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八大問題
婚姻的誓言里,不論中外,總有“相互照顧,至死不渝”的話。兩人結婚時,也的確有這個念頭。能夠做到當然很好,世界上的確有很多這樣幸福的夫妻。只是,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模式的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和信念也在改變。中國的離婚數字正在以每年增加200萬對的速度提升。而在沒有離婚的夫妻關系里,雙方真正都感到滿意幸福的有多少?我個人的猜想是不出一成,其他的都有某種程度的不滿,而在不想婚姻破裂的前題下勉強忍受而已。中國人是很愿意忍受痛苦去維持表面和諧的。其中很多對夫妻,在終于忍受不了,發生沖突時才說出心聲:“我忍受了20年,受夠了!”由此可見,勉強忍受不是辦法,更不能解決問題,而只能制造空間讓問題繼續滋長,直至不能再忍而爆發出來。這樣看,勉強忍受是保證日后關系破裂的方法了。從另一個角度看,20年綿長歲月都能夠忍受了,為何不能夠再忍下去呢?由此也可見:忍受的確不是辦法。
國人對婚姻的傳統觀念,會孕育和促使產生貌合神離的婚姻關系。首先,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觀念暗示某些契約的存在: 女方(結婚使我有永久的歸宿),男方(我永遠都會接受你)。這個契約當然不是真實存在的,否則便不會有這么多的離婚、分居,和“雖然住在一起,但關系早已完結”的婚姻了。既然永久的歸宿和被人接受的條件已是婚姻手續的必然部分,就好像打了一針預防疫苗可終生有保障,結了婚后夫妻雙方對兩人的感情沒有再繼續努力,而只是順其自然。這樣的態度當然會使兩人關系向越來越差的方向發展。
其次,從來沒有人在婚前有機會去進修“如何做成功的丈夫/妻子”的課程,多數人只是根據自己父母的行為,耳濡目染地學習過來,同時以為兩人之間有足夠的愛便能解決一切問題。問題是:父母的一套做法也是從他們的父母那里學過來的,父母本身不和諧的話,孩子便學不到夫妻和諧共處的方法。就算父母關系和諧,當時適用的,今天也不一定適用。出現問題請教別人的意見時,別人說的話絕大部分是本著傳統文化和社會習俗(應該怎樣)的觀點而說的。這些話聽來頭頭是道但又不知如何能做出來;就算做了,感覺總不是味兒,不是自己不甘心便是對方不領情,很快又恢復了原來的情況。
在這一章里,我們討論一下今大的社會環境里,最常出現的八大婚姻問題。我們會研究問題背后的心理因素,找出一些能夠預防、消減、解決這些問題的思想和行為技巧。
這八個常見問題是:
·“自己提升了,而對方尚在原來的地方”
·“對方失去了吸引力”
·“對方不了解自己”
·“意見不合”
·“有了第三者”
·“因為孩子或工作,忽略了對方”
·“移民或工作使我們兩地分隔”
·“家中的老人使我們關系緊張”
“自己提升了,而對方尚在原來的地方”
這個問題,在中年夫婦里出現最多。外國有一個名詞:中年危機(mid age crisis),指的是人到中年,發覺歲月消逝,失去青春的容貌,活力也不如過去,看到年輕人的旺盛精力,快速步伐,而自己面對的是“下山的路”,心中產生一份焦慮:我得好好地為自己的未來做點策劃工作了。內心會感到再沒有游戲人間的時間了,自己必須急起直追、努力奮發、更新圖強。忽然間,對待所有事物的標準都提高了很多。在這個階段里,中年人會變得很沒有耐性、很不耐煩、容易對事情不滿,而且少了容忍的度量。他對身邊的人、事、物懷有諸多批評,常有“放棄過去,重新來過”的念頭。
如果他對配偶一向便看不順眼,在這個時候便很容易爆發出來,一些細小的事,都可以成為劇烈沖突的導火線。假如配偶也處于這個階段,不能諒解和容忍對方,婚姻關系便開始出現破裂的跡象了。
在年輕人中,“自己提升了,而對方尚在原來的地方”的問題也會出現。戀愛、新婚的狂熱過后,兩人共同生活的挑戰開始出現。對方本來吸引自己的地方開始褪色,而性格和行為模式中不盡完美的地方開始呈現,如果兩人之中,有一個人固執地堅持“我就是這樣的,沒有什么不對”,另外一個人即使熱心學習,也很快便會對配偶產生“自己提升了,而對方尚在原來的地方”的感覺。年輕人本來就是耐性比較差,因此兩人之間很容易便產生沖突,使關系漸漸惡化。
結婚多年的夫妻,已經被生活磨練得平和了,除非有其他的原因,不容易出現這個問題。其他原因包括對宗教或心靈修煉的向往,個人內心部分未曾充分成長,或者生活環境巨大變化,例如移民、子女問題等。
“自己提升了,而對方尚在原來的地方”的情況,絕大部分出現在平時很少進行溝通的關系里。這就像早上睡醒突然發現旁邊的人跌下床了般的意外,問題是:這么長的一段時間,你去哪里了?對方去哪里了?造成今天的情況,兩個人都有責任,為了對自己這邊的責任負責,自己應該做點事,而不是抱怨對方。
讓我們分折一下說“自己提升了,而對方尚在原來的地方”這種話的人的心態。很明顯,說話的人覺得與配偶的距離增加了,而且已經大到不能夠接受了。問題是,說話的人是否就是“高”而配偶就是“低”呢?有這樣差距的婚姻是否就不能維持呢?一些男人事業成功了,富有了,每天接觸的人不同了,會覺得自己的太太還是“鄉下婆”,開始覺得她配不上自己了;也有一些成功女人自己創業或者在工作單位做到很高的位置,手下數百人,天天口里說的事都會影響很多人,便開始對做教師、技術人員,或藝術家的丈夫不滿了。懂得怎樣吃西餐、喝葡萄酒的人不一定就是比只愛吃中國菜的人高一些,知識和權力也不能決定對方是否便不如自己。說到底,不是自己高了,而只是自己“不同了”:以前的一套價值觀和信念改變了,因此對配偶的要求也就不同了。試想想,假如經過香港1997年的金融風暴和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風暴,男的事業財富沒有了、女的權力地位失去了,他們或許會覺得自己的配偶很好了。
我知道很多學者、教授,他們的太太從外表看來都很平凡,但是他們很恩愛,感情很好。很多從政的知名女性、大公司的女性高層管理者,也都有很好的婚姻生活·他們都懂得不把事業財富與婚姻愛情混在一起。所以,回到家里,最好還是不要帶著在工作環境中的心態和要求。
如果不是事業財富使人看不清,出現這樣問題的人多會是因為喜歡追求心理狀態提升和心靈修煉等的學習,例如參加一些課程而改變了對自己、對世界的看法,而配偶則仍是維持本來的一套。在這個情況里,應該做的事不是指責或批評對方。很多人都說自己能夠接受批評,但是,別人給自己的批評還可以接受,配偶說同樣的話則覺得特別刺耳。這是因為在夫妻關系里,內心的身份定位是兩人平等的,同時對對方是絕不設防的。如果沒有允許兩人共同討論的預設機制,突然出現的批評會使對方把關注焦點放在維持對等身份上,從而做出抗拒反應。抗拒的不是對方說的話,而是那些話背后的身份改變:我不愿意你一下子變得比我高了。
在我的課程里,學員常常告訴我有很大的收獲,會回家幫助配偶也做出好的改變。我問他們會怎樣做,他們會告訴我:“我會教他怎樣想、怎樣說話、怎樣做事啊!”我便告訴他們這個道理,并且提醒他們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說,因為你一開口就顯示出你懂得一些好東西而他不懂,馬上便給自己制造一個高于對方的地位了,你應該不說、只做!把你的改變在行為上呈現出來,慢慢對方就會感到你不同了,比以前好了。終于,對方忍不住開口問你,這時,你不可以像打開水閘似的源源不絕地說!因為這又會使對方感受到對等身份受到威肋。,你會前功盡棄。你應只說一點點,輕描淡寫地說。這樣,對方會越來越有興趣,這時你可以引導對方看看你的課程講義——這是為了讓他產生‘自己學回來’的感覺,然后才與他討論。”
在平等的溝通討論之前,應該做的事是:
(1)先制造兩人之間的和諧氣氛,例如利用晚餐、散步等活動,在這時絕口不提批評的事。然后,
(2)在那樣的氣氛里,兩人共同商討建立一個機制:如果有矛盾沖突出現,應該如何討論解決。目的是不傷害兩人的融洽關系,要在不引起爭吵的前題下,共同討論一些看法不一致的事情。
(3)找一些小事情,例如討論下一個周末去哪里吃飯,去測試那個機制,使之完善。
(4)這時,才找一個自己狀態較好的時機(也就是心境平和,思維敏捷的時候),去提出你對他/她的一些看法。
“對方失去了吸引力”
是對方本來吸引你的東西消失了,還是那些東西不再能夠吸引你?這是兩個問題,需要分開來看。
(1)對方本來吸引你的東西消失了。
人總是在不斷地成長和改變,初遇和新婚時的他/她與今天的他/她是無法相同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外貌的改變,隨著歲月的流轉,無論怎樣美麗的外貌都一定會改變、消失。而自己同時也是天天在改變;吸引對方的東西,也與當初不同了。要求對方永遠不變,是不成熟的想法。有這個想法的人,所愛的不是對方,只是白己心中一幅照片,因為活生生的人是天天都在改變的。
很多人找尋一伴侶時都在心里有這樣一幅照片,但是成熟的心態是當兩人在一起時,就慢慢地把注意力移向現實生活中的這個人,而在這個人身上找出新的好處,也就是吸引人的地方。也可以通過不斷的溝通,努力建立新的興趣,一同發展出兩個人都喜歡的事情。雙方一起參與到這些喜歡的事情中,便是很好的吸引力了。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一個人愛的是心中的照片,抑或是現實的人。愛心中照片的人,總是對對方有很多的不滿,而愛現實的人,則無論對方有多少缺點,總是找出一些好處去給予肯定。就算對方是個罪犯,一個女孩子還可以這樣說:“他是吸毒,但他對我是真心的;他偷東西也只不過是為了籌錢買東西給我。”
堅持愛心中照片的人,是拒絕長大的孩子,他不會有美滿幸福的婚姻生活,與他在一起的伴侶,也注定婚姻會失敗。有一些有了財富便堅持要有美麗妻子的男人,有了地位權力便需要俊男常伴的女人,都是這樣的例子。
(2)那些東西不再能夠吸引你。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兩人在婚后有沒有發展出新的吸引力!很多人錯誤地以為結婚后兩人的關系自然會越來越好,但如果:本來吸引人的地方慢慢消失,同住后又發現對方的缺點,再加上生活工作等的壓力,那么很快兩人便會陷入失望的處境了。有人這樣的描述:結婚后男的不再送花,女的也不再打扮。再過兩天你去問他們為什么變了,他們的回答是:“老夫老妻,不需要這一套了!”
新婚的女士們問我有什么好建議,我說:“繼續扮靚!試想一想,你的丈夫有那么好的條件,很多女孩子都會爭著要他。他挑選了你是因為你是100分,而其他的女孩子是90分、80分不等。我不知道你丈夫給你的100分里,你的美麗占多少,就假設80分吧。現在,結了婚你便不再扮靚,馬上減少為70分,那些女孩的90 ,80分都比你高,你馬上便有威脅了。美麗不能永遠維持,在它慢慢減少的同時,你建立其他給你分數的東西,你便不會失去你的丈夫了。”
想要婚姻關系不會發展出“對方失去了吸引力”的問題,需要從新婚開始便有良好的溝通,并且懂得培養出共同的愛好和活動。
“對方不了解自己”
對說這種句話的人,我會問:“你跟他/她結婚的時候,對方了解你嗎?”如果回答是:“那個時候對方了解我,現在不了解。”我會跟著再問:“結婚后的一段時間里,是你改變了還是對方改變了?這段時間里,你倆做了些什么去增加對對方的了解,或事實上是減少了對對方的了解?”人總是在不斷的改變,如果兩人結婚后沒做任何事去增加相互了解,而只是“順其自然”地發展,那么就像兩塊樹葉重疊地落到流水上,假如沒有什么力量把他們連結在一起,流水很快便會分開它們。“順其自然”會給它們多大機會再次重疊?
事實就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了解另一個人。連你自己都不完全了解自己,如何能夠有入了解你呢?就像廣東人吃蛇,上海人吃臭豆腐,他們難以理解對方為什么會喜歡吃這么難以接受的東西。所以,真正相處之道不是“了解”而是給予對方“空間”。我不了解,但是我接受你是這樣的,并且在接受的同時找出能夠愉快相處的方式。也許丈夫去吃蛇宴的時候,太太便找同鄉去大吃臭豆腐。
此外,不要相信“順其自然”的方式能夠使兩人關系更好。“順其自然”是任由流水把兩人拉遠,直到遠得無法聯系才忽然覺醒。兩個人結婚后,需要不斷地、刻意地安排時間去維持良好的溝通:把焦點放在討論和提升兩人的關系上面。同時制造一些新的共同愛好和活動,發展出更多促進相互了解的空間。
假如過去沒有這樣做,如今有“對方不了解自己”的感覺出現,你需要明白:造成今天的局面自己也有責任,最低限度,應該先嘗試一下補做過去沒有做的部分。
如果回答是:“那個時候對方不了解我,現在也不了解。”這個人就是屬于“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手”的一類了。的確有人是這樣的,他們很瀟灑地結束一次感情關系,很快又跳進另一次(以為學聰明了、自己明白了),結果很快又失望地結束。這些人會經歷好幾次痛苦的分手,卻仍然沒有真正明白問題在哪里。
我有一個輔導個案,就是這樣的例子。一位女士,11年里經歷了四次痛苦的分手,來找我做輔導。她告訴我她的每次感情經歷幾乎都是完全一樣的:認識了一位感到滿意的男士,經過一輪熱戀后結婚(其實前兩次是結婚,后來兩次變得“聰明”了,只是同居,結果仍然一樣),新婚或同居后最初一段時間的確很好,但是這段時間不是很久,很快便開始爭吵,然后吵得越來越厲害,發展至動武,再發展至丈夫對她暴力對待。她身心的傷害到了不能忍受的程度,便與男的分手。分手后的確有一段時間心如止水,但是不久后又遇到另一個“滿意”的男士,又重復上一次的過程,前后四次都差不多是同樣的故事。
這位女士問我:“李先生,是否我的命注定是這樣的?”當然,她來找我做輔導顯示出她希望不是命運注定,希望有所不同,以后的人生里可以有幸福快樂的感情關系。她只有35歲,外貌不錯,未來的歲月是有很多機會的。我注意到她四次的分手過程如此相似,同時每段感情關系的時間都比上一段的短,我便詢問她成長過程的一些資料,很快便找出原因。
她的家庭促使她形成了一些價值觀和標準,這些價值觀和標準操控了她的感情生活。她出生在一個中等家庭,父親外表頗為英俊,個性活潑、健壯、性急,說話風趣,對人親切、爽朗,慷慨好客。她小時候家里總是有一班客人,圍繞著她父親聽他說話談笑、高談闊論。她的母親也是父親的崇拜者,很滿足于父親總是眾人中間的明星。這位女士有數個兄弟姐妹,父親總是把時間放在朋友身上,很少與孩子一起,而每個孩子都很想得到父親的注意,便各出奇招去爭取。這位女士用的方法是故意去做一些父親不喜歡的事,父親見到了就叱責她,她心中便認為已經贏得父親的注意,很是得意。她重復用這個方式去滿足內心對父愛的渴求,終于把父親激怒了而打她。在她感到傷痛哭泣的時候,母親便安慰她,告訴她父親是怎樣的好,這樣打她也是為了她好的。當她情緒平復后又想爭取父親的注意力,便不由自主地再去做一些會激怒父親的事,終于又再一次挨打。長大后她在自己的感情生活里,總是在無意之中重復孩童時的行為模式。
這位女士明白這個道理后,再加上我引導她運用一些NLP的技巧,她對戀愛有了不同的態度。六個月后她再陷蜜月中,她給我電話說她很開心,肯定這次會不同了。
所以,不要以為上次因為對方不好而要分手,下次自然便會更好,或者“希望”會碰上一個理想的新對象。沒有在上一次經驗里學習,明白自己需要有些怎樣的不同,下次只會重蹈覆轍。這樣的人很多,他們只知道責怪別人,或者埋怨自己的運氣、命運不好,而不懂得從過去的經歷中獲得一些經驗。
兩個人的確有可能因為不能在一起生活而要分手。我的建議是既然決定要分手,自己亦有責任,無需再指責對方。通過平心靜氣的交談幫助雙方找出問題所在,對方的話能夠讓自己看清楚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哪里。如此,給對方真誠的意見,也許可能挽回這次婚姻。
就算不能挽回婚姻,以如此方式分手后可以仍是好朋友,兩人都可以有新的機會。有了孩子而離婚的父母,用這個方式分手,能把對孩子的傷害做到最小。所以,我說:不要因為誤會而分手,而應該是因為了解(無法在一起的原因)才分手。
“意見不合”
一份準備擁有一生的感情關系值得你花多少心血去維持和改善?一個你準備陪伴一生的人值得你花多少時間去了解和溝通?這些問題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可惜的是很多人沒有花足夠的心思去了解伴侶,改善與伴侶的關系,卻只知道在與伴侶關系惡化的時候投訴兩人“意見不合”。沒有做該做的事而只在抱怨對方不適合自己,就像沙灘上玩耍的孩子:不斷地用沙堆砌塔,然后又不斷地摧毀它。這樣的人生,到頭來只落得一無所有。
為什么結婚時對方那么適合自己,而現在兩人卻意見不合?從結婚到今天的一段路上你做了些什么,還有什么是該做而沒有做的?
有些人認為配偶的性格與喜好應該與自己一致,所謂志趣相投。也有些人說應該找一個剛好填補自己不足的人,即“互補不足”。若看法不一致就是“意見不合”,世上哪還會有“互補不足”的情況?那些與配偶做到互補不足的人,怎么沒有“意見不合”呢?
事實就是任何兩個人之間必有一致的地方,同時也有不同的地方。一致的地方使兩人感到對方的支持;而兩人不同的地方,卻能使雙方共同學習和成長。因此,兩人“不合”的“意見”,可以成為兩人的突破與提升,也可以變成兩人沖突的理由。問題在于:
(1)兩人之間有沒有保持足夠的溝通;
(2)兩人有沒有準備放棄一些個人的信念價值,建立更多的共同信念和共同價值?用另一個方式說:他倆有沒有準備減低“我”的地位去提升“我們”的地位。
我認識一對夫妻,他們的業余愛好是:男的喜歡研究蝴蝶,女的喜歡看書和寫作。婚前說好兩人結婚后保持自己的生活空間,去繼續自己的興趣。兩年后兩人發現感情疏遠了,在一起時沒有什么話題,他倆注意到這樣發展下去,婚姻會出現問題。他們運用戀愛時期便已建立的一個處理模式:有什么問題時兩人坐下好好的談,每人只說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絕不批評或要求對方什么(不說“希望對方怎樣”的話),然后雙方說出自己可以針對對方的需要和愿望做些什么。經過三次談話之后,兩人做出決定:幫助對方發展他/她的興趣。一年后,兩人的感情關系比婚前更好。只要有空閑的周末,不是太太跟丈夫去郊外捕捉蝴蝶,便是丈夫為太太寫的東西做評稿人。太太發展出遠足游山的興趣,而丈夫也培養出對文學的愛好,兩人都感到因為愿意支持對方而使自己的生活也提升、擴展了。
另外一個思考的方向是:某件事情的“意見不合”,與一份伴隨自己一生的感情關系相比,哪樣較重要?這需要自己做決定。人生其實是不斷地做取舍決定的過程。自己決定、自己承擔后果。
有很多時候,做事情與發展兩人的關系可以兼得,不要老是想著放棄哪一邊,試試想一下怎樣做可以兩全其美,或許能夠找到突破。
也有很多時候,兩人的沖突只存在“規則”的層面,即目標其實是一樣,但達到目標的方式則堅持要依自己定出的規則。若兩人愿意暫時放下自己的堅持而給對方一些時間、聽聽對方語言背后的信念和價值觀,互相了解對方看法里自己可以接受的、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地方,便有可能找到一致的解決方案。在這樣的過程里,兩人試試誠心地看看對方意見里面好的地方,和自己意見未盡善之處,當兩人都能這樣做時,共識便會很容易出現。
“有了第三者的出現”
小時候看電影(1950一1960年的粵語片),每有第三者出現通常都是女的,而眾人都稱呼她為“狐貍精”。奇怪的是,我記得的那些“狐貍精”都是楚楚可憐的弱小善良的女人,而那個太太卻總是兇神惡煞,臃腫難看,加上態度不好,行為潑辣,得不到觀眾的好感。在現實生活中,我卻知道有不少的第三者往往不如那個太太!電影中“不忠”的丈夫,似乎總是追求美貌。在實際的情況里當然有這樣的事,但是也有很多個案,光憑外表旁人無法明白為什么那個丈夫會垂青那個“第三者”。
我可以肯定地說:所有的第三者都是無辜的!必然先是夫妻兩人的關系破裂了,第三者才會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太太擺平了一個第三者,也會有另一個出現。
造成“第三者”問題的原因有三種。第一種是個人成長的間題,第二種是父母溺受的問題,第三種是兩人之間的問題。
個人成長的問題。未曾充分成長的人是不適宜結婚的,這點很多人都懂得說,可是內在的意思卻不是很明白。適宜結婚的人必須身、心都具備足夠的、良好的能力。生理上的能力有了,能夠生孩子,經濟上也可以獨立生活,于是結婚。但是如果心理的能力欠缺,而又生了孩子,孩子會活得辛苦、他們自己辛苦、身邊的人也辛苦。世人長期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其實幾乎所有的婚姻問題都是由于心理能力不足造成,就算生理向題也往往只是由心理問題所引起。
所有的人在孩童時代,都必須在父母眷愛之下成長,成長就是有能力建立和照顧自己的人生。可惜的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一些有形或無形的規則,這些規則可能完全不管實際的情況,而只是武斷地去決定一個人是否“成長”。例如,18歲是成年,或者出外工作了便算成年。考慮孩子結婚的問題時,多數只考慮孩子的經濟能力。
一個成年之前沒有在心理上充分成長的人,成年之后仍需要繼續成長。這樣的人潛意識中有一個信念,就是成長必須在父母的眷顧之下,于是他就會在婚戀時去找尋“父母”,尤其是媽媽。他會把婚戀對象當做自己的媽媽,這樣,他的婚姻就永遠不會成功。他失望了,便去找另一個對象做他的媽媽。很多婚前很好、婚后很差的丈夫,都有這樣的問題。
沒有成長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有一個特點,就是無須跟從一般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法則,例如公平合理。孩子可以說了不算數、輸了還要拿獎、不負責任、不守承諾。事情只做一半,有媽媽來善后;拿了東西就走,有爸爸來付錢。對媽媽有一份“媽媽是我的!”的獨擁心態,妒忌別人來分享母親(容易吃酷、不想伴侶與異性談話、擔心伴侶被人搶走等);媽媽總是應該無微不至、任勞任怨的(總是抱怨伴侶對自己不夠好、老是要求對方為自己做得更多)。
孩子對父親的感覺是,父親是力量的來源,孩子老是想證明自己有力量(經常換伴侶、男的喜歡追求不易追到的對象、女的喜歡給男朋友難題),包括做了壞事而沒有被發現(新婚期間仍在與其他異性胡混、青少年喜歡“出位”、挑戰法律等)、證明自己比爸爸更棒,不需要父親(不斷批評伴侶或身邊的人,例如上級或朋友)。無論怎樣,他的內心深處不能沒有父母,他不斷地找尋父母,當發現對象無法擔任父母的角色時便放棄,再繼續找尋下去(多次離婚或婚后不斷地抱怨)。他的配偶,無論怎樣嘗試,都不能做到他父母的工作,只會累死了卻仍然受他指責。這些,都是沒有充分在心理上成長的行為表現。
這樣重復沒有效果的找尋與分手,這個人會一次又一次地失敗和失望,除非他明白了失敗的原因,做出一些真正幫助自己成長的事。一些幫助心理成長的課程,例如薩提亞(Virginia Satir)個性擴展課程,NLP針對“身份”及“信念系統”上提升的課程等,都能幫助這樣的人有真正的成長。找不到這類課程,很多感到困擾的人,會企圖找心理輔導解決問題。如果輔導師不明白上述的道理,而只是用例如認知療法、行為療法等的傳統技巧去做處理工作,不會有多大效果。心理分析能找到問題的根源,但是可能要很長的時間,同時,解決的方法不大明顯有效。NLP療法和家庭系統排列等技巧則會快速產生效果。
2003年5月,我在德國的國際家庭系統排列大會中主持一個工作坊,一位女士找我處理她與男友的問題。她男友的表現就像一個孩子般,老是抱怨和制造麻煩出來,分手了又回來。她也很明白男友的問題,就是放不下她的男友。我對她說:“你做他的母親,永遠不會成功,你倆這樣生活在一起,兩人都會感到很痛苦。這樣地堅持下去你實在是妨礙了他的成長,因為他會錯誤地以為你能夠做他的母親。在兩個人的關系中,的確有些時候其中一個人會走得快一點。走得快的一個可以拉另外一個一把,但是另外的一個還得自己走路。如果另外的一個完全不走路,那么如果兩人要繼續在一起就只得把他背起走路。這樣不對,因為這樣你倆絕對不能建立幸福快樂的關系。你的幸福快樂,可以跟這個人一起取得,也可以跟另外一個人一起而取得,更可以自己一個人生活而取得。人生總有很多選擇,你可以嘗試拉他,但是當你發現他完全不愿走路而要求你把他背起的時候,你必須自己決定這是否是你愿意擁有的感情關系。
第二種是父母溺愛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伯特· 海靈格(Bert Hellinger)的著作Love’s Hidden Symmetry(中文版《誰在我家——海靈格家庭系統排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O3)一書中有清晰的解說。一個被父親溺愛的女兒,習慣了父親的寵愛遷就,當她成長后發展自己的感情關系的時候,她不會尊重男人,特別是她的男朋友。她會要求男朋友做出如她父親般的遷就,兩人便不能發展出一份平衡的、充分成長的關系。她會失望地看到對方終于因為受不了而放棄她,或者不愿放棄而欺騙她。
一個在母親溺愛下成長的男孩亦同樣。他習慣了母親的照顧遷就,當他有了女朋友后仍會對其女友提出同樣的要求。她對女人也不會有充分的尊重。他也因此不容易建立滿意的感情關系。
為了避免這類情況的出現,在女兒10歲一12歲的時候,應該把她交回母親的照顧之下,即是培養出與母親的親密關系。受到母親的影響會和諧良好她成長后便對男人有足夠的尊重,與男人的相處亦感情生活也可以滿意愉快。同樣理由在男孩11歲一12歲的時候,應該讓他發展出與父親的親密關系讓父親引導他產生對女人的正確態度。
中國的傳統思想和現代社會的現實情況,往往使男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與父親的接觸很少,父親能親自給孩子的正面影響嚴重不足。因此,中國人的社會里,男人普遍地對女人的尊重不足,男人對伴侶的不忠也有很高的比例。在這些情況下,很多婚姻都名存實亡。
第三種是兩人之間的問題。當兩個人都以為結了婚同住一起,關系自然會越來越好,那么,他們婚后就會什么都不做,順其自然。但現實生活往往事與愿違,兩人同住總是會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出現,而兩人之間又沒有處理問題和解決沖突的機制,關系便開始緊張。如果兩人多少都有不愿低頭的心態,再加上中國人對情緒的普遍錯誤概念(不愿談感受而只說道理、要求對方不要帶情緒回家等),那么當任何一方懷著困擾情緒而碰到一個愿意聆聽的對象,或者表示關心的異性,此時便為第三者的出場亮了綠燈。
一些懷有“托付心態”的女士。她們真的以為結婚是“找到了一個歸宿”,男的會遵守誓言,照顧她們一生。說老實話,絕大部分的男士在結婚時是有誠意想這樣做的,只是,做到一生與共,必須兩個人都做些事才能成功。如果女方在結婚后把自己的生活都交給丈夫照顧,那么,結婚前丈夫看到妻子擁有的優點不是消失了便是打了折扣,妻子不好的地方又在婚后同住的環境里逐一浮現出來,此消彼長之下,再加上生活壓力、情緒沖突、兩人不懂化解緊張關系等,只要有機會出現,很容易便有第三者了。犯罪學有一句名言:“犯罪的出現,只是一分動機,九十九分機會”。不想見到有第三者出現,就需要堅持做提升兩人溝通和關系的事情,使得那一分的動機不會出現。
在戀愛時男的總是說“我給你一生的快樂”;結婚時的誓言總是男的說“我會照顧你一世”。帶有托付心態的女士,既然理直氣壯地認為丈夫有責任照顧她們一生,當丈夫有第三者時,當然認定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了。所以,每當丈夫有了第三者,做妻子的總是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表現得無辜可憐。其實,只要是兩個人的事,兩個人都必然有同等的責任:不是做了不該做的事就是沒有做該做的事,讓兩人關系出現了缺口,第三者才可以走進來。
在中國人的社會中,女方出現第三者的情況比較少,但是其原因亦如上述一樣。中國的男人在成長過程中被教育要多說道理、少理會感覺,對事情給白己的感受搞不清楚。男孩子更被教導要勇敢、像男子漢、“男兒流血不流淚”,所以往往忽視自已與他人的內心感受,更不愿意討論內心感受。女子在心情不快時可以哭,哭引起別人的注意,去問候她。男子則有心事不愿說、不懂得說、困在心里,外表還裝做沒事。這樣的丈夫“不懂溫柔、粗心大意”,也許婚前還會學學別人買束花給心上人,婚后就忙于工作(或任何其他事)而忘記了妻子的需要。說得難聽一點,就像想盡辦法去捕捉一只小鳥,捉到了就把它放在籠子里面,只知給它吃喝,就不再理睬它了。碰到一個需要更多溫柔關懷的太太,而生活中又有了愿意給她關懷的男人,便為第三者的出場亮了綠燈。
在大多數“有了第三者”的情況里,若兩人明白到雙方都有責任,同時兩人都仍然深愛對方,經過坦誠的討論,加上愿意改變溝通及相處的模式的態度,采取這本書里介紹的方法,婚姻有挽回的可能。
這里說的是兩人都承認有責任,婚姻才可以挽救。若一方擺出的態度是“我沒有錯,但我愿意原諒你”,則挽救無效。因原諒者往往比被原諒者有一個超越的地位,這就破壞了兩人之間平等的身份。用這個態度處理一段“有第三者”的婚姻,原諒者地位永遠高于對方,這就使被原諒者對于做錯了事的記憶永遠不會消失。被原諒者必須抱著一份內疚去維持這份關系,兩人之間無法建立一個平等的相對位置,被原諒者遲早會再犯或出現其他問題而使這段婚姻終結。
如果一方堅持“曾經滄海難為水”,這段婚姻也不能挽救,怎樣做也只是延遲終結的出現而已。
“因為孩子或工作,忽略了對方”
其實“孩子”與“工作”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雖然不少人的婚姻關系里同時有這兩個間題存在:妻子為了孩子而忽略了與丈夫的關系,而丈夫則因為工作太忙疏遠了妻子。試試這樣想一想:如果他們現在末結婚,而只是在戀愛,你看“孩子”與“工作”的因素會造成什么后果?他倆絕對結不了婚,因為兩人沒有時間在一起,感情不能再有進展。經過一段時間后若情況仍沒有改善,這段感情關系便會結束。
由此可見,很多夫妻對一紙婚書有很錯誤的理解。他們也許以為這張紙有些神奇力量,會把兩夫妻的感情自動維持和增進。或者這張紙會代他們解決欠缺溝通、沒有共同興趣、缺乏協調和合作的問題。不,婚姻證書只是一張紙,它的存在價值只是讓他倆有個合法地位,讓其他人知道他倆是夫妻而已。這張紙對他們兩個,尤其是對他倆的感情關系,沒有什么實質的作用。如果他倆不做點事去顯出兩人都在乎這份感情關系,婚前婚后都是同樣的失敗結果。
首先說說“孩子”。很多妻子,有了孩子后便把孩子作為最重要的事,而把與丈夫的關系放淡了。這其實是多了個孩子、少了個丈夫。丈夫那邊常常也是一樣:多了個孩子,便沒有了妻子。或許第三者因而出現,或許夫妻間的冷漠或爭吵發展到無話可說,丈夫提出分手。從小便受到教誨,盡職盡責地做妻子和母親的女士,就是這樣悲慘地讓孩子掘了自己婚姻的墳墓。她們會被長輩和大部分的外人贊美和同情,但對她來說,婚姻還是失敗,她會帶著失望生活,沒有快樂的余生。
從家庭系統的原則看,夫妻間的關系比他們跟孩子的關系更為重要。夫妻是一個系統,孩子是后來加入的,因此在這個系統里的地位(重要性)比父母兩人的低。孩子成長得好或不好,與父母之間的和諧程度有很大的關系。這是說:就算孩子對做妻子的很重要,若妻子沒有了與丈夫良好的和諧關系,她的母親角色不會做得成功。
孩子長大成人后,便會離開父母的系統去建立自己的系統(家庭)。他的心中當然還有父母存在,但是,他自己的家庭,即他的配偶與孩子,會更為重要。這是說,從家庭系統的理論看,新的系統比舊的系統更享有優先權。這也許不完全符合我們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但卻是人類進化發展至今天的實際法則:年幼的一代比年老的更有生存的優先權,這個種族才更有可能延續下去。他的父母,應該維持自己兩人的系統,這個才是他倆所屬的系統。他們可以保持與孩子的聯系,同時保持自己兩人的緊密關系。這才是最健康的社會發展情況。(關于這一點,在這一章的“家中的老人使我們的關系緊張”中有更詳細的討論。)
生孩子的計劃應該是夫妻兩人共同討論、一致同意的重大決定。無論怎樣,有了孩子,養育孩子的責任也應由雙方共同承擔,不應只由太太一人負責。如果兩人尚未有做父母的決心和能力,便不應該生孩子。而既然有了孩子,則兩人需共同面對和承擔。這樣的態度,使孩子的出現讓父母的關系更緊密,孩子便無需承擔父母因為他而分離的罪過了。如果孩子心里有這種想法,他一生都會有很大的心理障礙,不能充分地發揮他的潛能,成功快樂地生活。
因為過分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導致與丈夫不和或離婚的女人,會把孩子當做自己的丈夫,孩子成長后的婚姻生活不會成功。她會過多批評孩子的女友,與媳婦不和,或者抱怨孩子有老婆就不要媽媽。嚴重的甚至不讓孩子結婚,或者指定孩子該娶的是怎么樣的人,而就算孩子聽話,她將來仍會對媳婦不滿。其實,她心底里已經把兒子當做自己生命里的男人,不容另一個女人與他爭奪。
正確的態度是:在一個家庭中,夫妻關系的重要性占51%,父母與孩子關系的重要性占49%。無論孩子怎么樣,應始終堅持夫妻間親密和諧的關系。父母幫助孩子成長,準備將來有一天會把他/她放走,去建立他們的新系統。在那個時候,夫妻兩人的系統還是自己安身和安心的天地。
再說“工作太忙”。工作是人生重要的一個部分,金錢收入的來源,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人不應沒有工作,也不應只有工作而沒有了其他人生里重要的東西。在我的書中(香港版《NLP——幫助人生變得更成功快樂的學問》,內陸版《重塑心靈》)我介紹過一個“人生十項”的概念和技巧。一個人一生中所做的事,可以憑性質區分為十個項目:精神、修養、健康、學問、愛情、家庭、朋友、社會、事業、財富。成功快樂的人生,不能在只有其中部分項目高分而其他項目低分的情況下達到。事實上,分數低的項日就是一個人的困擾來源。成功快樂的人生,只有在所有項目都維持在大致相近的分數時獲得。社會上有很多人擁有大量財富而沒有健康的身體去享受它,還有人事業成功但家庭破裂,這樣的人不會有真正成功快樂的人生。
成長過程中沒有培養出健康心理的人,會有一種“自我價值不足”的表現(請參看上述的NLP書籍),簡單地說,就是欠缺自信、自愛和自尊。這樣的人,很在乎別人怎樣看他,極力向人證明自己有能力,當同輩們已經成家立室,他也必須證明不比他們差,也會追求女孩子,找到一個跟她結婚。這樣的婚姻,在意義上只是“人生里必須走的一步,我已經做了我的本份”。一段沒有足夠情感基礎的婚姻,其他很多的事物會吸引丈夫或妻子,他們把注意力、心情和精力放上去,而對夫妻間的感情關系放淡了。這些事物可以是運動(足球)、賭博(賭馬、麻將)、群體工作(某些團隊組織、社會工作、義工等),也可以是事業經營。不少已婚婦女都是這樣發展出白己的小生意;很多事業成功的男人,細心分析他們的成功過程,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軌跡。所以,“工作太忙”的借口背后,也許只是借工作逃避無趣的家庭生活。
包辦婚姻也可以有美滿成功的夫妻。重要的不是開始(原來)怎樣,而是以后要怎樣。放下過去的一切不快,坐下好好地談,找出欣賞對方的地方,明了對方的愿望和自己可以怎樣去配合。只要兩人愿意,一定有好辦法。如果不是包辦婚姻,那么就更容易了。回憶戀愛與結婚時候兩人互相欣賞的地方,重新把那時的行為模式放在今天,再憑溝通共同創造新的共同嗜好,共同探索,問題便可以解決。
“移民或工作使我們兩地分隔”
我在廣州做咨詢時,有一對年輕人來找我談。男女雙方都有工作,新婚不久,男士有新的事業機會,條件很有吸引力,但是工作地點在北京,女士滿意現有的工作,不愿放棄。他們問我該怎么辦。我用說笑的口吻對男士說:“怎么這么快就想換一個老婆啦?”
我不會替任何人做他們自己人生里的決定。人生是一條需要不斷做出選擇的路,每個人自己決定、自己承擔后果。一個人的確有權把事業放在婚姻之上,也可以為婚姻而犧牲事業,這不是我該管的事。只要那個人因為自己的決定而使人生中不斷地有更多成功快樂,誰都沒有資格去批評他。
對于那兩位年輕人,我只會引導他們找到新的角度去看他們自己的問題。在他們各自的人生里,把事業和婚姻放在一個什么位置,哪個高一點。在結婚之前,若有很吸引人的事業機會出現,他們會考慮結束戀愛關系去接受那個機會嗎?如果男的真的接受這次機會,搬去北京工作,每兩三個月兩人才可以見面三四天,一年后、兩年后、三年后兩人的關系會變得怎樣了?有些什么方法可以做到兩者兼得?如果男的放棄這個機會去維持兩人在一起,會有什么出現?未來會有其他機會嗎?如果女的放棄現有的工作,跟隨男的搬去北京,在那里找份新的工作,他們會有怎樣的生活?有什么機會?我提每一個問題時都要他倆想像相關的情景和感受。很快他們自己便做出決定:放棄這個去北京的機會,三兩年內只考慮無需兩人分開的事業機會。不出三個月,那位男士給我打電話,說剛接受了一份在黃埔地區上班的新工作,條件和前途比北京的那份還要好。太太因為上次他為了兩人不分開而放棄北京的機會,對他更好了。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些什么呢?
(1)事業與婚姻之間的比較,是每個人有權和有責任決定的事。自己需要清楚內心對這兩事件的定位。
(2)旁觀者可以給你的,只是參考意見,并沒有顧及很多其他重要因素。例如:一般人在結婚時內心的意愿是終生廝守的,比較起來,很少人在上班時間會有“在這里過一生”的念頭。事實上,兩人感情關系的好壞(這決定了能否終生廝守),有一半的控制權在自己的手里;但是一個工作環境能否讓他在那里度過一生的決定因素,并不完全掌握在你的手里。用一件短期的東西去交換一件長期,甚至終生的東西,只有前者具有極大的價值時才值得考慮。因此,每當有為工作而犧牲夫妻間感情關系的情況出現時,你差不多可以肯定那份感情關系已經亮了紅燈很久,那個工作機會只是讓兩人較平和地分手的出路而已。
(3)不是所有的機會都是表面看到的這么好。很多的所謂“機會”只不過是憧憬,有可能身在其中才發覺事與愿違。這種情況在工作環境里最易出現,例如新工作機會很有吸引力,但是上班后才發現上司與自己合不來、對自己的要求不合理、企業文化中有些不能接受的地方,或者企業的經營策略有問題等。不是所有的機會都潛伏危機,只是在決定是否接受時需要問問自己:如果新的機會真的有之前看不到的潛伏問題,以致自已必須離開,自己有什么后路?
(4)新的方向雖是明亮,但可能會有隱藏的問題;舊的路途雖然不夠吸引,但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5)上述的例子,絕對不是魚與熊掌的選擇。只要兩人認為維持感情關系最重要,必須堅持,并且是唯一要堅持的事,他倆可以有很多選擇。我就知道一個個案,太太有去國外工作的機會,丈夫辭去工作與太太一同出國,在國外的三年里丈夫念大學取得了一個學位。兩人回國后丈夫馬上找到工作,薪金是出國前的三倍。
如果開始時說的例子里的年輕夫婦決定過“牛郎織女”的生活,一個在廣州、一個在北京,幾個月才能見一次面,.我會擔心他倆的感情難以維持很久:結果不是其中一個會失去工作,就是兩人的感情關系終結。既然可以這樣的分開,又何需結婚?既然決定結婚,又怎可以讓工作或其他什么事,使兩人分開?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前,很多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落實沒有多大信心,紛紛辦移民離開。現在,很多這樣的人都“回流”返回香港了,但是他們不愿意放棄外國的居留權或護照,所以,有很多兩地分隔的家庭出現。香港稱這些人為“太空人”。就是丈夫在香港工作,太太與孩子住在國外。
今天的中國,也有很多人想移民去外國。有些人似乎為了這個目的不惜犧牲一切。以讀書為借口、假結婚,甚至偷渡。其中有不少是放棄了伴侶、中斷了感情關系,甚至不顧自己幼小的孩子而離開,結果往往失望后悔的多。
我遇到不少的香港個案,其中幾乎每一個都因為這次移民而產生或大或小的問題。
先說老人家,即移民案主的父母。有些老人家,不愿改變與子女一同生活的多年習慣,跟隨子女移民。到了新的地方,很快便感到不習慣、不舒服、不開心:以前的朋友全部沒有了、找不到人聊天、家人沒有時間陪他、自己不懂外文、哪兒都去不了、整天呆在家里。心情煩燥,心里多了抱怨,很快便出現了與家人的緊張關系,日子過得很辛苦,很容易病倒,更感到孤單寂寞。也有些老人家,擔心上述的問題,選擇不跟隨子女移民。子女走后,生活孤寂,老是思念回憶,心情不好,也是很快便生出病來。
決定移民的夫婦,往往是放棄香港待遇優厚的工作而離開,到了那邊,發現無法找到相近性質的工作,薪酬更是遠遠不及香港。外語不夠好的,更是難以找到工作。所謂“人生路不熟”,法律條例、生活習慣、居住環境等,都需要重新學習、重新適應。有點資金的人,很快也發現做生意、投資的機會,都遠遠不及香港和內陸。錢花光了,或者事業工作太不如意,又看到香港的情況安定,所擔心的不穩變亂都沒有發生,便想到返回香港工作。絕大多數的移民都不甘心全家放棄移民的身份回港,所以只有丈夫返回香港找工作,太太與孩子留在國外,以為這樣做最聰明了,保留了一條后路。
這樣身居兩地,只靠電話聯系,很快兩人便感到寂寞難耐。無奈、埋怨、惆悵、懊悔的心情,造成失眠、情緒不好、暴燥、憂郁,嚴重的便發展出神經衰弱等心理和生理的疾病。第三者也很容易乘虛而入。移民中出現的有“第三者”個案里,太太出現的并不少于丈夫。
移民案主的孩子最可憐。其實所有的婚姻問題,孩子們最容易受傷害,亦是最無辜的。可笑的是,絕大部分的移民夫妻,當初決定移民的第一理由就是“為了孩子的未來!”有了上述問題的出現,婚姻都不保了,孩子的末來怎會好?結果竟是行為與動機的相反,不是很具諷刺意義嗎?就算父母婚姻沒有出現問題,孩子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需要萬事從新適應,如果孩子本來便已經很靈活、適應能力強、學習能力好、學業和外語已經不錯,他或許會多些機會在移民后安定下來;如果孩子的上述能力不足,他會適應得很吃力。再加上長期與父親分開,沒有父親幫助,他在學習、交友及心理成長上都容易出現問題。如果父母的感情關系真的出現問題,他便蒙受很大的、無法消除的傷害了。除了一般因父母不和或分手而產生的傷害外,還有一點很嚴重的:孩子知道父母決定移民的動機是“為了孩子好”,如今父母的關系變壞,孩子會責怪自己,把自己當做父母關系變壞的原因。這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心理傷害。
以為移民真的可以“帶給孩子更好未來”的人應該三思。移民首先帶給孩子,以及所有家人的是挑戰、壓力、仿徨及困難。夫妻間的關系也面臨著巨大考驗。對孩子來說,父母親是家庭里最重要的力量支柱,這個支柱破壞了,孩子不會有力量成長。
決定要因移民而與配偶及孩子長期分開的人,實際上是準備放棄配偶與孩子,這一決定將會付出很大的人生代價。愿意這樣移民的人其實不應該結婚。
沒有什么重大的環境變故而想移民的,這些人都是不能接受過去的自己的人,他們以為換一個新的環境,自己可以重新來過。但是,他的問題其實與環境無關,而是自己內心不能接受自己,基本的原因往往是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父母。
最后,在自己最熟悉、優勢條件最多最強的環境中不能成功的人,怎會在陌生、條件少得多、人生路不熟的地方成功?尤其是在整個世界都認為中國有最多機會的今天,又為何與眾人背道而馳呢?
“家中的老人使我們關系緊張”
這個可能是中國人的婚姻問題里最為棘手的一項。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強調我們應充分地尊敬老人家,尤其是父母及祖父母。在過去的中國,很多家庭都有這些現象:除非老人家自動放棄權力,否則就算老人已經老到不能主事,但仍然是一家之主。這個現象,上至官庭,下及農家,無一例外。傳統的父母一手包辦了子女的婚姻大事,決定他們的配偶是誰。當公婆不滿意媳婦時,這個女子便注定要有悲慘的命運。如果家底厚,而父親早逝,一些個性強的母親甚至會操縱兒子的一生。很多老電影、電視劇里都有這樣的故事,我也無需舉例了。
中國傳統思想崇尚大家庭模式,一家數代幾十口人聚居一起,以家中輩份最高的人為一家之主,對家庭中其他人有很大的操縱權力。這種模式,其實并不符合人類,以至生物的進化程序。在21世紀的今大,現實中的很多條件也無法支持這種模式。
家庭治療大師伯特·海靈格認為,更正確、給家庭系統中的人更大機會愉快生活的模式是:當時間到了,父母讓孩子離開家庭去建立自己的家庭系統。如果老人家選擇與孩子同住,老人家需接受由孩子擔任一家之主。這樣,孩子可以繼續在很多事情上表示對老人家的尊重,但是在家庭成員如何相處及互動的行為模式上,做決定的人是孩子。
每一代人在自己最強壯的一段時間里建立家庭,生孩子,撫養孩子。當孩子踏入自己人生最強壯的階段,便應離開父母親的家庭系統去建立自己的系統。孩子也應該優先地照顧自己的家庭系統,因為在舊的系統里,父親在照顧系統里的人;而在新的系統里,是做丈夫的照顧其他人。所有的生物都是以這個模式把生命流傳下去,而且只有這樣,一個生物種族才可以進化得更成功。如果讓種族中不是最強壯的一個成員負責維持整個系統,這個種族就會有毀滅的危險。
封建社會及家庭模式,重視男性而輕視女性,女性在家庭中通常處于被動的地位,千百年來,當婚姻不愉快時,做妻子的只能把希望和感情寄托在孩子身上。沒有機會做“賢妻”便只好做“良母”了。在這個環境中成長的男孩子,得不到父親足夠的影響,而過分地沉浸在母親的影響之下,成年后對女性不能培養出一份尊重態度,他的妻子便有很大可能重復婆婆的命運。而男孩子對母親也通常會保持一個遷就聽從的態度,這當然會為他的婚姻埋下隱患。
這個母親,已經把兒子當做生命里最重要的男人。雖然意識上知道兒子要成家立室,但是內心深處不愿放棄兒子給另一個女人。如果與兒子、兒媳同住一起,那位媳婦不會有好日子過。
父親亦一樣制造壓力給兒子的家庭。父親習慣了在自己的環境中做中心人物,不會甘愿把領導的權力下放。做媳婦的會感到不知該聽誰的話:丈夫、公公或婆婆,就像同時要服侍三個主人的仆人一樣辛苦,尤其是三個主人的意見還不一致。試想想,這樣環境下,一段婚姻關系如何能滋潤發展?對妻子來說,婚姻生活只會是不斷地忍受委屈;而對丈夫來說,婚姻關系也只不過是不斷的無奈及無力感。
妻子那邊的父母也是一樣。如果男的結婚后與妻子的父母同住,類似上述的問題也會產生,做丈夫的不能充分地發揮一家之主的力量,除非老人家懂得讓年輕一代掌權。有些妻子,雖然結婚后與丈夫居住,但是經常返回娘家,積極地參與娘家的生活。這是還沒有充分成長,還沒有脫離父母的表現。她的婚姻關系,很快便會出現問題。
如果還沒有充分成長,沒有準備好離開父母的系統去建立自己的系統,請不要做結婚的決定,待自己內心把這件事搞清楚之后再結婚。不然的話,只會扼殺了一份珍貴的感情關系和一個可能是很好的婚姻對象。
如果你現在已經結了婚,亦正在與老人家同住,你的婚姻關系已經因此而處于緊張狀態,你會怎樣去解決?針對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即食面”式的解決方案(即一次便解決問題)。很多因素都會影響你:老人家的性格和溝通能力、你與配偶的關系狀況、溝通方式、對事情的看法、經濟狀況、生活環境等。以下是一些建議。
如果老人家健康狀況良好、性格開朗,能夠好好地與子女進行溝通,而你的經濟狀況允許,最好是和老人家分開居住。如果兩個老人家都健在,這個方法便是最好的解決。他們可以就住在隔壁或者樓上,每周里你們都過去吃兩三頓飯,他們也過來吃一兩頓飯。一個住所,便是一個系統,每個系統都需要一個領袖、戶主。每個系統都有一些與別的系統不同的事情和規則,系統內的人需要遵守,系統外的人需要尊重。
如果老人家只有一位,怕孤獨,或者年齡大了,健康欠佳,也許養老院是一個對大家都好的安排。特別是在養老院,老人家有很多容易溝通的人作伴,反而在家.里沒有人有時間與他聊天。在一些還是十分保守的家庭里,認為這個安排是不要老人了。但在西方國家,把老人家送去養老院已經是很普通及平常的事,而且被看做是照顧老人家的最好的安排,因為在西方國家,請傭人的高額費用是很難負擔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養老院在中國會慢慢被接受和普及開來。
如果你不能接受老人家搬出家的方案,你可以考慮采用以下的方法改善與老人的關系:
·尋找與老人家相同的信念、規則,并在談話中給予充分地認同。
·對于一些你不能接受的,尤其是涉及個人事情的一些規則,你輕描淡寫地維持你的做法,即是低調地做,決不否認隱瞞,但不要在談話中提起。被問到時,只是自然、輕松地承認,決不說謊去掩飾。
·若你實在不能接受老人家的某些做法,可以先想出兩三個替代方案,再找一個老人家心情愉快的時候與他談談,讓他選擇一個其他做法。
·如果是老人家的一些態度使你感到難以接受,就在老人家態度產生時盡量躲開。不可避免要面臨時可以運用一些NLP技巧去減低或消除不快的感覺,例如“抽離法”、“避彈衣法”、“換框法”等。(請看我的書《情緒舒導學》,內陸版《NLP簡快心理療法》)
·保持一定的單獨與配偶在一起的時間,若家中無此可能,可以制造機會在外面獨處,例如周末看電影、兩人去外地旅行等,以維持兩人的感情關系。
·不要把配偶的父母給你的不快發泄在你的配偶身上,這樣只會使他感到無力與無奈,如果不斷發生這樣的事情,他終于會感到煩躁而在心里開小差。說到底,兩個人都不能放棄父母,千百年的傳統使我們受不了這樣的一份罪惡感。.事情不是他的錯,問題來自另外一個人或一些人。
·建立個人的空間,讓自己有逃避和透氣的機會。最好是培養一些對身體健康有幫助的愛好活動,例如,瑜伽、冥想、參加心靈提升、心理輔導技巧課程等;或是做運動、欣賞音樂、歌唱和玩樂器、粘土制作、繪畫、詩詞欣賞等。
·在減少與老人家發生沖突的機會的同時,你必須增加一些能與配偶和老人家一起從事的活動,這樣能發出明確訊息表明你不是逃跑離去,而只是改變方式而已。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你對所有不能接受的話或身體語言,表現出似乎是“看不見、聽不到”的反應。只要有你能接受的反應出現,便積極地做出回應。
·如果可能,隔出屬于老人家自己的天地,彼此擁有更獨立的空間。
·決不說投訴抱怨的話。
上述所有的方法,在實施之前,要清楚和坦白地告訴你的配偶。問問他/她有沒有更好的建議,若有,而且是你可以接受的,先按配偶的建議去做。如果有效果便繼續下去,并且擴展;如沒有效果,或者配偶沒有更好的建議,你便實施上述的方法。
若改善后的情況你仍然不能接受,你應該認真、坦誠地與配偶談一次。不然的話,兩人的感情關系會走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