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眼鏡慘遭掰斷,才開始思考,這個生存必需品是個暴利行業。
明月鏡片招股書之前給出一個計算:單鏡片成本不到7元,每副眼鏡的成本僅56.09元,終端價格卻能最高賣到1898元;其電商銷售的毛利率更是高達令人咂舌的90%。
看這個圖表可以發現,成鏡和鏡架的成本是逐漸走低,握看手上上千塊錢的眼鏡,流下了淚水。
眼鏡業的暴利屬性人盡皆知,但有專家分析,它也有它的心酸。
一方面,所謂的暴利是“偽暴利”。在這一片充分競爭的紅海里,價格及市場都很透明。我國的眼鏡行業技術門檻不高,上游被國外巨頭掐脖子,中下游同質化凸顯,行業難以做大做強,品牌紛紛陷入費力不討好的價格戰廝殺之中。
另一方面,面對動輒上百甚至上千元的價格,普通消費者叫苦連連卻又毫無“接招”之力。貴,但你看不清,還是得戴。
2020年6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眼健康白皮書》顯示,中國近視人數預計在7億左右,接近總人口的一半。其中兒童及小學階段近視眼總體發生率為53.6%,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延長近視率不斷攀升,經過高考的篩選之后,超過90%的大學生都近視。
這樣一來,怎么看眼鏡行業都是一門好生意。眼鏡店售賣的眼鏡動輒幾百上千元,與幾塊幾十塊的成本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價格差。在學校附近、街道熱鬧處和購物商場里,隨便進去配副眼鏡花個上千元早已不是罕見的事,買完總忍不住要罵其暴利。
眼鏡屬于耐用品,回頭客少拉新成本高,品牌想建立知名度就免不了高昂的銷售及廣告費用。
比如明月鏡片就請了陳道明來當代言人:
不過現在買眼鏡和以往倒是不同了。電商興起后,眼鏡也能網購著買。
有知乎網友將之總結為三步攻略:
1、去公立醫院找驗光師驗眼睛,拿到度數、散光瞳距等數據;
2、去眼鏡店假裝要買,試一試,看看好不好看,然后拿到眼鏡品牌型號;
3、上電商平臺旗艦店直接找,然后把數據給客服。
如此一番操作下來,線下眼鏡店1000元的眼鏡,一般200-400即可到手。
但是吧,你在網上買眼鏡,效果肯定沒線下測度數實測實配的好,總會有些偏差。
要么度數不準,要么瞳距不對,鏡架大小有問題……我還記得我唯一一次在網上買眼鏡,度數都對的,戴上就是暈車的感覺...
所以配眼鏡這個重任又落回了線下實體店的肩膀上。
我觀察到,一個成熟的眼鏡店大概需要5-6名員工,其中驗光師至少1-2名。而且店面都開在商圈、學校等人流量大的地方。還有集合店,很多個店鋪集合在一起的專門的眼鏡城。
電商資本退潮后,賣眼鏡賺錢的地方在何處?
拿鏡片來說,目前,全球最大的眼鏡和鏡片生產商是依視路陸遜梯卡(Essilor Luxottica)集團,在疫情前,年營收大約在160億歐元左右,年利潤18億歐元左右,市值超過460億歐元。
自從1995年進入中國,依視路一連串收購,目前在中國鏡片市場穩占首位,市場份額超過20%;卡爾蔡司緊隨其后,市場份額為15.1%;排在第三的萬新光學,雖然是國產廠商,但同樣被依視路搶先入了股。
就目前來說,國內原材料供應商的產品質量和品種,與國際領先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的鏡片技術水平,只處于讓1.74鏡片合格出廠的初級階段,光學性能和膜層設計水平都較低,自然也難以實現防油污、染色、變色等功能。
海外原材料壟斷、高端鏡片工藝不成熟,想要實現真正的眼鏡自由,唯有技術層面的不斷創新突破才有可能。
(素材來自:快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