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家名畫(8):天才藝術家龐薰琹品
龐薰琹(pángxūnqín)(1906~1985)字虞鉉,筆名鼓軒。祖籍塘橋,龐鴻文之孫。是我國知名畫家,天才藝術家。他的創作,題材廣泛,態度嚴謹,獨具風格。曾深入貴州80多個苗寨,考察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創作《貴州山民圖卷》,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感人魅力。其代表作有《地之子》、《路》、 《貴州山民圖卷》 、 《瓶花》等,享有盛譽。龐薰琹之妻丘堤,子龐均、女龐濤均為畫家。龐薰琹早期作品歸納為表現主義、立體主義和象征主義三種風格,并以激進的方式反對寫實主義。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他轉而認同寫實主義,并將寫實和寫意、繪畫性和裝飾性巧妙地揉和在一起,創出了一種新的藝術風格。許多作品貌似維米爾、梵高、波洛克的藝術風格,但又有獨特的一面,可謂一部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1、丘堤像(龐薰琹之妻,女畫家) 麻布油彩 30年代初 表現主義風格
2、如此巴黎 麻布油彩 30年代 立體主義風格。在這幅作品中,畫家把不同時間和空間的形象,用“蒙太奇”手法剪輯,以現代構成方法處理構圖,將繁華而瘋狂的夜巴黎濃縮在一個畫面上。
3、地之子 1934年 水彩初稿(油畫遺失)40.5×37cm 象征主義風格 龐薰琹美術館藏
這是龐薰琹有感于當年江南大旱,土地龜裂,民不聊生而花了幾個月時間創作的一幅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被當局認為有“赤化宣傳”嫌疑,并收到匿名恐嚇信。據畫家自述,他是用這對健美的青年夫婦來象征中國,而用將死未死的孩子隱喻當時的中國人民。 他采用簡化和拉長了的形體描繪,大面積平涂,以平面、裝飾的風格來表現樸實和力量,十分成功。這種風格不由使人聯想到畢卡索藍色時期的風格。
4、提水少女 1940年 絹本設色 36x26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這幅絹本設色的《提水少女》,真是美雅極了,很好地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山水畫風格,將人物與風景安排得舒展適度,透視準確。龐薰琹是對西方藝術十分稔熟的人,所以他的苗家女子與生活里的人不盡相同,面龐是中西融合之貌,西畫感覺凸顯,但穿了中國女子的衣裳站在中國的時空里,不突兀也不異樣,恬恬靜靜的,大大方方的,天然地協調。頭帕、銀掛飾、粗布百褶裙、袖口與裙邊的花紋、布鞋與布襪的樣式,描繪到家。只有自己去過了苗寨,眼睛方能一眼瞧出這熟悉的色澤與質地。龐薰琹作品里的敷色,最值得一書。再濃再淡的色彩,他都有辦法讓它們濃而可透、淡而可見,層次非常豐富,特別好看。只有美學與技法同時成熟的藝術家,才會有這樣的手筆,才會出這樣的作品。
5、笙舞 龐薰琹 1941年作 紙本 39×52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在龐薰琹的筆下,苗族人民的樣子確實不全是寫實的,在很大的程度上,他們帶著藝術家自我的想象力。但他們同樣也是那么真實,那些勞動與歌舞的場景,生活與情愛的歡悅之處,尤其是服飾的樣式、色澤與花紋,都只屬于苗族人民,令人感到入骨地可親。
6、小憩 1944年作 紙本 40×52.5 龐薰琹美術館藏
這是龐薰琹1940年代前往貴州苗族地區考察時畫的一批作品中的一張,人物畫《小憩》。作品驚艷,既有扎實的基本功,又有對于現實的超越描繪,是令人傾倒的上品之作。龐薰琹早年留學法國,對西方藝術十分稔熟又絕不模仿,所以他的畫獨樹一幟,與誰的作品都不像。敷色非常的漂亮、沉著,無壞筆。暈染勾勒間,畫出了苗家女子大方健康的五官、端坐時穩穩的體態。人物的相貌既有苗家女子的特征,又有畫家的想像與提煉,不純粹照樣畫樣的。衣服的質地是世代相傳的家織布,色彩暈染得好,粗厚的肌理是出來了的。最妙的是,過去的許多古畫美則美矣,但因中國傳統繪畫里沒有對于人體的寫生,所以往往只見衣服不見人體。而龐薰琹的衣裳下,是有結結實實的身體的,這與傳統的中國畫有著極大的差別。脈之層次,樹木之遠近,既襯托人物,又與人物渾然一體。
7、垂釣 1944年作 紙本 53X33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這幅淡雅的《垂釣》圖,完成于抗戰勝利的前一年。在龐薰琹一系列的山民圖里,這幅美態的作品有著最濃的詩意、最閑情的逸致。春江水暖鴨先知,是龐薰琹先生預知到抗戰快勝利了嗎?是他的內心蘊含著對幸福生活的暗暗期待嗎?春天,桃花灼灼盛開的苗寨確實是這個樣子,不,比這個樣子更燦爛、更醉人。倒是這番悠閑自在的垂釣,在苗家人的日子里是少有的。山區偏遠,物產匱乏,家里吃的喝的,樣樣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生產出來、換取回來,不勞不得食。女人從早忙到晚,從春忙到秋,一直少有歇息。釣魚,是萬事做完后的閑情,是一種心情安逸的象征。那本來就是龐薰琹的心境嗎?
8、冬 1947年作 畫布油畫 47×33cm 新藝術風格
抗戰勝利后,龐薰琹全家自四川返回上海,居住在英租界虹口區,狄思威路,一座三層的樓房。他整日在閣樓中埋頭作畫。大批唐代白描舞蹈圖是在此完成的。這幅油畫風景,表現了典型的歐式樓房與前景的中式瓦房,形成有趣的對比,整幅作品淡雅平和,清新雋秀。
9、荷鳥 1973年作 油畫 72×71.6cm
10、玉蘭花插瓶 1974年 油畫亞麻布 65×54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這幅有設計意味的裝飾性花卉作品,在使用西洋畫工具時,卻運用了中國工筆花卉的精細線條,藍灰色彩基調,襯托出了白色玉蘭的溫馨和生氣,給人以愉悅的快感。
11、藤花 1981年 國畫 66×67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12、蘇州河畔 60.5×57.5 布面油畫 1983 中國美術館藏
13、紅黃橙 1983年作 亞麻布 57×60cm 野獸派風格
14、江南水鄉 1983年 油畫亞麻布 51×62cm 龐薰琹美術館藏(構圖似錢松喦常熟田)
15、春(獲建國35周年榮譽獎) 1984年 油畫亞麻布 80×81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龐龐薰簡介:
龐龐薰(1906年-1985年),著名工藝美術家,工藝美術教育家。原名鎣,字虞弦,筆名鼓軒。江蘇常熟人。1921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學學醫,課余學繪畫。1924年畢業,次年赴法國,入巴黎敘利思繪畫研究所學畫,1927年在巴黎格朗歇米歐爾研究所深造。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