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豆大矮密高產栽培技術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發布的,東北大豆大矮密高產栽培技術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東北大豆大矮密高產栽培技術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代寫論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介紹了東北大豆大矮密高產栽培技術,包括選種、種子處理、選地、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內容,以期為該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豆;大矮密高產栽培技術;東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6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8)22-0187-01
近年來,大豆大矮密高產栽培技術在東北地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現將東北大豆大矮密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選用良種
佳木斯市東部地區選用合豐42、墾農5號等矮桿高油大豆品種。
2種子處理
2.1精選種子
2月15日取有代表性種樣做浸種發芽試驗,第3天查發芽勢,第6天查發芽率,發芽率要高于90%以上。
3月初進行機械和手工2次選種,先用鏍旋或坡板式選種器,剔除碎粒、破粒、蟲食粒;再用人工選粒徑5~8mm,豆皮無裂痕、無外傷的飽滿豆粒,確保苗齊苗壯。
2.2曬種
3月20日,選晴天將豆種放在陽光下照曬2~3d,打破休眠,提高發芽勢。
2.3種子包衣
播種前,選用活力素、天達2116增產劑和低毒種衣劑,按說明拌種。
3輪作輪耕
3.1選茬
選用玉米、小麥或雜糧前茬種植大豆,實行米—豆—米或雜—豆—米3區輪作。
3.2原層超深耕
伏秋壟底超深耕45cm,3~4年深耕1次,加深耕層,打破犁底層,活化心土層,形成鼠洞層,消除板結層,建立上松中實下虛、左右虛實相間海綿層。大豆拱土露頭時,壟溝原層深耕35cm,3~4年進行1次。
3.3淺旋耕
4月中旬選晴天,對干爽有深耕基礎的地塊淺旋耕5~6cm。
3.4苗帶松土
大豆真葉至第1片復葉期,用小拖牽引旋轉鋤,六檔作業,破除苗帶板結土壤,活土曬根,增加根瘤生長量。間隔3d,作業2遍,除草80%~90%。
3.5中耕高培土
最后1遍中耕,加大分土板角度,將土推到苗根,培埋根莖4~5cm,誘發不定根,增加大豆植株養分和水分的供應量。
4播種
4.1播期
地溫穩定通過7℃即可播種,一般西部5月1~4日播種,東部5月3~8日播種。
4.2播量
一般品種,播種量為900kg/hm2,保苗34 995株/hm2,播種前調試播種機播量,單口排種量誤差不超過2%。還要進行田間播量實播試驗。
4.3播法
采用圓盤開溝穴播器機械播種,實行130cm壟上3行穴播,壟上行距40cm,穴距23cm,每穴3~4株。控制播深,覆土鎮壓后,種子埋深2~3cm。
5施肥
5.1深施種肥
播種同時,深施磷酸二銨66kg/hm2,或磷素含量相當的大豆專用肥,混拌磷素活化劑15kg/hm2、生產鉀肥15kg/hm2、楊復成活力素顆粒肥15kg/hm2,深施到種下4~5cm。
5.2機械追肥
在最后1遍中耕培土前,離大豆莖基部5~8cm處,機械側施尿素45kg/hm2或長效碳酸氫銨114kg/hm2,隨后中耕培土。
5.3葉面追肥
分別在7月10日、8月10日,用電動超低容噴霧器,噴愛豐葉面肥3kg/hm2、天達2116增產劑195 mL/hm2、活力素750g/hm2
6防治病蟲害
6.1蟲害防治
用專用種衣劑包衣、適時早播、淺播,大豆苗二葉期綜合防治跳甲、薊馬、根淺蠅,并增加根瘤量,形成發達根系。插黃板60~75塊/hm2,防治蚜蟲和薊馬。8月上旬,用糖醋毒餌誘殺食心成蟲,設誘餌45~60處/hm2;也可4hm2大豆田掛1盞殺蟲燈捕殺成蟲。
6.2病害防治
用專用種衣劑包衣、適時早播、淺播,后期噴施殺菌劑,綜合防治大豆根腐病、菌核病、大豆疫病、灰斑病。
7收獲
大豆植株全部脫葉、豆莢變色、豆粒歸圓時,采用割曬機放鋪晾曬。曬鋪至搖動全株有豆粒響聲時脫粒。脫粒前要調整脫谷機滾筒與瓦板的間隙,做到不丟糧,又不產生破碎粒。
該文章轉自《小柯論文網》網址:www.bob123.com
原文地址:
http://www.bob123.com/lunwen23/23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