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81歲,臨床診斷:冠心病。
V1-a導聯P-P間期0.78~0.82s,P-R間期0.18s,P波與QRS波群呈2:1傳導,QRS波群呈RsR'型,時間0.12~0.13s,為完全性右束支阻滯。V1-b、V1-c導聯連續記錄(定準電壓0.5mV),P-P間期0.81s,除R1、R5搏動呈右束支阻滯型及其P-R間期固定為0.18s外,其余搏動的QRS波群呈rS型,其P-R間期均不固定,表明P波與QRS波群無關,R-R間期1.42~1.46s,時間由0.11s→0.12s→0. 16s逐漸增寬,表現為左束支內文氏現象。
常見的雙束支及雙分支阻滯心電圖表現有以下6種類型:
完全性右束支阻滯伴左前分支阻滯;
完全性右束支阻滯伴左后分支阻滯;
間歇性出現右、左束支阻滯;
間歇性出現左前、左后分支阻滯;
完全性左束支阻滯合并房室傳導阻滯型(P-R間期延長、二度Ⅰ型、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考慮其阻滯部位發生在右束支內);
本例V1-a導聯在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基礎上出現2:1房室傳導阻滯,該阻滯部位可能發生在房室結或左束支內,結合V1-b、V1-c導聯出現二度或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提示V1-a導聯2:1房室傳導阻滯的部位發生在房室結內。
竇性激動下傳心室時,診斷束支內文氏現象的前提為:
要求P-P間期規則以排除頻率依賴性束支阻滯;
要求P-R間期固定及≥0.12s以排除室性逸搏、室性融合波及預激綜合征。束支內文氏現象有3種類型:
直接顯示型:QRS波形由正常→不完全性束支阻滯→完全性束支阻滯逐漸演變,周而復始;
不完全性隱匿型:QRS波形表現為不完全性束支阻滯一完全性束支阻滯,周而復始;
本例V1-b、V1-c導聯初看酷似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結合V1-a導聯,實際上亦為2:1房室傳導阻滯,P波落在左束支阻滯型QRS波群稍前、之中及T波上升肢上均系生理性干擾所致。從梯形圖解中可知,R5為竇性激動經左束支下傳,R6、R7為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滯型,系房室交接性逸搏由右束支下傳心室,其左、右束支傳導時間互差0.025~0.04s,R8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滯型,為房室交接性逸搏經右束支下傳,其左、右束支傳導時間互差>0.04s,表明左束支阻滯程度逐漸加重,提示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合并直接顯示型左束支內4:3文氏現象。
本例雙束支阻滯系功能性阻滯所致,即由左、右束支傳導時間互差>0.04s所致。需與雙源性室性逸搏伴室性融合波相鑒別,即V1-c導聯的R6為高位室性逸搏,R8為低位室性逸搏,R7為兩者的室性融合波,根據QRS波形有規律地重復出現,以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合并左束支內文氏現象可能性為大。
竇性心律;
二度房室傳導阻滯,房室呈2:1傳導;
完全性右束支阻滯;
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合并直接顯示型左束支內4:3文氏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