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姓名學(xué)(二)

(一)姓的起源

中國姓氏起源的年代,現(xiàn)在很難確定。但“姓”的起源可能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有關(guān)。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圖騰一辭表示氏族的標志和符號”,郭沫若《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凡圖形文字之作鳥獸蟲魚之形者,必系古代民族之圖騰或其孑遺,其非鳥獸蟲魚之形者,乃圖騰之轉(zhuǎn)變,蓋已有相當進展之文化,而脫去原始畛域者之族徽也。”

據(jù)說“圖騰”的印地安語是“他的親族”的意思,目前現(xiàn)存的民族、部落,不論東西方,都有崇拜圖騰的習(xí)慣,如云南彝族括扒人以“蕎”為圖騰,拉祜族以虎為圖騰,臺灣的排灣族和魯凱族都偏好象征豐收的“甕子”圖形,崇敬天地自然景象的阿美族則導(dǎo)奉星辰并做為代表圖騰;而排灣族則以百步蛇吉祥物。不論這些圖騰是動物、山川、或是藉由想像所造出的,這些部落會在衣服、飾品、器物表現(xiàn)這些圖騰,做為他們特定族群表征功能的“族徽”,藉以區(qū)分族群并凝聚整個群的凝聚力,將它視作代表部落、族群的統(tǒng)一表徽。

“族徽”在文化的演進過程,可能已逐漸建構(gòu)了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功用,往往跟他們當時所流傳的神話、傳說,甚至與祭祀行為,都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連性。“族徽”在沒有文字的年代,藉由口耳相傳關(guān)于部落的故事,保存了對于每個部落的名稱及其相關(guān)的記憶,這些零星的記憶就成為傳說,但自然免不了有許多與事實脫節(jié)的部分,但即便是正確的,也只能說是眾多上古部落中的一小部分,更不可能是全部的部落了,但這些代表部落的“族徽”,卻可能是姓氏的濫觴。

例如:伏義、伏義氏、伏義氏族。伏義就是第一次叫“伏義”后來作了“三皇”的這個人,他的后代又繼續(xù)使用這個名號繼續(xù)繁衍,最后以伏羲為名的氏族形成一個新的氏族叫伏羲氏,伏羲氏又繼續(xù)分支和繁衍形成一個更龐大的伏羲氏族後裔,伏羲作為上古時代的氏族和部落首領(lǐng),因此他的名號既是個體,也是氏族和部落群體的代稱。

姓字的古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泰國刻石《詛楚文》中姓宇為“女”字和“生”宇的組合字,這一組字形最后在《說文解宇》中被許慎定形,成為現(xiàn)在看到的會意字“姓”。從“姓”宇的構(gòu)造來看,它是個會意字,在《說文解字》中釋作“姓,人所生也,從女所生”,可以解釋成“由同一女性所生的后代即為同姓”。

這些由若干族所組成的原始部落,各族雖彼此獨立存但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lián)系,考古學(xué)家認為大約相當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生產(chǎn)和生活的發(fā)展和演變,當時的人漸漸發(fā)現(xiàn)血親所產(chǎn)生的后代不易生存的事實。部落內(nèi)各以血統(tǒng)為主的氏族為了便于通婚與鑒別不同氏族的子孫后代,必須有一個能識別和區(qū)分氏族的特定符號。

我們現(xiàn)在是父系社會,所以目前的“姓”是從父,但從目前現(xiàn)存的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母系社會來看,女性在社會中居于支配地位,既從事生產(chǎn)活動也可以選擇不同的伴侶生活。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的小孩由母親撫養(yǎng)也從母姓,因此,就可以利用母親作為辨別血緣的依據(jù),所以許慎在確定“姓”字是“女生姓”或“人生姓”時是考量當時的時空背景。

像中國姓氏中就有很多形旁從“女”的姓,從最早的神農(nóng)姓姜,黃帝姓姬,少昊后人姓贏,舜帝后裔姓姚、蝸,祝融后人姓妊等,另外:如、妁、改、妙、妊、妞、姒、姑、姍、姓、委、妄、始、娥、妓、娩、蜞、姻、婁等姓氏都是以“女”為形旁。在目前發(fā)現(xiàn)的西周青銅器銘文中,確定為姓的銘文不到三十個,而且大多數(shù)發(fā)現(xiàn)的“姓”都是從女旁的形聲字,這表示那時的“姓”是與女性分不開,透露出至少在周朝以前有部分社會是母系氏族的訊息。

“姓”的出現(xiàn)及其代表意義

“姓”的出現(xiàn),對于中華民族代表了多重的意義:

1.智慧的提升

“姓”出現(xiàn)的最主要目的是分辨“血緣”,但為什么需要知道“血緣”?這表示當時的人,已經(jīng)知道同姓的男女生下的小孩,容易有身體的缺陷或先天的疾病容易早夭,為了維持氏族的強盛,為了分辨“血緣”才產(chǎn)生識別血緣的方法,也就是從姓就知道是由誰生的,由于姓不易改變,所以能一直追溯到祖先。這表示古人已經(jīng)聰明到能從長期觀察已發(fā)生的現(xiàn)象中,利用實證找到問題發(fā)生的原因,領(lǐng)悟到近親婚配會產(chǎn)生不良后代的道理,并找到解決的方法,也就是在貴族女子的稱謂中加入姓的方法。

“同姓不能通婚”的傳統(tǒng)一直被流傳下來,在中國絕大多數(shù)的地區(qū)一直保持了這種傳統(tǒng),即使到了現(xiàn)代,這種傳統(tǒng)雖被打破,但許多地方民間仍然不贊成同姓通婚。在古籍中也有同姓不婚的記載,《左傳·信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國語·晉語》“同姓不婚,惡不殖也”。

2.打破族群觀念

“姓”的出現(xiàn),表示即使以同姓作為群聚的依據(jù),這些群聚的人,為了避免種族的滅絕,還是得向外界張開雙手與其他的種族共存,接受非我氏族類的人,這代表了每個族群必須接受其他的族群族群才得以生存。因為“姓”可以用來“明世系”、“別婚姻”,因此,姓氏的出現(xiàn)也代表了當時人類的婚姻方式,由原本氏族的內(nèi)婚制發(fā)展到氏族的外婚制度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3.人數(shù)變多

“姓”的目的之一是要識別,這就表示同一氏族經(jīng)過不斷繁衍,原本的居住地域已經(jīng)容不下部落的人數(shù)、或是社會已進步到需要利用地域作分上,因此居住地域也開始分散,原本的同一氏族產(chǎn)生了若干個分支。當同一個地區(qū)的氏族已經(jīng)多到記不清楚時,為了區(qū)別同一地區(qū)的不同氏族,就必須利用“姓”作為區(qū)分的特殊標志。

4.自我認同

不論是“姓”從父姓或是從母姓,“姓”的出現(xiàn)都代表了人可以藉由“姓”追溯自己的血緣,這個制度的建立可以視為中國人“追本溯源、數(shù)典念祖”觀念的濫觴。

(二)姓與氏的關(guān)系

我們已經(jīng)知道,“姓”與女性、母系社會有關(guān)。但我們現(xiàn)在講到“姓”時也會提到“氏”,因為姓、氏混淆成為同義。但實際上,“姓”與“氏”雖有關(guān)聯(lián)卻又不相同。

在宋朝劉恕《通鑒·外紀》中“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就十分準確地點明了姓與氏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姓是用來知道祖先是誰,氏則是用官階、封地、字號以分辨后代是那一支流。這時候“氏”的出現(xiàn),代表了父系社會的興起,因為男性開始有能辨別自己與祖先源流稱號的需要。

在周朝以前,只有諸侯國的國君及其家族才有姓。周朝初年,為了有效控制征服的廣大地區(qū),周王開始大規(guī)模地分封諸侯。《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謐,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給兄弟、親戚及異姓功臣等。據(jù)統(tǒng)計,周武王有兄弟16人,同姓貴族40人,一共建立了71個封國,這些諸侯國的后人即以封國名為氏,由周王室同姓封國得氏的有48個,由異姓封國得氏的約有60個。

以國命氏:

齊一一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姜子牙助武王滅商有功,受封于山東營丘為齊國,子孫以國民齊為氏。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法對國內(nèi)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稱為氏。

以邑命氏:

苗——苗氏是出自于春秋時代的楚國公族,賁皇為其始祖,以地命氏。春秋魯宣公四年,楚斗椒之子賁皇逃奔晉國,在晉國立下許多功勞,晉君封大夫,并賜之于苗邑,子孫遂以邑命苗為氏。

此后這些諸侯國貴族除了有姓之外也有氏,所以“貴者有氏”,而一般人沒有姓,也沒有氏。這些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除了上述“以邑命氏”外,還有:

以官命氏:

師——商、周時,朝廷中掌管音樂的官員叫師,例如紂王時有師延,春秋時晉國有師曠都是著名樂師,子孫后代便以他們的官名師為氏。

以字命氏:

孔一一源出于子姓,微子啟封到宋國,后裔宋襄公的五世孫,名嘉,字孔父,在宋國任大司馬,動亂被殺,其子木金父逃到魯國,以父親的字孔為氏。

以譫命氏:

丁一一丁氏的其中一支源來自于姜子牙一族。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兒子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謐為丁公,子孫以詮號丁為氏。

(三)姓與氏的使用方式

姓、氏的起源不同,實際上姓氏在使用上也是各異其用的。

據(jù)《通志·氏族略》“三代之前,姓氏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故姓可呼為氏,氏可不呼為姓。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

因此,“氏”的原始目的就是“明貴賤”,區(qū)別個人身份的貴賤和“別婚姻”,表明父系血緣關(guān)系。周代宗法制度嚴格,即使同為貴族,貴族有氏,但男女在使用姓氏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只有貴族男子才有資格稱氏,當時男子稱氏而不稱姓,是因為姓與生俱來,言氏就可知姓,即可區(qū)別貴賤:女子稱姓,姓則用來區(qū)別婚姻,貴族婦女姓比名重要。平民則無姓無氏只有名。如果要加以區(qū)別當時的貴族女子,尚未成親的女子,則在姓上加孟(或伯,指排行老大)、仲(指排行老二)、叔(指排行老三)、季(指排行老四)表示排行,如:孟姜、叔隗、季姬。例如《詩經(jīng)·桑中》“云誰之思?美孟姜兮”翻成白話“猜猜我在想誰?正是美麗的姜家大閨女。”

出嫁后,在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國名或氏,如:齊姜、秦贏、晉姬、褒姒。

嫁給別國的國君,就在姓前加上配偶的國名,如:秦姬、孔姬、芮姜。

嫁給別國的卿大夫,就在姓前加上大夫的氏,如:孔姬(孔圍之妻)、趙姬(趙衰妻姓姬)、棠姜(棠公妻姓姜)

死后,就在姓前加上配偶或本人的謐號,如:武姜(鄭武公妻姓姜),文贏(晉文公妻姓贏)、文姜(魯桓公之妻,文是其本人謐號)

這樣做的用意,都是為了監(jiān)明女姓的血緣避免同姓婚配。

此外,這些有姓氏的貴族在當時被稱為“百姓”,如《堯典》“乎章百姓,百姓昭明”,他們掌握了當時大部分的社會資源,如:擔(dān)任政府官員、公職,所以“百姓”的原義是對有爵祿官職的人的泛稱,泛指百官,與現(xiàn)在的意義恰好相反,一直要到漢朝以后,百姓才指普通平民。

隨著氏族制度的瓦解、人口的增長和階級社會、國家制度的形成,以“字、謐、官、邑”四種命氏,已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后世逐漸加以擴充,出現(xiàn)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xiàn)象。

東漢王符《潛夫論·志氏族》“或傳本姓,或氏號、邑、謐,或于於官,或氏于字,或氏于事,或氏于居,或氏一于志”。除“傳本姓”和在前述的字、謐、官、邑外,又擴充另外四種:

1.以號為氏

劉一一來源有好幾支,其中有一支源出于姬姓,春秋時,周匡王封小兒子王季于劉邑(今河南偃師縣南),號劉康公,子孫以號劉為氏。

2.以事為氏:

車一一據(jù)《元和姓纂》所載,漢武帝詔令丞相田千秋因年老,可乘小車出入省中(朝廷),時號“車丞相”,車千秋之子為車順,嗣候爵,子孫因以事“車”為氏。

3.以居(住地特征)為氏:

東郭一一源出于姜姓,古代外城稱郭,齊桓公的子孫住在臨淄外城東門一帶,稱為東郭大夫,子孫以住地東郭為氏。

4.以志為氏:

聞人一一春秋時代,魯國的學(xué)者少正卯,聚徒授學(xué),聲譽鵲起,世稱聞人,子孫以志聞人為氏。

(四)姓與氏的不同

總的來說,姓與氏的不同點在于:

1.關(guān)系不同

由字的原因來看,“姓”的本意是從人所生,在母系社會,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在父系社會,“姓”則隨父親;但“氏”字的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一象形字,后來被轉(zhuǎn)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氏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所以“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2.出現(xiàn)的目的不同

由產(chǎn)生的原因來看,《通鑒·外紀》說,“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用來知道祖先是誰;氏則是用官階、封地、字號以分辨后代是那一支流,也就是說,姓是查祖先,氏是看后代的。

3.出現(xiàn)的時間先后不同

由出現(xiàn)的時間點來看,“姓”起源較早,姓是同一個家族后代的共同稱號,但隨著子孫繁衍增多,這些家族往往會因為其他原因分支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所以“氏”的出現(xiàn)在后。

4.穩(wěn)定程度

以穩(wěn)定性來看,“姓”出現(xiàn)后,世代相傳較為穩(wěn)定,通常不會更改;“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變化,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后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另外,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因此會出現(xiàn)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xiàn)象。

5.社會功能不同

以原始使用目的來看,《通志·氏族略》“三代之前……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姓”用以區(qū)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主要是用來監(jiān)別血緣;“氏“用以區(qū)別貴賤,貴族的氏則可能會隨著封邑、官職、或其他的原因而改變,所以由氏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6.使用對象不同

以使用對象方式來看,姓氏兩字在使用上是各異其用的。清初顧炎武《日知錄》“氏焉者,為男別也;姓焉者,為女坊也”,表示當時只有男子才有資格稱氏,男子稱氏而不稱姓,即可以氏區(qū)別貴賤;女子稱姓,姓則用來監(jiān)別血緣以區(qū)別婚姻。因此,姓氏的使用對象不同。

7.姓氏涵括的范圍不同

從使用方法限制來看,姓的范圍很大,氏的范圍很小,一個姓里面可以包含數(shù)個氏,不同的姓里面也可以有相同的氏。因此,同姓的人不論同不同氏都不能成婚,但同氏的人,只要不同姓,就可以成婚。

(五)姓氏的轉(zhuǎn)變

在夏商周三代,姓用于別婚姻,氏則用于明貴賤;到了秦漢,姓和氏的區(qū)別已經(jīng)模糊,氏也不再象征特權(quán),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襲自周代,并開始和姓混而為一。

清錢大昕“戰(zhàn)國分爭,氏族之學(xué)久廢不講,秦滅六雄,廢封建,雖公族亦無議貴之律;匹夫編戶,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漢高祖起于布衣,太史公以上名竽且無可考,況能知其族姓所出耶?故項伯、婁敬,賜姓劉;娥妁為皇后,亦不言何姓。以氏為姓,遂為一代之制,而后世莫能改焉。”

照錢氏的說法,姓氏合一是漢代的事了,因為一般人根本沒有姓,這些開創(chuàng)漢朝的功臣,有許多根本就不是貴族,更沒有姓,因此就干脆不再寫姓,直接就將姓氏合一稱呼了,這可以從《史記》得到證明;另外一個可能是由于漢代已經(jīng)姓氏合一,因此,漢人在用“姓”字與“氏”字時已不加區(qū)別,正如今天我們通稱姓氏一樣。

漢司馬遷作《史記》時,《高祖本紀》“高祖,沛豐邑中陽衷人,姓劉氏”,既是姓劉,又曰劉氏,顯然司馬遷已未加區(qū)別劉是“姓”還是“氏”了。因此,清顧炎武在《田知錄》中寫道,“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于秦始皇則曰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姓與氏的意義,在文獻記載上由漢朝的史記開始合一通稱“姓氏”,這個制度也一直被沿用下去,平民也開始使用“姓”,“姓氏”遂成為全民共用的公共財物,“百姓”也成為一般民眾的通稱,這便是姓與氏合一的過程。

到了宋朝,由于姓氏的發(fā)展,上述幾種姓氏起源已不足以涵蓋當時的姓氏,鄭樵《通志· 氏族略》所輯錄的命氏方式進一步劃分為32類,即:l、以國為氏;2、以邑為氏;3、以鄉(xiāng)為氏;4、以亭為氏;5、以地為氏;6、以姓為氏:7、以字為氏;8、以名為氏;9、以次為氏;10、以族為氏;11.以官為氏;12、以爵為氏;13、以兇德為氏;14、以吉德為氏;15、以技為氏;16、以謐為氏;17、以爵系為氏;18、以國系為氏;20、以族氏為氏:21.以名氏為氏;22、以國爵為氏;23、以邑系為氏;24、以官名為氏;25、以邑謐為氏;26、以詮氏為氏;27、以爵謐為氏;28、代北復(fù)姓;29、關(guān)西復(fù)姓;30、諸方復(fù)姓;31.夷狄大姓;32、其他。

例如:

以地為氏:

秦、谷一一原出自贏姓,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秦人的先知非子,居住于秦谷(在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其后分為二支,一支為秦氏,另一支為谷氏,子孫以地秦、谷為氏。以技(職業(yè)、工作)為氏:

屠一一西元前533年,晉國專職“司味”的“膳宰”(宮廷廚師)有位叫屠蒯的,子孫以技屠為氏。

以國名為氏:

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wèi)、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六)名與字

和“姓”與“氏”一樣,  “名”與“字”原本也是不同的意思,是某個時期的文化現(xiàn)象,它們反映了不同時代和社會的特征,后來才開始混用了。

關(guān)于“名”,“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這是《說文解字》的說明,筆者解釋成“名是代表自己的命,有口,有夕,夕是因為夜間看不到面,所以用口稱名”。也就是說《說文解字》點出了“名”的特點:

1.名代表了一個人的命

2.名要用口稱呼

利用這兩個名的特點,可以回想一下有誰會需要“名”呢?自己當然不需要,名是給別人稱呼的,但誰是第一個稱呼我們的“名”呢?大家可以很快的想到是“父母”。

也就是說,“名”一開始是父母為了稱呼方便給我們?nèi)〉模@也就是《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的由來,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取名,至于為什么是三個月?原因不難想像,當時的紡織技術(shù)不高,衣物不夠保暖,加以衛(wèi)生條件不佳,所以小孩夭折的機會很高,因此為了避免小孩取了名字天折,就要等三個月看能存活的,才取名字。

在中國第一個在姓之外有名且被記錄下來的是黃帝。據(jù)記載黃帝本姓公孫,因生于姬水旁,所以改姓姬,名軒轅。至于他為什么名叫軒轅,目前還不知道;至于在黃帝同期發(fā)生火拼爭帝的炎,在史書上并沒有留下他的名,至于他的名字是否叫炎,目前也無從得知。

到了夏朝,有一則傳說故事“少康中興”。第三代夏王太康被有穹氏(今山東西部)后羿所伐,后來后羿又被寵臣寒浞發(fā)動政變所伐,而太康抑郁而終,弟仲康繼位成第四代夏王,寒浞持續(xù)對太康一家窮追猛打,仲康逃難時死,兒子相(第五代夏王)也被殺死。相的妻子是有仍國(山東濟南)諸侯的女兒后緡氏懷有身孕,逃回有仍國,生下了少康(第六代夏王)。

少康長大后當上負責(zé)管理畜牧的牧正,寒浞知道后仍不肯放過少康,后來逃難至有虞國(今河南省有虞縣),后來擔(dān)任有虞國掌廚的庖正,國君虞思把女兒“二桃”嫁給了少康,并協(xié)助少康厚植勢力,有田一成(方十里),有眾一旅(五百人),又得有虞國諸侯伯思相助,少康發(fā)起義師,聯(lián)絡(luò)夏朝遺臣伯靡,直攻有穹國都穹石奪回夏朝的政權(quán)。

趙誠《讀殷虛書契考釋三種》:羅氏(振玉)斷定《史記·殷本紀》之“天乙”實是卜辭“大乙”之訛,并確認大乙即成湯。進而考訂殷帝王名謐之見于辭者十有七,曰:大乙、大丁、大甲、大庚、小甲、大戊、中丁、且()乙、且();辛、且()丁、小辛、小乙、武丁、且()庚、且()甲、武乙、文丁。另又指出卜辭之示壬、示癸即《史記》之主壬、主癸。到了《殷考》,羅氏又增補了五位:一是大丁后增加了卜丙,二是中丁后增加了萄壬,三是南庚后增加了羊甲,四是羊甲后增加了般庚,五是且()甲后增加了康丁。卜丙即外丙,為太丁之弟;卜壬即外壬,為仲丁之弟;般庚即盤庚,為陽甲之弟;康丁即庚丁,為祖甲之子,所增均是。但所增之羊甲,實當是羌甲,羅氏誤釋羌為羊,并誤以羊甲“《史記》之陽甲”則非是。這一錯誤,后來又被王國維所接受,直到郭沫若才得以糾正。但總起來看,羅氏這方面的研究,為商王世系的最后論定指明了方向。

不過,從史記以及所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中來看,商朝的國君的祭名是以其出生日之天干來命名。如:商湯(姓子名履,祭名是大乙,是商朝的創(chuàng)建者商湯)、哀王(姓子名勝,祭名是卜丙或外丙,商朝第二位國君),一直到紂王(姓子名受,祭名帝辛,商朝最后一個國君)都還維持以其出生日之天干來命名的習(xí)慣。

到了周朝,周朝的始祖姓姬名棄,是帝營的后裔,棄曾做過堯、舜的農(nóng)師。但他又為什叫棄呢?相傳周的始祖名棄,其母名姜源,一日到郊外踏青,忽見一具大腳印,踩之,不久即孕而生棄。傳說姜源不喜愛此子,將之棄于巷內(nèi),走獸繞而避之,欲將之置于森林,因無機會而作罷,將之置于冰上,有大鳥以翼護之。其母乃知其子不凡,拾回育之,這就是姬棄名字的由來。不過要被人丟掉才知道其價值,這也只能出現(xiàn)在傳說故事了。

《左傳·春秋魯桓公六年》:“公問名于申蠕,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名為義、以類命為象、取于物為假、取于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百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足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與吾同物、命之曰同。”意思是魯桓公問命名應(yīng)遵守的禮節(jié)時,大夫申提出“信、義、象、假、類”五條命名規(guī)則(五類),和六條不可以的命名規(guī)則(六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秦漢以后,隨著君王專制的加強,在命名方面除了對“五類”、“六不”同樣講究外,還對一些寓含霸王意義的字眼也同樣禁止,如:龍、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此外,也必須避帝王的名字。例如:秦始皇姓贏名政,政同正,因為是正月生的所以取名“正”,但為了避掉“正”的音,所以就將正月改成“征月”,這也就是現(xiàn)在仍有人將“正月”念成“征月”的由來。

前面已經(jīng)說了,“名”是為(養(yǎng))父母等長輩所取,具有個體識別、與寄托了長輩期望的功用。但古人通常有“名”亦有“字”,那“字”是什么意思呢?

所謂字,是根據(jù)本名的涵義另取的別名。《儀禮?士冠禮》:“冠而宇之,敬其名也”,《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宇、五十以伯仲、死謐、周道也”。孔穎達疏“冠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fù)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轉(zhuǎn)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別之,至死而加謐”。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識份子,貧民都沒得書念了,那還顧得這么多,所一般百姓有名無字。小時會父母取“名”,但男人到二十歲要加冠會取“字”,女子則在十五歲舉行笄禮時取“字”,表示他們已長大成人,可以婚嫁了,朋友、同輩不可再直呼其名,所以就替自己取一個“字”,讓朋友、同輩、晚輩稱呼,到五十歲后,別人會以伯、仲來尊稱(限男性),有敬老的含義,以展現(xiàn)禮儀。如:諸葛亮,自己可稱名“亮”,但朋友則要稱他的字“孔明”。

《顏氏家訓(xùn)·風(fēng)操》:“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所以“字”除了是自己取的以外,也有自己對“名”的解釋,因此“字”兼有“表德”之義,一般情況下,“字”大多取自《論語》、《詩經(jīng)》等經(jīng)典篇章,文雅而耐人尋味,所以“名”與“字”的關(guān)系通常不難看出來:

1.是同義詞和近義詞。如:李白,字太白;曹操,宇孟德,“操”和“德”是同義;班固,字孟堅,“固”和“堅”同義;孔丘的兒子孔鯉,字子魚,鯉是魚的一種;唐寅,字伯虎,“寅”和“虎”是同義詞。

2.反義詞。元代孔思晦(孔子五十四世孫),字明道,因為“晦”有愚昧無知的意思,所以思晦與明道是反義詞。

3.截取某一辭匯。如:王維,字摩詰,因為當時盛行佛教,便截取了《維摩詰經(jīng)》的名字。

4.是名的解釋或補充。

5.表達長幼順序。如:唐寅,字伯虎,“伯”是排行老大的意思。《三國志》中說孫堅一家,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quán)字仲謀、三子孫翊字叔弼、四子孫匡字季佐。《三國志》中說夏侯淵有七子:夏侯衡,長子,字不詳;夏侯霸,次子,字仲權(quán);夏侯稱,三子,字叔權(quán);夏侯威,四子,字季權(quán);夏侯榮,五子,字幼權(quán);夏侯惠,六子,字稚權(quán);夏候和,七子,字意權(quán)。

當然也會有名和字的關(guān)系不太明顯的例外,那么名取字的人還得寫一篇文章說一下名與字的關(guān)系,或取字的理由。如:蘇洵為其兄蘇渙取字“文甫”,但字面上看不出“渙”和“文甫”的關(guān)系,于是他就寫了一篇著名的《仲兄字文甫說》。

6.名與字的不同

“名”是為了識別個體、與寄托長輩的期望;“字”是對“名”的內(nèi)涵的補充和延伸。

“名”是長輩取的;“字”是自己或朋友取的。

“名”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是一種上對下的關(guān)系;“字”是晚輩對長輩或者在平輩之間的稱呼,是一種平行或下對上的關(guān)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人姓名、字號的由來及發(fā)展
你現(xiàn)在的姓氏,在古時候是屬于什么等級的?
中國人的姓名是如何起源和發(fā)展的?
姓氏家族名號談(之一) ┃ 掃一掃藏在姓氏家族名字號背后的古老二維碼。
漫談姓氏來源之二
尋根問祖,中華姓氏的起源之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峡县| 乐昌市| 青冈县| 从江县| 遂川县| 塔河县| 沧州市| 古交市| 张家界市| 基隆市| 施甸县| 上杭县| 鄂温| 合江县| 伊宁市| 辽宁省| 乌鲁木齐市| 呈贡县| 富阳市| 黄梅县| 白朗县| 潼南县| 定西市| 延庆县| 辽源市| 瑞昌市| 芦溪县| 凌海市| 通河县| 丽水市| 德兴市| 塔河县| 吉木乃县| 云霄县| 万载县| 饶阳县| 津南区| 汾阳市| 靖宇县| 苗栗县| 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