迎香穴。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提上唇肌。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的吻合叢及面動、靜脈與眶下動、靜脈分布。
3.操作方法
向鼻翼斜刺0.5~0.8寸,多用于變應性鼻炎和急性鼻炎;向鼻根部斜刺0.5~1寸,透上迎香穴,多用于慢性鼻炎和鼻竇炎,或外感風熱型傷風鼻塞,或外感風寒型傷風鼻塞多日,改流黃膿鼻涕者。得氣后捻針致局部脹痛,且擴散至鼻部。多數患者因刺激流淚,屬正常現象,效果更佳。
(二)鼻2針
1.穴位定位
在面部,當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處,即鼻骨下凹陷中,近鼻唇溝上端處,即上迎香。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鼻肌~鼻翼軟骨。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淺層的眶下神經和滑車下神經,及深層的面神經頰支和面動脈分支分布。
3.操作方法
向下方斜刺0.5~0.8寸,得氣后捻針致局部酸脹,可擴散至鼻額、眼球部。多數患者因刺激流淚,屬正常現象,且效果更佳。
(三)鼻三針
印堂穴
1.穴位定位
在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的中間。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降眉間肌。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滑車上神經(淺層)和面神經顴支(深層),以及滑車上動脈的分支、滑車上靜脈的屬支與深層的內眥動脈分布。
3.操作方法
沿皮下垂下向下捻轉透刺0.5~0.8寸,直達鼻根部,得氣后捻針致鼻根部持續性酸脹。有的甚至會引起流淚。
攢竹穴
1.穴位定位
在面部,當眉頭凹陷中,眶上切跡處。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皺眉肌。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滑車上神經的分支和滑車上動脈的分支與滑車上靜脈的屬支分布。
3.操作方法
向下斜刺0.5~1寸,得氣后捻針致局部及眼眶周圍酸脹。
三、組方方義
臨床上,治療鼻疾重視局部取穴的作用,以迎香穴、上迎香穴、印堂穴組成“鼻三針”。當陽明經有熱,特別是眉頭處有明顯壓痛,或自覺該處有酸、脹或痛的感覺時,則將印堂穴改攢竹穴。迎香穴,在鼻翼旁,為手陽明大腸經循行上夾鼻孔時,本經經氣流注處;上迎香穴,為經外奇穴,約在鼻柱外側緣中部,迎香上方;印堂穴,為經外奇穴,穴近鼻根部;攢竹穴,穴近鼻根,為陽明經和太陽經經氣交接的部位。諸穴分別位于鼻部下緣、中緣和上緣,合則圍刺鼻周,加強近治作用,屬局部取穴,力專效宏,共奏宣通肺氣,通鼻開竅之功。
四、組方變化
鼻癢,噴嚏頻作,流清涕且量多,多為肺衛不固,易感風寒者,加合谷穴、外關穴針刺,背三針(大杼穴、風門穴、肺俞穴)針后拔罐;久病不愈,肺氣虛者,加灸背三針;若為脾肺氣虛者,加灸背三針、脾俞穴、足三里穴;若肺腎虧虛者,加灸背三針、腎俞穴、太溪穴;灸者,或溫和灸,或溫針灸,或天灸(日常灸、三伏灸、三九灸)。
流濁涕且量多,眉間及顴部叩壓痛,若為風熱犯肺者,加合谷穴、曲池穴、尺澤穴;為膽經郁熱者,加頭臨泣穴、風池穴、太沖穴;為脾胃濕熱者,加陰陵泉穴、三陰交穴、內庭穴。
鼻塞甚者,加通天穴。頭痛者,加上星穴、太陽穴。
眼三針】
組穴處方:眼1針,眼2針,眼3針。
一、組穴主治:視神經萎縮、黃斑變性、視網膜炎、弱視等內眼疾病。
二、局部解剖與進針精要
(一)眼1針
1.穴位定位
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的凹陷處,即晴明穴。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脂體~內直肌與篩骨眶板之間。
(2)穴區神經、血管:淺層主要有滑車上、下神經,及內眥動、靜脈和滑車上、下動靜脈分布;深層主要有眼神經和鼻睫神經,及眼動、靜脈本干分布。
3.操作方法
囑患者閉目,醫者以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右手持針,緩慢垂直進針1~1.2寸。進針后不捻轉、不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可用拇指甲輕刮針柄。出針時用干棉球輕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不宜灸,不宜電針。
(二)眼2針
1.在面部,目正視,瞳孔直下,位于眶下緣與眼球之間,即承泣穴。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脂體~下斜肌。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眶下神經和面神經分支,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及眶下動、靜脈的分支和眼動、靜脈的分支分布。
3.操作方法
囑患者閉目,醫者以左手輕推眼球向上方固定。醫者右手持針,緊靠眼眶下緣慢直針1~1.2寸。進針后不捻轉、不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可以用拇指甲輕刮針柄。出針時用干棉球輕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不宜灸,不宜電針。
(三)眼3針
1.穴位定位
在面部,目正視,瞳孔直上,位于眶上緣與眼球之間,即上明穴。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內。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眶上神經(淺層)和面神經顳支(深層)及額動脈分布。
(3)操作方法
囑患者閉目,醫者以左手輕推眼球向下固定,右手持針,緊靠眼眶上緣緩慢直刺1~1.2寸。針尖可先向上微斜進,再向后斜進。進針后不捻轉、不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可用拇指甲輕刮針柄。出針時用干棉球輕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不宜灸,不宜電針。
三、組方方義
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上行在其稍上方與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陽蹺脈、陰蹺脈相交于目內側眶內睛明穴;足陽明胃經起于鼻旁,沿鼻外側下行,與陽蹺脈和任脈相交于目下眶內承泣穴;上明穴為經外奇穴,位于目上眶內;三穴均在眼眶周圍,符合腧穴主治規律中的“近治作用”,是治療局部眼睛相關疾病的經驗要穴。臨床上,取睛明穴、承泣穴、上明穴組成“眼三針”,合而圍之,深刺眼周,加強近治作用,力專效宏,共奏調整眼部氣血、疏通經絡、明目通竅之功。
四、組方變化
內眼疾病,加腦三針、風池穴、養老穴、光明穴;2.肝腎虧虛配足三針、肝俞穴、腎俞穴;3.頭目昏花、耳鳴耳聾加四神針;4.脾腎陽虛配脾俞穴、腎俞穴、命門穴;5.形寒肢冷加灸關元穴、百會穴;6.心脾兩虛配心俞穴、膈俞穴,足三里穴;7.眩暈、心悸加風池穴、四神穴;8.失眠加定神針、內關穴、三陰交穴;9.肝郁氣滯配太沖穴、肝俞穴;10.胸脅脹痛加內關穴、期門穴;11.氣血瘀阻配太沖穴、合谷穴。
【耳三針】針法詳解
【耳三針】
組穴處方:耳1針,耳2針,耳3針。
一、組穴主治:
耳聾、耳鳴、聤耳、等耳疾,牙齒痛,周圍性面神經炎,三叉神經第三支分布區疼痛。
二、局部解剖與進針精要
(一)耳1針
1.穴位定位
在面部,耳屏前方,下頜骨髁狀突的后方,張口呈凹陷處,即聽宮穴。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外耳道軟骨。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面神經和耳顳神經,及顳淺動脈的分支、顳淺靜脈的屬支分布。
3.操作方法
令患者張口,緩慢進針,直刺1~1.2寸,以局部酸脹為度,時有針感擴散至耳周,或有骨膜向外鼓脹之感。入針后令患者合上口。
(二)耳2針
在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的后緣,張口呈凹陷處,即聽會穴。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腮腺。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耳大神經和面神經,顳淺動脈耳前支,以及深層的頸外動脈與面后靜脈分布。
3.操作方法
令患者張口,緩慢進針,直刺1~1.2寸,以局部酸脹為度,時有針感擴散至耳周,或有骨膜向外鼓脹之感。入針后令患者合上口。若可摸及顳淺動脈搏動者,需避開血管。
(三)耳三針
在耳后,當乳突的后下方凹陷處,即完骨穴。
2.局部解剖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不組織~胸鎖乳突肌。
(2)穴區神經、血管:主要有枕小神經本干和耳后動、靜脈分支分布。
3.操作方法
向耳內方向緩慢斜刺1~1.2寸。
三.組方方義
手太陽小腸經上行線從缺盆至目外眥后,轉至耳前,與手、足少陽經相交于聽宮穴;足少陽膽經“上抵頭角,下耳后”,“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環繞耳竅,并在耳前聽會穴聚會耳部脈氣;足少陽膽經,“從巔至耳上角,從巔入絡腦”,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于完骨穴。三穴分布在耳廓前后,符合腧穴主治規律中的“近治作用”,是治療耳疾的經驗要穴。臨床上,取聽宮穴、聽會穴、完骨穴組成“耳三針”,合而圍之,深刺耳周,加強近治作用,力專效宏,共奏調整耳部氣血、疏通經絡、聰耳開竅之功。
四、組方變化
1.耳疾,加顳三針、合谷穴、外關穴、中渚穴;
2.風熱侵襲配風池穴、曲池穴、合谷穴;
3.肝火上炎配陽陵泉穴、行間穴、足臨泣穴;
4.痰火郁結配豐隆穴、上巨虛穴、內庭穴;5.腎精虧虛配關元穴、腎俞穴、太溪穴、三陰交穴;6.脾胃虛弱配氣海穴、脾俞穴、足三里穴、隱白穴。
7.耳源性眩暈,加腦三針、暈痛針、頸三針。
面癱針 叉三針 面肌針 突三針 手智針
201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