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議中國實施"大玉米發展戰略"
摘要
分析了中國玉米生產發展的新形勢,對玉米持續增產潛力進行了預測,提出中國必須實施"大玉米發展戰略",即一是大力發展現代玉米工業,加速玉米的轉化增值;二是加快科研和種業體制改革,加速種子產業化進程;三是不斷提高玉米綜合品質,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四是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挖掘玉米增產潛力;五是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改革有關玉米保護政策的內容和運行機制。
20世紀90年代,中國玉米生產是歷史上發展的最好時期,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增長速度均居世界領先水平。科技進步對玉米增產(最主要是雜交優勢利用和地膜覆蓋技術)起重要作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我國玉米生產會有較大的負面影響,但對玉米育種和種業體制改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21世紀,中國發展玉米生產有挑戰也有機遇,有潛力也有難題,為此必須實施"大玉米發展戰略",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發展現代玉米工業,加速轉化增值。只要創造一個適宜的物質投入和智力投入環境,依靠科技進步,21世紀中國玉米生產還會有較大的發展。
一、中國玉米生產發展的新形勢
20世紀90年代中國玉米生產發展迅速。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道,1990-1998年,世界玉米種植面積從12911.6萬hm2增至14020.5萬hm2,增加8.6%;總產從47543萬t增加到60043萬t,增加26.3%。美國玉米種植面積從2709.4萬hm2增至2986.1萬hm2,增加10.2%;總產量從20151萬t增至24749萬t,提高22.8%。而中國玉米種植面積從2140.4萬hm2增至2523.9萬hm2,增加17.9%;產量從9882萬t增至13295萬t,提高34.5%,是全世界玉米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增長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1998年中國玉米種植面積2520萬hm2,單產5265kg/ hm2,總產13295萬t,是歷史記載的最好水平,還出現玉米每hm2產量超過7500kg的省,超9000kg的縣(市),超12000kg的鄉和產15t/hm2糧的高產記錄。全國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5個省:第一是山東省(278萬hm2),第二是河北省(258萬hm2)第三是黑龍江省(248萬hm2)第四是吉林省(242萬hm2),第五是河南省(215萬hm2);每hm2產量最高的前5個省(區):第一是吉林(7950kg),第二是寧夏(6975kg)第三是遼寧(6780kg),第四是新疆(6405kg),第五是江蘇(6045kg)從全國來說,玉米總產量的增加59.5%是依靠擴大玉米種植面積,40.5%是依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玉米大發展的形勢有以下幾個主要成因:
第一,確立了玉米在飼料中的主導地位。長期以來,我國實行人畜共糧,糧飼混用。在人們為填飽饑腸而從事社會經濟活動時,人畜共糧甚至飼料供糧的傳統有歷史的合理性。但在人民生活水平越過溫飽線以后,食物需求的增量除精細主食外,主要是對畜禽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追求。據有關部門研究,如果按人均口糧200kg計算;到2000年全國13億人有2600億kg細糧就足夠了。實際上,從1984年以后,我國稻谷和麥類的總產量基本上每年都達到或超過這一水平(即人均口糧2kg)加上薯類和豆類更是富富有余。農業承受的壓力和瓶頸,"不是食用糧短缺而是轉化為肉、奶、蛋的飼料糧不足。90年代玉米發展成為糧食、飼料、經濟兼用作物,全國生產的玉米70%以上供作飼料,確立了玉米在飼料中的主導地位,全國種植業基本上形成糧食-飼料-經作三元結構。中國發展玉米生產的歷史表明,認識玉米的重要經濟價值需要一個過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糧食不夠吃的時候,很重視大抓產量高的玉米;當糧食剛剛夠吃飽的時侯,往往又忽視或揚棄玉米;當進一步富裕起來又想吃好的時候,才真正認識到抓好玉米生產對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科技進步在玉米增產中起重要作用。現代科學技術為玉米持續增產開辟了新天地。概括起來可以歸納為6項,即種(良種)、密(密植)、肥(施肥)、水(灌溉)、蓋(地膜)、改(改制)。但最重要有兩項對擴大玉米面積和提高單產起重要作用。一是緊湊葉型玉米或稱耐密型玉米的選育和推廣。緊湊型玉米表現為株型緊湊,葉片斜舉,莖基堅韌,適宜密植。與平展葉型玉米比較,每hm2可增加密度1.5-2萬株,一般每hm2種植6-7.5萬株,每hm2產量0.9-1.2萬kg。緊湊型玉米為持續高產和兩作(小麥一玉米、水稻一玉米等)每hm2產15t糧創造了條件。據報道,1998年全國緊湊型玉米種植面積超過866萬hm2,占全國玉米總面積1/3以上。二是玉米覆膜栽培技術的快速推廣,在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有明顯的增溫保墑、增產增收的效果,一般每hm2增產30%-60%,高的在1倍以上。全國玉米覆膜栽培面積發展到220萬hm2。
第三,物質增加進一步發揮農業措施效益。現代新興科學技術應用之前,普遍存在著關鍵性的物質投入水平較低,隨著物質投入增加,使產出效益通過新技術轉向高水平,特別是價格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例如玉米價格上揚,出口數量增加,盡管農用生產資料價格偏高,但玉米種植技術簡便,操作易行,投產比適宜。據安徽省阜陽地區農業技術推廣站(1995年)對主要農作物投產比調查分析,水稻投入受益比為1:3.3,小麥為1:2.8,大豆為1:6.6,玉米為1:5.7。種玉米的收益是最高的。農民積極增加物質投入,特別是增加化肥、農藥的投入,對玉米持續增產起重要作用。許多地區還建立種植-飼料-養殖一條龍服務體系,保證玉米銷售和配合飼料價格穩定,農民從種植業和養殖業中受益。
第四,從玉米進口國發展成為玉米出口國。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初玉米進口200萬t增至80年代初期的400-500萬t。80年代初農村經濟改革,農業生產發展。1985年中國結束玉米凈進口的局面,并有600多萬t進入國際市場,1992年出口玉米增至1000多萬t,以后每年保持在500萬t左右,成為世界重要的玉米出口國之一;但每年仍需進口一部分玉米調劑余缺。中國玉米出口有以下優勢:1產區集中,交通方便。玉米出口基地主要在華北、東北地區,有便于運輸的鐵路和港口。2玉米出口主要向俄羅斯、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距離近,成本低,價格相對便宜。3品質好,水分低。出口的玉米多為自然干燥,水分含量符合規定標準,玉米蛋白質、淀粉等營養成分均為上乘。
二、玉米持續增產的潛力和發展預測
在21世紀,中國發展玉米生產有挑戰也有機遇,有潛力也有難題,特別是面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正確地評價玉米生產形勢和預報2005-2010年玉米生產前景,可為采取調控策略和農業措施增加預見性。
(一)玉米增產潛力分析
1.自然生態條件:我國疆域位于溫帶、暖溫帶、亞熱帶,自然條件優越,光、熱、水資源豐富,特別是東北和華北玉米產區,光熱水資源與玉米生長進程同步。據科研單位估算,東北地區春玉米光溫生產力每hm2為3-3.3萬kg,黃淮海平原夏玉米每hm2為1.5-2.l萬kg,很多地區小面積玉米高產田單產已接近估算理論值下限。例如,新疆農墾七師73.5 hm2春玉米,平均每hm2產1.6萬kg;山東省萊州市約l hm2夏玉米,產量達1.5萬kg,預示了提高單產的可能性。
2.產量增長速度:1952-1957年,全國玉米每hm2產量增加90kg;1957-1965年,每hm2增加75kg;1965-1975年,每hm2增加1035kg;1975-1985年,每hm2增加1065kg;1985-1990年,每hm2增加1005kg;1990-1998年,每hm2增加645kg。這表明玉米單產是穩定持續增長的,有10個省(區)的玉米產量超過這一增長速度。
3.玉米生產形勢:1996年是豐年,1997年是欠年,1998年又是超常高產年,故選用1996-1998年3年平均資料,玉米平均每hm2產量超過4500kg的省(市、區),有吉林、江蘇、遼寧、山東、內蒙古、新疆、寧夏、北京和上海等10多個省(市、區)。其他大部分省區玉米每hm2產量達3750-4500kg。但有些高產地區大面積玉米每hm2產量達7500-9000kg。
4.物質投入狀況:統計資料表明,化肥、農藥、地膜價格持續走高,使玉米的物質投入偏低,滿足不了增產的需要。特別是化肥投入量很低,除東北和華北部分高產區施肥稍高外,在間套復種的夏玉米、秋玉米和旱作玉米區很少施肥。只要重視科技和物質投人,特別是在玉米中產區和低產區增施化肥,玉米產量可以顯著增長。但必須根據玉米需肥規律保證肥料供應,同時注意解決互補性物資要素短缺的問題。如玉米對氮、磷、鉀三要素之比應為1:0.4:0.9,但生產實際中磷肥不足,鉀肥更缺,降低了肥料利用率。
5.玉米分布地區:中國玉米生產長期存在地區間不平衡,東北和華北6個省玉米面積占全國的58%,總產量占全國的64%。而南方8個省(市)玉米面積小,總產量少,長期依靠從北方遠途調運玉米以解決飼料供應不足的問題,路途遠,成本高。南方(指東南9省市)地區應該有重點地適當擴大玉米種植面積,排開主次,因地制宜。即重點擴大冬種玉米,適當發展稻田復種,因地制宜推廣間套種玉米,沿海地區大力開發蔬果玉米。
(二)正確審視玉米生產的社會環境
在樂觀地評述中國玉米增產潛力的同時,還要正確審視社會經濟運行中限制玉米生產發展的因素。
1.加入世貿組織將給中國農業帶來許多優惠和機遇,但也給玉米生產帶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一是擴大國內農業市場對外開放程度。按規定配額給中國每年進口玉米450-720萬t,預測今后5-7年將從一個玉米出口國變為進口國,廉價優質的進口玉米沖擊市場,將使中國玉米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價格繼續走低。二是現行的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壟斷玉米收購,既包不下來,也補貼不起。國外玉米的進入,將使我國玉米"北糧南運"的格局被"南進北出"的流通大循環所取代。即南方沿海地區利用口岸優勢,進口質優價低的玉米;北方的玉米只能就近出口俄羅斯、韓國、朝鮮等周邊國家,預測今后3-5年玉米面積有所波動,短期內玉米主產區的農民將是貿易自由化的受害者。
2.國內連續幾年玉米豐收,供需過剩,價格偏低,農戶存糧賣不出去。據國家統計局農調隊調查,1998年全國農戶人均存糧662kg,推算全國農戶存糧達4.2億t,其中有2/3即2.8億t為玉米。吉林玉米產區人均存糧2100kg,黑龍江省人均存糧達2300kg,約90%為玉米。
3.當前我國玉米約有80%以上供作飼料,但其中又有70%的玉米為農民直接以原糧飼喂畜禽。配合飼料報酬率為3:1-4:1,而直接飼喂報酬率僅為5:1-6:1。但因國內生產的配合飼料質次價高,產品滯銷,大部分企業虧損,玉米需求增長和飼料工業發展滯后的矛盾仍將持續存在。
4.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居高不下,種玉米生產成本偏高。農民辛苦1年0.07hm2地凈收入僅100-140元,有些地方還要低,從而挫傷農民種玉米的積極性,農民不愿增加投入,種地靠天,短期內玉米單產不會有較快的增長。
(三)21世紀玉米生產發展預報評述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產國之一,玉米豐欠直接牽動國際玉米市場。國內外許多部門和學者對中國玉米生產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在此引述數例。
1.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對糧食供需的中長期研究表明:中國2005年玉米總產量1.6億t,2010年玉米總產量1.8億t;即比1996-1998年3年平均1.2億t分別增加4100萬t和5880萬t;而同期玉米需求量分別為1.6億t和2億t。
2.南京經濟學院對畜牧業發展和飼料需求分析:預測2005年中國玉米總產量約1.6億t,2010年玉米總產量約1.8億t;而同期玉米需求量分別約為1.9億t、24億t,屆時的產需缺口分別為2934萬t和2301萬t。
3.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研究認為:玉米是糧食生產中增產潛力最大的作物之一,和美國相比每hm2產量還有3300kg的差距。據此推算,中國2005年玉米總產量可達到1.6億t,基本上做到產需平衡,并可能有少量的出口。
4.美國農業部對中國玉米產量研究預測:2005年玉米總產量1.6億t,玉米需求量1.7億t;局部4地區還有一部分玉米出口,但仍需進口玉米1022萬t。
5.美國飼料谷物協會研究預測:中國2005年玉米總產量約1.6億t,需求量約1.7億t,約需進口玉米1820萬t以滿足消費。
上述各家分析預測所選取的變量不同,對具體的變量認識和理解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對21世紀初期中國玉米供需狀況的結論有所差別。但基本結論類似,即中國玉米產量仍將有較大的增長,2005年總產量約1.6億t,2010年總產量約1.8億t,并將從現在的玉米出口國轉為玉米進口國。
(四)發展玉米生產的經驗預報
怎樣正確預報玉米生產發展趨勢?作者認為:第一,要確信中國玉米有很大的增產潛力,特別是提高單產;第二,要充分估計影響玉米增產的社會因素;第三,要根據中國農民耕耘的實際情況;第四,中國既有一年一作的春播玉米,也有一年兩作的夏播玉米;有2/3的玉米種植在旱地上,對玉米持續增產有一些障礙因素。因此,中國玉米生產發展不能以常規年份為準,也不能以美國生產環境和玉米產量(每hm2相差3300kg)作為中國短期內實現目標的依據。
鑒于21世紀初期國內不利于發展玉米生產的大環境,玉米生產將有所波動,很難用設定的模型或定量分析預測玉米生產發展方案。作者認為,到2005年,發展玉米生產應采取"穩住面積,保住單產;理順市場,發展加工"的策略,努力使全國玉米面積穩定在2400-2533萬hm2,每hm2產量達5400-5500kg,總產達到1.3-1.4億t。從2005-2010年,玉米面積略增至2533-2666萬hm2,每hm2產量增至6000kg-6300kg,總產量1.6億t.在21世紀的最初10年間,中國每年要進口若干玉米,其數量不高于占玉米總產量的3%-5%,同時也要向周邊國家出口一部分玉米。
發展玉米生產戰略措施,應抓好東北松遼平原400萬hm2春播玉米和400萬hm2黃淮海平原灌溉玉米,實現玉米平均每hm2產量達7500-8300kg,則800萬hm2高產玉米總產可達6000-6600萬t;其他1000萬hm2中地玉米每hm2中產地玉米5200-6000kg,總產5250-6000萬t;667萬hm2低產地玉米每hm2產3750-4500kg,總產2500-3000萬t。據此預測,2005年和2010年可以分別實現玉米總產1.4億t和1.6億t。
三、中國必須實施"大玉米發展戰略"
玉米已發展成為供作飼料為主的糧、經、飼兼用作物,人均占有玉米數量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畜牧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2010年糧食需求量中用于飼料的部分將從現在的30%增加到35%,其中主要是玉米,因此,必須確立玉米在發展畜牧業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發展的廣闊前景。世紀之交,在調整農業結構特別是調整種植業結構的議論中,主張壓縮北方玉米種植面積者呼聲頗高,主張擴大所謂高蛋白、高淀粉等特用玉米面積者言論甚多,這些主張顯然都是片面的。為滿足不斷提高的人民生活的需要,21世紀中國玉米生產必須有一個大發展。
當前,中國玉米供需面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長遠玉米供不應求和短期內結構性供大于求的矛盾;二是世界玉米價格持續下跌和國內玉米順價銷售的矛盾;三是國內玉米供給穩步增加和飼料需求增長緩慢的矛盾;四是南方玉米進口增加和北方玉米出口難度加大矛盾。關注和研究這些問題的發展變化趨勢,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為采取若干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據。為此,中國必須實施"大玉米發展戰略"或稱"大市場發展戰略"。
所謂大玉米發展戰略,就是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各國貿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競爭、相互依存的形勢下,打破中國農業生產中長期存在的條塊分割、行業壟斷、小而分散、封閉低效的格局,要全面規劃,統一安排,合理布局,調整結構,集中資金、人力、物力建設現代化玉米綜合利用企業、配合飼料企業和糧食企業。一是種、養、加相結合。必須改變以生產玉米初級加工產品的格避,建立發揮和配合飼料工業基地,重視發展運銷業,拉長產業鏈,實現多層次增值。二是產、供、銷一條龍。我國玉米生產基本上還是以省(區)為主體下達種植計劃,糧食購銷的地區封鎖和保護主義,加劇賣糧難的問題。因此,無論在玉米豐年或欠年,都會受到市場和價格的制約。要逐步放寬糧食收購政策,充分利用社會資金和力量,搞活玉米流通,使玉米企業走進市場,參與競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要進上步發育糧食市場體系,完善糧食市場法規,積極培育全國統一的大市場,發揮地區規化。三是育、繁、推一體化。徹底改變我國玉米育種和種業機構多而散,小而全,條塊分割,各自為戰,工作重復的局面,要在育、繁、推一體化基礎上,組建若干國營或民營玉米種業集團,加快"種子工程"建設,提高種子質量,進一步提高玉米綜合品質,增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有關決策部門要把全國大玉米發展戰略作為調整種植業結構的切入點。
(一) 大力發展現代玉米工業,加速玉米的轉化增值
玉米是一種自然界可以永續利用的周期短、產量高的可再生資源。玉米綜合利用有兩個主要方向:一是供作畜禽飼料以發展畜牧業,稱為"過腹"轉化;二是按玉米所含成分加工工業產品,稱為"過機"轉化。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通過深加工是改進和提高農產品品質的得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產品多層次利用和增產增收的階梯。1大力發展配合飼料工業是玉米加工轉化的重點。世界畜牧業比較發達的國家,都與發展玉米配合飼料工業有密切的關系。我國畜牧業發展有廣闊的空間,在玉米集中產區,大力發展畜牧業就地轉化玉米,使"糧倉"變為"肉庫"。當前要多途徑地解決玉米配合飼料添加劑來源;一是發展蛋白質含量高的大豆與餅粕混配;二是添加魚粉或其它畜禽骨粉;三是發展工業賴氨酸添加劑。要多渠道投資,多形式辦廠,實行種、加、養結合,產、供、銷一體化經營。2要積極發展食品加工業。我國人多地少,人均占有糧食400kg上下,玉米在我國具有使用上的雙重性:豐年可作飼(料),欠年可轉糧(食)。特別是發揮玉米蛋白質生物效價較高的特點,逐步改變玉米是"粗糧"的舊觀念,在玉米食品中加入各類必需的營養成分,使一部分玉米重新返回餐桌。我國應在玉米主產區,特別是在有嗜食玉米習慣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重點發展膨化食品和發酵食品,逐步加工從低檔產品轉向中高檔產品,改善形、色、香、味,增強適口性。3要穩步發展現代玉米工業。主要產品有玉米淀粉、高果糖漿、玉米油、玉米酒精以及其他深加工產品。發達國家初級產品與加工產品在消費比重中已達2:8,而我國還達不到8:2。發達國家的食品加工業產值一般為農業總產值的1-2倍,而我國僅為農業總產值的15%-20%。發展現代玉米工業要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要鼓勵外企和民企投資玉米工業。發展現代玉米工業要分類排隊,提高質量,特別是要與深度加工密切配合,保證原料供應,拉長產業鏈條,實現多層次增值。
(二)加快科研和種業體制改革,加速種子產業化進程
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玉米育種和種子行業有一定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是豐富玉米育種的種質資源。從國外引進玉米種質為中國玉米育種發展和增加產量起著重要作用。例如70年代初從國外引進的多抗優質自交系Mo17,90年代我國種植面積超過66.7萬hm2的玉米雜交種,就有5個(丹玉13、中單2號、四單19、煙單14和本玉9號)是以它作為親本組配。其它廣泛使用的優良自交系自330、掖478、U8112、5003等,也都是從國外引進材料中(雜交種或糧食)組配的。隨著貿易自由和資源引進,跨國種業集團公司和外資的進入,將對我國種質創新和培育新科創造條件。二是促進玉米育種科研體制改革。中國玉米科研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機構臃腫,工作重復,依靠國家撥款,度日艱辛。科研體制改革必須突破所有制形式,并與種子行業改革同步進行。鼓勵民營企業收購、兼并玉米育種科研院所或玉米種子公司,也鼓勵科研院所或育種家帶技術、帶成果進入股份制種子企業。要以優惠政策鼓勵外資或跨國種業集團合作開發中國玉米種業,加速種業技術、經營管理和企業制度的現代化進程。三是加快中國種子產業現代化建設進程。跨國種業集團公司和外資的進入,將加劇中國種業市場的競爭,客觀上將促進種業體制改革和技術革新。不可否認,在未來5年內中國玉米種業將面臨大改組、大兼并、大發展的新形勢,新型的種業集團公司將在競爭中倔起。
(三)不斷提高玉米綜合品質,增強目標市場競爭力
要正確評價玉米的優質化問題。玉米品質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它有3個涵義:一是營養品質。泛指玉米籽粒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脂肪、淀粉以及各種維生素、礦質元素、微量元素等,進一步說,則是指蛋白質中所含的人畜必需的賴氨酸和色氨酸,脂肪中所含的亞油酸,淀粉中所含的支鏈淀粉等。二是商業品質。指的是產品形態、色澤、整齊度、容量以及化學物質的污染程度。三是加工品質,或稱食用品質或適口性。三者相互聯系又彼此獨立,據科研單位對采自全國227個玉米品種分析,蛋白質含量平均為10%,淀粉含量為74.6%,脂肪含量為3.6%,粗纖維含量為2.4%。進一步分析蛋白質中的氨基酸成分,每100g蛋白質中合賴氨酸0.3g,色氨酸0.1g.分析表明,中國玉米資源豐富,種質多樣,養分齊全,特別是蛋白質和淀粉含量高,其中賴氨酸和色氨酸也含有豐富數量,很適于加工配合飼料和綜合利用。總體說來,中國玉米的營養品質是比較高的,其中包括各類高蛋白、高油、高淀粉、高賴氨酸等品種應有盡有。但中國玉米加工品質跟不上去,商業品質較差,例如玉米籽粒整齊度差,黃白混雜,純度、凈度、雜質等不夠理想,特別是北方秋季常遇低溫年景,籽粒灌漿不足,含水量偏高,待干燥后成為癟粒,容重降低,至于磚粒、砂石、鼠屎混跡其間,更是降低品質,在國際市場失去競爭力。因此,要加強科學研究,提高玉米綜合品質:一是通過育種途徑不斷提高養分含量,二是通過發展食品加工業制成各種形、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增強玉米的適口性,三是通過發展高科技檢測技術,提高玉米的商業品質,擴大出口,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新形勢。
(四)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挖掘玉米增產潛力
玉米是我國現階段增產潛力最大的谷物之一。我國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成功經驗可以概括為: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精細農藝結合,以推廣高產、抗病、雜交種為突破口,增加物質投入和種植密度,改進施肥和灌溉技術,擴大覆膜栽培面積和改革耕作制度(或稱一換、二增、三改綜合配套技術),綜合組裝適用技術,充分發揮玉米的增產潛力和栽培措施的綜合效應。要使21世紀玉米持續增產,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創造一個適宜的物質投入和智力投入環境,采用優良品種和組裝適用栽培技術,充分發揮措施效益。一是提倡組裝科學。它克服了單項技術之所短,使其綜合效應顯著高于單項技術所起的作用,把先進的單項適用技術和傳統的精細農藝結合,良田、良制、良種、良法配套,組建新型的耕作栽培技術體系。二是樹立"七分種,三分管"玉米高產新概念。玉米不同于稻麥作物,它依靠單株大穗奪高產,千方百計抓好播前準備和全苗技術,包括深耕改土,播前整地。精選良種,處理種子,實現一播全苗,讓玉米沿著理想型的預定優化途徑穩定發展,即在建立一個整齊均勻的高效利用光能的幼苗群體基礎上,抽雄期前后積累較高的群體干物質、適宜的葉面積和葉面積指數、實粒數、葉粒比以及健壯的莖稈和根系群,實現玉米的高產量、高品質、高效益。要確保植株青稈綠葉,活秧成熟,千方百計延長群體葉片功能期,增加籽粒重量。
(五)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改革有關玉米保護政策的內容和運行機制
糧食價格保護是一個國家農業政策中極為敏感的問題。中國主要農產品的國家收購價格普遍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這就意味著加入WTO后中國對主要農產品收購價格提升的上限為國際市場價格,再加上對農資價格的補貼,對農業的市場支持水平應控制在農業生產總值的10%以下,顯然,這不利于中國通過農產品價格政策和生產資料補貼政策調控市場和調動農民積極性。但中國農業基礎薄弱以及工業化對農業發展的高度依賴性,決定必須給予農業(玉米)以符合國際慣例的有效保護,但不輕易采用價格支持和收入補貼政策。在今后若干年中國必須逐步取消玉米收購保護價格,它將導致一個復雜的經濟變化和平衡過程:一是近期內玉米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略有調減,但幅度不會太大,要大力改善商業品質,使之符合國際市場需要;二是維持最低限度玉米進口,擴大國內玉米需求;三是降低畜牧業和深加工業原料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玉米消費,從而促進玉米生產的適度增加;四是降低國家和主產省的財政負擔,把節余資金轉投到玉米生產的其他環節和生產領域,加強對玉米生產的基礎性投入,如增加科研經費,加強技術推廣等,使我國玉米生產在新的基礎上實現新的平衡,提高在國際市場的質量和價格的競爭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