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9月10號 參加了容慧老師的正面管教家長課程,課上容慧老師通過不同方式詮釋的對孩子“認同感受”,讓自己觸發很多,曾困惑于某刻難以打開孩子的心扉,難以贏得孩子的合作,后來在與孩子相處實踐中寫了這篇文章,希望對有類似困惑的父母們有所啟發和借鑒。
認同感受
1)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這樣孩子才能了解他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感受。
2)不要修復,解救,或試圖說服孩子放棄感受。
3)認同孩子的感受:“我能看出來你真的很(生氣、沮喪。傷心)。”
4)然后保持沉默,相信孩子能處理它。
先從自己與女兒的故事開始
這段時間,家里姐姐很抵觸去幼兒園,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午睡,她睡不著哈。媽媽感覺她壓力很大,一直放松不下來,每當說起來,神態都有些緊張,她擔心老師點她的名字,她擔心睡不著時自己做不到一動不動地乖乖躺在床上……
以前媽媽會更加關注于幫助她解決問題,分析各種原因,想想解決的辦法,其實想了很多方法,她心中的那個解一直都在那里,讓媽媽絞盡腦汁不知如何是好。
參加了正面管教課堂,媽媽意識到其實媽媽一直忽視了最重要的一步:先去關注孩子的感受,先接納她的感受,認同她的感受,再去談別的。
所以當她在去學校的路上再次表達這件事情的時候,媽媽沒有這樣說:
“你為什么會睡不著覺呢?是不是壓力太大了,如果你放松下來,會不會不一樣……”
媽媽是這樣說得:
“奧,你中午睡不著覺,你擔心老師點你的名字,你不喜歡老師點你的名字……”
當媽媽認同她感受的時,沒想到她沒有抵觸,反而打開了小話匣子,吧唧吧唧說個不停“老師說,睡覺的時候不能起來,我想尿尿也不能去…..”
媽媽及時回應“奧,你想尿尿,可是老師說睡覺的時候不能起來,你有些擔心……”
就這樣我們很順暢地對話了很長一會兒,媽媽從她那里了解了更多的事實,及她的真實想法。
雖然當時我也沒有什么答案,怎么去幫助她,可是到了幼兒園門口的時候,她沒有像昨天那樣在門口哭的那么厲害,她只是猶豫了一會兒哼哼說,“媽媽,能不能中午午睡前來接我?。俊?/span>
媽媽對她說,“媽媽知道,你很想讓我中午來接你,可是媽媽做不到?!?/span>
或許是路上自己被理解了,感受被分享了,女兒沒有什么大鬧的情緒,與媽媽對話了一會兒后,雖然有些不情愿但還是笑著進了幼兒園。
在與女兒對話,認同她感受時,媽媽心態很平和,媽媽沒有去責怪她,只是接納了她當下的感受,這給媽媽和女兒都帶來了很多力量。
其實當孩子在確認我們真的讀懂了她后,站在她這一邊的時候,她就會打開心扉告訴我們內心真實的想法,積極的溝通就此開始了。
認同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接納,理解,感受到父母的愛,其實育兒路上,重要的不是我們覺得我們是多么地愛孩子,而是孩子能夠真真正正感受到父母是多么地愛“我”。
對于孩子來說,無論是開心還是難過,感受都是真實存在的,只有把感受的機會交給孩子,孩子才能真實體會到不同感受的力量,了解自己,自我疏導和化解這種感受,這也是她們要去面對的生活一部分,或許我們都不需要告訴她們該做什么。
如何認同感受?
課上學到的,感悟到,實踐到的,及其他學習到的:
1 描述事實+說出孩子的感受
重復孩子的話,可以讓我們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心理。這也是最安全的認同方式,更容易準確的描述出孩子真實的感受,而不是誤讀孩子的感受。只有準確讀出孩子感受,孩子才更容易打開心扉,說出更多。
2 慎用“為什么”來回應孩子
當孩子哭的時候,我們經常會不由自主的想搞清楚原因,所以“為什么你會哭?”輕易出口。有書中提到,“為什么”這一提問方式,是需要認知思考后才能回答的問題,而認知思考屬于前額葉的任務。人平均27~28歲時,額葉才能發育完全。所以一個幾歲的寶寶不可能有邏輯地說明自己哭泣的原因。
我們可以嘗試用“是什么”,“怎么了”來代替“為什么”解讀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分析自己的感受。
3 認同感受,父母的狀態一定要真誠
當我們把孩子的感受當回事的時候,孩子學會了認知自我,愛自己,當然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透露給孩子,父母是不是真的感同身受,是不是真心的接納“我”的情緒,孩子很聰明,所以我們一定要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們,這樣才會打動他們的心。
本文為學員原創,歡迎個人轉發,謝絕媒體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