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蒜葷菜也,大蒜和大蔥
蒜香排骨、蒜泥茄子、蒜薹炒肉、蒜蓉西蘭花……沒錯,首先要介紹的入門級調料,正是縱貫大江南北,男女老少通吃的大蒜。
在匯通八方的廚房調料清單中,蒜蔥已盤踞中土庖廚數千年。盡管大蒜帶著刺激性氣味,辛辣中國兩千年以上,但土里土氣的它卻是正宗的外來貨,追溯原產地,還要來到中亞、西亞或歐洲一帶。
雖然現在大蒜在我國的栽培幾乎無處不可,但不管哪,最為人熟知的都是那個藏在地表之下的蒜頭,也就是蒜的“鱗莖”。作為蔥屬植物的重要特征,要說清“鱗莖是變態了的莖”這件事兒還真有點兒困難。不妨這么想象:將草本植物的莖垂直壓扁,其上的葉子必然會隨著間距的極度縮小而緊緊包覆,再將這些包覆的葉子肉質化,一個典型的鱗莖就形成了,比如主要由層層變態葉組成的洋蔥頭。別看鱗莖是一種壓扁的“變態莖”,但莖頂端的頂芽和莖葉結合處的腋芽可是樣樣俱全,而且每個芽都可能發育成為一個完整的植株——回到蒜頭的身上,那一個個的蒜瓣,就正是鱗莖中肉質化的側芽。
除了鱗莖,大蒜的地上部分也還頗有幾個常在廚房中出沒的角色,比如,正常栽種得到的莖葉(青蒜)、黑暗條件下培育的黃化莖葉(蒜黃)以及將近花期時長出的花葶,也就是蒜薹(tái)。不過這幾種食材的商品名在不同地區的稱呼比較混亂,作為一個自然控,不妨嘗試在交易的時候說“來半斤黃化大蒜”,或問“這捆大蒜花葶怎么賣?”嗯,絕對不會搞混。
《玉篇•艸部》:“蔥,葷菜也。” 《閑居賦》:“菜則蔥韭蒜芋,青筍紫姜。”說完大蒜,另一種使用同樣普遍的調味品大蔥就該閃亮登場了。
也許有人注意到了,本文介紹蔥蒜的時候用的都是“大蔥”、“大蒜”的稱呼,但這可不是為了突出與喝咖啡者不同的鄉土味兒,而真的是為了避免混亂。蔥屬植物親兄弟500余種,僅國內就有110余種,可食者更是難以統計,《閑居賦》中的蔥、韭、蒜皆在其列,因此俗謂混淆之事在所難免。事實上,這也正說明了為每一種植物取唯一拉丁學名的重要性。大蒜由張騫自西域引入,本名為“葫”(hú),而中國本來也有原生的蒜,那就是小蒜(Allium macrostemon),估計是后來由于不夠霸氣,被奪走了名字。
而論及蔥,則更加說不清了——“火蔥(Allium cepiforme)在南方普遍栽培,常稱‘小蔥’以別大蔥”;“野蔥(Allium chrysanthum)廣布于青藏高原至華中,蔥嶺或由之得名”;“北蔥(Allium schoenoprasum)北方區廣布,歐洲食用”……以至于《漢語大字典》中對于“蔥”字的解釋只能說是“蔥類植物”,與此相對的是,蒜茴桂椒等卻都有具體一至數種的描述。大蔥本身的野生起源現已不可考,只能“推測”為仍野生于北亞的阿爾泰蔥(Allium altaicum)。
不過,植物分類本就是參雜主觀成分的一項工作,此“種”與彼“種”相比,其差別若按其他兩種間的區別程度來看,也許足以歸并成一種,或再拆為數種。但要知道,植物并非為人類而生存,所以也不會按照人的標準一種一種演化分明。這點還是古人想得明白,無論是《玉篇》中的蔥還是《說文》中的蒜,一句話三個字就足以形容何為蔥蒜了——不過“葷菜也”。
果作干與辣,胡椒和花椒
在當代煲湯界,胡椒雖然是作用舉足輕重的香料,卻也并非身價不菲之物。但在古代歐洲,這種可作為香料和調味料使用的物質,卻由于罕見和極受歡迎變得異常昂貴,只有極富階層才能夠買到。
【胡椒豬肚湯和黑椒牛柳,這兩道胡椒作料的代表菜應該早已名聲在外了吧!】
在調料植物里頭,如果“洋氣”將南洋雨林的濕熱算在內的話,那么不管是名字還是身世,胡椒都絕對算得上“洋氣”十足。別看“胡”本來是中土針對北方異族的稱呼,但原產胡椒的地方卻在南亞和東南亞熱帶地區,正好位于相反的國門之南。
胡椒的分布區屬于熱帶亞洲,全年都有著穩定的高溫、充沛的降水,以及隨即而來的、茂密且高大的植被——這里正是世界三大熱帶雨林區之一。為了適應雨林內的高度蔭蔽,胡椒在這樣的環境里進化成了善于取巧的攀援植物,通過依附更高更直的其他樹木來獲得更多的光照。所以我們如果去到胡椒的栽培區,就會見到取代溝溝壟壟的,是一排排木石之屬所制成的樁樁柱柱,用以供胡椒的氣根攀附。而在油亮的胡椒葉叢之中,那一串串的果實就是我們所食用的胡椒粉原料。
與胡椒粉嗆鼻的印象迥異,胡椒的果子們屬于肉果大類中多汁的漿果類果實,而且成熟后會呈現濃艷純正的鮮紅色。我們所見到胡椒粉的“干燥”和“無彩”則是由于其制作過程中包括了干燥和去皮等過程,早已看不出胡椒果實的原樣。但在亞洲部分地區,還是可以見到通過不同加工方法得到的綠胡椒和紅胡椒。
《爾雅•釋木》:“檓,大椒。”郭璞注:“今椒樹叢生實大者,名為檓。” 《后漢書•第五倫傳》:“伏見虎賁中郎將竇憲,椒房之親……”既然胡椒是“番邦之椒”的意思,那么必然有一種早就被利用的“土椒”與之對應了,難道是辣椒(Capsicum annuum)?不然,辣椒產于美洲,入駐中國的時間比胡椒還要晚得多。于是,答案明顯地指向了辣椒的搭檔——花椒。
【不管是火鍋,還是花椒魚片、花椒雞之類的菜品,在川菜中,花椒可是享有“川菜靈魂與幽物”的美譽。】
花椒不僅在當下憑借麻辣的口感輔助川菜橫行全國,它的果實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為民熟知和使用。然而盡管都是干巴巴的果實產物,花椒粒卻和后天干燥的胡椒粉不同,生來就沒有什么汁水,于是花椒所屬的“蓇葖果”(一種每個果子僅由一枚心皮形成的果實類型)也就被歸入了干果大類。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蕓香科Rutaceae 花椒屬Zanthoxylum,落葉小喬木 1.川菜中,花椒和辣椒可算是生死不離 2.花椒調料 3.花椒植物】
“花椒”一名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詩•唐風•椒聊》:“椒聊之實,蕃衍盈升。”由于花椒每顆結實樹上都綴滿海量鮮紅的果子,在擅長聯想的國人眼中,花椒被解讀成生殖能力旺盛的象征,加之還能“避邪”(估計是指驅蟲防腐的功效),所以花椒在古時常被用來填墊墓室內棺或涂糊宮女住房的墻壁,以取“多子多孫”之意,后來宮中女眷的住房也因此被稱為“椒房”。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出開篇《后漢書》中“椒房之親”的這位竇憲大人應當是一名外戚。
看吧,這就是植物學的強大,出得廳堂,入得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