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曾說:
“有種品質可以讓人在碌碌無為之輩中脫穎而出,不是天資,不是教養,而是自律。”
生活中,自律的人,說話知深淺,欲望有節制,處事只求剛剛好。
話不言盡,慮不過多,欲不過縱,便是一個人最頂級的自律。
話不言盡
《論語·公冶長》記載了一段對話: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p>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意思是說,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言辯。
孔子回復“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是說伶牙俐齒、咄咄逼人常會被人討厭。
很多時侯,你以為自己見多識廣,就隨意評論他人,殊不知,你不過是略知一二。
話不說盡,是對未知保持敬畏,是對生活保持謙遜,說話留余地,是一種修養。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認為,君子行事要果斷敏捷,而言語,則務必要謹慎小心。
所謂人情世故,一半都與說話有關,在話語中逞威風,最易惹出是非。
話不言盡,留三分不點透,才能給他人留顏面,給自己留后路。
慮不過多
作家檀金在《你就是想得太多》一書中寫道:
“所有的不堪和煩惱,只是自己杯弓蛇影的自戀和自虐而已,所有的擔心和疑慮,全是自己的原因。”
很多時侯,我們的煩惱都來自于過多的想象,可想得再多,也沒有辦法改變過去,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焦慮。
糾結的時侯,最好的辦法,就是聽從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做出果斷的決定。
馮唐在《萬物生長》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換言之,幸福就是不多想。”
一個人最大的內耗,就是跟自己過不去,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反復琢磨。
勤思固然能讓人自省,讓人明理,但過度考慮,只會讓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淵。
卸下那些不必要的負擔和糾纏,掙脫心靈的羈絆,才能以灑脫的心態,向前奔赴。
欲不過縱
人若不懂得節制欲望,終將被欲望反噬。
有這樣一句話:“盲目的貪欲煽動著人們,到后來卻永遠使人們受著酷刑?!?/p>
生活中,有的人太過貪婪,有了還想再有,欲望無限膨脹,不曾有過真正的快樂。
有的人,懂得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不去追逐無止境的欲望,內心平靜舒坦。
如果人們總是以有限的精力,去追逐無限的欲望,就此沉淪,終會迎來一場悲劇。
人活一世,只有放下求而不得的欲念,才能活得坦然自在。
有句話說得好,縱欲是本能,節制是本事。
欲不過縱,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自律。
圖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