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貨既是年終總結的“光榮杯”,又是“開春”重頭戲、“開門紅”,企業為制定壓貨策略,可謂絞盡腦汁。盡管酒類企業每年壓貨策略不停推出,招式繁多,簡直“亂花漸欲迷人眼”,但結果公司卻門可羅雀,效果難盡人意。又是年末,面對經銷商豎起的“起義造反”的大旗,企業也在猶豫、彷徨,酒類企業壓貨,真的錯了嗎?
面對壓貨,酒類企業表現同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很多企業為壓貨付出太大的“成長代價”,經銷商更是反感透頂,面對出力不討好的工作,企業為什么還要苦苦地“堅守”呢?
企業壓貨:個中滋味誰人知?
酒類企業“壓貨”,也有難言之隱,心中之痛。最近筆者接觸兩家啤酒、白酒企業老總,都大倒苦水:
1、為“任務”而拼。歲尾將至,正是年終總結的時候,各企業為了完成年初的銷售任務,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否則無法向董事會交代。且不說所謂的年終獎金不能兌現,能否保住來年的職位都成問題,所以,壓貨,成了他們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招數”。
2、為“真錢”而壓。白酒企業營銷總監深知:產品在公司倉庫里是“危險品”,旺季一過產品隨時可能永遠的“躺”在倉庫里,一年喝倒一個牌子的白酒現實至今讓企業心有余悸。企業為了把產品變成“真錢”,需要節前壓貨也就不難理解了。
3、為“情敵”而戰。相對于經銷商、二級商、終端商來說,競爭對手產品就是企業的“情敵”,為了有效遏制競爭對手對渠道占倉與渠道擠壓,企業只有想進一切辦法,制定相當有誘惑力的政策壓貨,否則,一旦被競爭對手奪走,企業很難再有機會重頭再來。
壓貨還是壓“禍”
雖然諸多酒類廠家對壓貨計策“蓄謀已久”,但是經銷商畢竟行走江湖多年,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燈,猶如被上當多次的“賣拐、賣車、賣擔架”成長起來的資深顧問“老范”,經銷商吃虧多次自然也就“自學成才”了。因此,一般的壓貨策略對經銷商已經沒有任何心動的效果了。
是經銷商麻木了嗎?顯然不是。
1.經銷商心中的苦與悲。
“資金斷流,告急”。歲末之際,各企業都在千方百計回籠資金,經銷商也在為自己提前“備貨”,猶如黃河冬季出現斷流一樣,年末是經銷商資金最緊張的時刻。不是經銷商不講情面,他們既要貸款,同時競爭對手壓貨政策不斷加碼,有點水漲船高之勢,于是一般性政策對經銷商來說已經司空見慣。
“貨物積壓,風險依舊”。無論企業的政策市多么的誘人,企業老總講得天花亂墜,但經銷商明白一個最近的道理:產品只有賣出去,才會有盈利,否則一旦產品出現貨物積壓,就很難出手,弄不好,美好的初衷則演變成“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悲劇,這樣的“悲劇”不在少數。
2.壓貨未必真罪惡。
盡管“壓貨”有這樣、那樣的風險與問題,但是,壓貨無論對于企業、還是對于經銷商都不是洪水猛獸,只要合理看待,自然會化避為利。
合理的壓貨物對企業、對經銷商都是大有裨益的:
缺貨猛于虎。春節乃酒類企業的營銷旺季,需求量較平常月份甚至放大十倍以上,稍有不慎,經銷商各終端渠道則會出現脫銷。為防止渠道斷貨,進行必要的壓貨時必須的。
渠道競爭。旺季對經銷商及下游渠道成員壓貨是非常必要的,這是因為只有壓貨,才能讓競爭品無處藏身,酒類企業市場的競爭本質上還是渠道的競爭。壓貨,是競爭的需要。
3.壓貨有理,過量有罪。
合理的庫存是必須的,壓貨一旦過量,渠道無法承受時,就會造成:“水滿則溢”的惡果:
區域市場之間出現嚴重竄貨。經銷商不會眼看著產品爛在自己手里或者過期,必然想辦法向其他區域銷售,對市場危害較大。
營銷成本激增。過量壓貨必然要以大額度的促銷費用為代價,為企業帶來較大營銷成本,造成單位費用難以分攤。
打亂營銷計劃。春節后本來新的營銷計劃就要執行,一些經銷商則要消化庫存,遲遲不肯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