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變法開始于熙寧二年(1069年),到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時結束,因此也稱熙寧變法或熙豐變法,變法前后持續了近二十年,對北宋王朝有著深遠的影響。
宋神宗趙頊是宋朝的第六個皇帝,此前北宋歷經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和英宗五朝一百多年的發展,高度的中央集權,有效地避免了分裂局面的出現,卻也造成了積貧積弱,國家機器運轉不周的狀況,到宋神宗即位時,國家面臨著內憂外患的現狀,外有北方遼國,西北夏國的侵擾,內有四川王小波、李順的起義。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和壓力下,此時不滿二十歲的宋神宗決定啟用王安石,進行變法革新。
王安石變法本質上來說算是地主階級內部的自我調整,變法的內容主要有免役法、青苗法、保甲法、保馬法、均輸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等,變法的內容涉及到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多方面。變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富國強兵和抑制土地兼并,但許多變法內容卻在推行的過程中走了樣,出現了“好心辦壞事”的情況。
例如青苗法,本是國家成立銀行,在春耕前借款給農民買種,秋收后農民再還本付息,卻在推行的過程中演變成強迫貸款,儼然成了高利貸,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免役法和青苗法兩項,不過是多向人民征收的兩筆新稅。
保甲法的推行本是為了除盜, 部分恢復征兵制和節省養兵財費。實際上,在變法之前宋神宗已有開始裁減軍隊中的老弱者,然而裁減的結果只是部分節省的軍費被用到別的地方去,人民的賦稅還是有增無減,而王安石保甲法的推行結果,也是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