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之二百九十四 明清官窯瓷器 (三十)
291清乾隆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直徑22.8×高17.8cm
此品與首都博物館藏清乾隆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盤品種相同(參見《中國陶瓷全集15·清(下)》,圖9),為清康熙時期官窯燒造的新品種,器形仿自商周青銅器,目前僅見康熙、乾隆兩朝制品,而乾隆朝傳世品較少,有大、中、小三種尺寸,拍品為其中最大者。
高足盤口沿外飾青花卷草紋一周,足上主題紋飾以青花繪魚龍變化圖,水面上波濤洶涌,花瓣飄揚,一尾鯉魚正奮力躍出,空中五爪祥龍飛騰,在火云和水浪的襯托下,更顯氣勢非凡。青花色澤濃郁,深淺層次豐富,繪畫精細。
魚龍變化圖為清代瓷器裝飾紋樣之一,喻魚躍龍門或魚化龍形,清早期較為流行,具有明顯的時代風格。人們常借以寄托金榜題名、飛黃騰達的美好愿望。
參閱:《(臺北)故宮藏瓷·清青花瓷一》,臺北故宮博物院,1968年,頁58、59,圖13
《中國陶瓷全集15·清(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圖9
備注:紐約蘇富比,1999年3月2223日,編號395
RMB 460,000
292清乾隆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直徑11cm
依據考古資料,綠地紫龍碗創燒于明永樂時期(參見《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頁314、315,圖127),惟幾乎不見實物傳世,清代官窯恢復生產后,成為歷朝沿襲燒造的傳統品種。
此品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品種相同(參見《瓷器上的龍紋特展目錄》,圖75),器形規整,外壁施綠彩為地,以紫彩繪雙龍趕珠紋,隙地間以火云紋,脛部繪海水江牙紋。紋飾描畫精細,輪廓清晰,色彩對比強烈,白釉潔凈細膩,彩釉均勻光潤。
綠地紫彩品種裝飾工藝復雜,需先錐刻紋飾,高溫燒造成形,再以綠、紫彩填繪紋飾,二次入窯低溫焙燒,對窯火控制要求嚴格,因此流傳較少。此品成對保存品相良好,十分難得。舊配錦盒。
參閱:《瓷器上的龍紋特展目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83年,圖75
《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臺北)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1996年,頁314、315,圖127
RMB 828,000
293清雍正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直徑15.1cm
此品器形、紋飾仿自明永樂青花品種(參見《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一,頁116,圖90),內外以青花為飾,碗心凸起,飾團花紋,內壁沿碗心繪變形石榴紋一周,外壁滿飾纏枝西番蓮紋,枝葉纖細繁茂,幾有密不透風之感。
全器胎體輕盈,青花色澤淡雅,紋飾描繪精細工整,具有雍正時期典型特征,傳世較為少見。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一,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116,圖90
RMB 460,000
294清雍正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杯直徑7cm,盞托直徑10.7cm
清代雍正皇帝深慕宋瓷風韻,命景德鎮御窯廠燒造了大量仿宋瓷器,素以造型俊秀、釉色典雅、胎質堅致著稱于世。葵花杯的造型、釉色均取法于宋代定窯,亦屬此類例證。
葵花形器濫觴于宋代,歷代延續燒造,多施淺淡色釉,以展現秀美的器形。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德仿龍泉窯青釉盤(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頁188,圖170),雖已將宋代習見的六瓣葵花式易為八瓣,然氣韻一脈相承,猶為天水嫡子。
此品為白釉葵花形連托小杯一組二件,仍以六瓣為形,胎體輕盈,白釉瑩潤。杯外壁及盞托內均以瀝粉、模印技法勾勒弧形花瓣輪廓,其間陰刻脈紋,胎壁薄似卵膜,如同鬼工。杯形似初放花苞,盞托則為盛開之花朵,玲瓏雋雅,嬌滴可人。
該品種傳世較少,目前僅見香港藝術館藏品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覽的竹月堂藏品,兩者均無托。拍品杯、托均品相完好,更顯珍貴。
參閱:《清瓷薈錦香港藝術館藏清代陶瓷》,香港市政局、香港藝術館,1984年,頁100、101,圖58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188,圖170
《五色瓊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5年,頁79,圖22
備注:香港蘇富比,2005年10月23日,編號515
RMB 552,000
295清雍正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直徑8.6cm
雍正時期單色釉燒造技法高超,仿制兩宋各大名窯名品,既承襲前代風格,又有所創新,此品即為一例。
該品釉色仿自定窯而有所變化,形制獨特,相同的器形可見瑞士鮑爾基金會藏品(參見《鮑爾收藏中國陶磁名品展》,圖51)。平蓋,短頸,腹部扁圓外凸,口沿露胎,內外均施以仿定釉,釉汁肥厚溫潤,開片疏朗有致,為雍正仿古瓷精品。
此品底書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書單圈款,形制尤為特殊,故宮博物院藏品中亦見有相同款識,書風相類,似出自一人之手,對照故宮博物院藏品之時代風格,應同屬雍正早期燒造。
參閱:《鮑爾收藏中國陶磁名品展》,(日本)出光美術館,1994年,圖51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下冊,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138、139,圖58
RMB 253,000
296清雍正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直徑15.8??cm
天藍釉是明永樂時期模仿北宋汝窯釉色而創燒的高溫釉,惟明代實物不見傳世,僅近年來景德鎮珠山出土數件殘器。清康熙時恢復燒制,技術已臻成熟,至雍正朝釉面更為勻凈平整,發色更趨沉著雋雅,成為清代著名的單色釉品種。
此品盤形秀美,胎薄質堅,內施白釉,外施勻凈溫潤的天藍釉,脛部積釉處顏色略深。雖不著紋飾,然秀美的器形與高雅的釉色相稱,反映了雍正時期單色釉品種的非凡成就和典雅的藝術風格,相當名貴。
該品成對保存品相良好,尤為難得。配木座。
參閱:《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208
《五色瓊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5年,頁141,圖73
RMB 350,000-450,000
297清康熙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直徑6.9cm
青花、釉里紅團龍、團鳳紋茶圓為康熙時期名貴品種,此品與故宮博物院藏品畫意相近(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瓷器類選第一卷清順治康熙期青花瓷》,頁249,圖158),而尺寸較小,杯形接近同時期的“叱石成羊”杯,傳世極為少見,更顯珍貴難得。
該品器形精巧,釉面瑩潤泛青,胎質細膩堅致,外壁繪三組青花團鳳紋,筆觸纖美流暢,青花發色純正,為康熙官窯之精品。品相保存良好,極為不易。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瓷器類選第一卷清順治康熙朝青花瓷》,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249,圖158
RMB 517,500
298明嘉靖
款識:“大明嘉靖年制”,直徑31cm
嘉靖本朝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任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年號嘉靖,是明朝實際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嘉靖官窯青花瓷器使用“回青”料,青花發色藍中泛紫,是其特點;嘉靖五彩器開創了一代彩瓷制作新局面,色調以紅綠取勝,風格古樸艷麗,為我國彩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時期是明代瓷器藝術繼成化以后的第三次高峰,在我國陶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對后世影響深遠。嘉靖彩瓷,于白釉地上直接繪以五彩的器物,其中紅彩艷麗如棗皮紅色,有時以黃彩襯托,使紅黃色重疊,呈現凝厚的橙紅色調;黃彩似同蜜蠟;綠彩為大綠;藍色則以青花代替,色調藍中泛紫,整體給人感覺古樸艷麗,為我國彩瓷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嘉靖一朝四十五年,官窯生產從未間斷,據不完全統計,產量可達六十多萬件。此件綠彩龍紋盤,即為極富嘉靖朝特色的彩瓷典范。
此盤敞口,弧壁,圈足,器型規整,胎質細膩堅硬,胎體厚薄均勻。內外通施白釉,釉面光潔瑩潤,滋潤光亮。足底心以雙圈青花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造型洗練,端莊考究,展現了宮廷制器嚴謹大方之氣度。以綠彩施繪云龍紋,盤心繪正面蒼龍,蒼龍豎立,身體遒勁,五爪鋒利,鋒芒畢現。外壁周飾首尾相對的側面蒼龍,兩條行龍追逐火球,龍體矯健,氣勢威嚴,頗具動感。內外紋飾相應,氣勢恢宏,方寸之間,猶有排山倒海之勢。采用傳統的勾線加平涂的技法,然細致周到,繁而不亂,裝飾效果極強。此類白地綠龍紋裝飾始于明代成化,流行于弘治、正德二朝,北京故宮博物院便藏有弘治綠彩龍紋盤。但嘉靖一朝此品種較為少見,此件作品繪制龍身較瘦,龍鱗排布細密整器,雙目圓睜,龍角沖天,威風凜凜。龍嘴較長,俗稱豬形嘴,比目眼,鬃毛前沖,五爪呈風車狀,強勁有力。周身祥云火焰繚繞,氣度不凡,表現出明顯的嘉靖時期龍紋特點。
RMB 828,000
299明永樂
無款,直徑38cm
永樂時期青花瓷器基本擺脫了洪武青花瓷器從元向明過渡時期的特點,形成了自身清新雋秀的風格,集古今之菁華,融中外之風格,雋品迭出,尤為精絕,為有明一代官窯瓷器藝術之典范。其中青花一項,色澤深翠,式樣精妙,明代文人品評甚高,謂之“發古未有之名品”、“其價幾與宋器埒矣”,備受后世推崇。清人藍浦于《景德鎮陶錄》中贊曰,“永窯……土埴細,質尚厚,青花深翠,式樣精妙,若后來仿制者殊差!”。永樂青花獨具之靜穆高貴,彰顯中國陶瓷經典魅力,奠定了其空前絕后的歷史地位。此件永樂青花大盤即為永樂青花作品典范之作。
此盤為永樂官窯經典品種。菱口,折沿,淺弧壁,矮圈足微外撇,白色細砂底光滑細膩,有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火石紅。器型端莊宏碩,落落大方,修坯精細,圈足切削整齊,盤口猶如十二瓣菱花盛放,優美典雅。胎土淘洗精煉,胎體細密堅硬,輕重適度。釉面肥厚瑩潤,氣泡較少。使用蘇麻離青,青花呈色濃艷,釉面紋飾有自然形成的結晶斑點,并有錫光,此為永樂青花瓷器的顯著特征。盤內口折沿繪飾纏枝靈芝,盤心雙圈菱花,與盤口呼應,盤心正中繪纏枝牡丹,四周以茶花、蓮花、石榴花、秋葵纏枝均布;盤內、外壁分別繪梔子花、牽牛花、蓮花、山茶、牡丹、菊花等折枝四季花卉十二朵,與盤心紋飾相呼應。紋飾層次分明,布局疏朗有致,繪制技法極其精湛考究,藤蔓綿綿,疏朗飽滿,紋飾寫實靈動,鮮活傳神,借鑒了國畫的筆墨意韻,線條粗細并用,青料濃淡兼施,蒼翠欲滴,凝重雄渾。
此件青花盤使用之青料為永宣時期特有的進口青料蘇麻離青,不論著色深淺,色澤都極為絢麗鮮艷,清晰明快,線條的紋理中常帶有鈷鐵的結晶斑,呈星狀點滴暈散,淺淡處結晶斑點較少,濃重處則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呈現金屬錫光,甚至下凹深入胎骨,迎光側視或用手撫摸可辨凹凸不平之狀。蓋因蘇麻離青含錳低而含鐵高,在適當的火候下能呈現出猶如寶石藍一般的光澤。這種研磨不細的鈷料在窯火中形成的自然暈散,絕不同于后世仿品那樣有意重涂點染,著意模仿。由于青花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燒成部分留下黑疵斑點,用手觸摸即有下凹之感,因此用此料描繪的紋飾多為花果,而較少有描繪人物紋飾的作品,燒成效果如同在生宣紙上作畫時留下的筆觸、墨痕,青花為骨,筆意入神,極富韻致。
此類大盤器型始見于元代,明承元制,重視窯業,于景德鎮珠山置御器廠,至永樂年間,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大大推動了制瓷工藝的進步。永樂御瓷青花大盤尺幅恢弘,式樣豐富,造型多變,紋飾廣泛,細分為二十余種,為歷朝盤類之最,而此類菱口纏枝盤存世數量甚少,保存至今,更為難得。
自永樂三年始,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足跡遠涉地中海、東非一帶,弘化天朝圣德,重開海外經貿,中外往來遂變密切,各類貨物往來不絕。瓷器一類尤為受到當地貴族的喜愛,故專設有司備以窯務以供生產御用及賞賚的青花瓷器。此件青花花卉菱口盤在裝飾造型上流露出鮮明的伊斯蘭風格,應為適應中亞伊斯蘭國家需要所制,乃當地貴族圍坐吃抓飯之宴飲佳器。
此件作品造型規整端莊,胎釉細潤光滑,青花發色完美明艷,繪制紋樣精美細膩,飽滿端莊,永樂一朝泱泱大國,威加海內之氣魄一覽無遺,其青花之美之魅堪為永樂青花的卓越代表,為永樂官窯之璀璨珍品。北京故宮博物院便藏有此時期的相類青花花卉紋盤,可資比較。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精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上)》頁62,圖59。
RMB 3,220,000
300清康熙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直徑22cm
康熙十九年景德鎮恢復御窯廠,至此開始,康熙青花瓷在傳承前朝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大器渾厚,制作精良,小器玲瓏,巧奪天工。此件青花松竹梅紋碗即是康熙官窯的經典之作。此碗作斗笠式,敞口,斜壁,直圈足,足底雙圈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制坯修胎規整嚴謹,技術高超,造型取法趙宋制器之美,輕盈靈秀,洗練簡約。淘洗精煉,胎薄體輕,胎質縝密,質堅純凈,正合康熙制胎“糯米汁”、“似玉”之美稱。胎釉結合緊密,釉質細潤瑩白,與青花翠藍之色互為映襯,相得益彰,遂成康熙青花獨有之風貌。
全器以青花繪飾,口沿、足墻飾青花弦紋兩道,碗壁以青花通景繪“歲寒三友”松、竹、梅,修竹清逸俊秀,寒梅傲雪欺霜,青松堅忍不拔,運筆豐富瀟灑,生動自如,繪制因循章法,儼然水墨意態。布局嚴謹,畫意流暢生動,筆觸細膩,青花發色翠藍濃艷,襯以如雪釉地,更顯風骨。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間,青花器的鈷藍色調變化很大,從鮮亮到灰暗,包括多種不同的濃淡色調,但終以青翠明快、色澤濃艷、清新悅目和層次分明的色澤為主流,并成為清代之冠。康熙時期,景德鎮制瓷工匠純熟地掌握了珠明料和浙料的呈色技術,同時對胎釉原料精細淘煉和焙制,燒出了被譽為“翠毛藍”、“寶石藍”的康熙青花,這是一次更新技術的創造,在青花器制作史上應列為重要的一頁。此時,僅用一種青花色料,便可以充分描繪出景物的陰陽向背,遠近疏密,使畫面富有立體感。這種多色階青花,層次分明,突破了傳統平涂的單調,使青花色如同五彩般繽紛多彩,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稱。因此,康熙青花往往深具文人畫之意境,晚清鑒賞大師寂園叟即曾贊賞康熙青花“頗有天趣”,意為能在瓷器繪畫中達到妙趣天然的效果。本件作品即充分運用了青花色調的多端變化,雖為單色卻有深淺、濃淡、虛實之分,層次豐富,青花為墨,玉瓷似宣,水墨寫意,瀟灑自如。
松、竹、美因其特性而賦予的美德,被譽為“歲寒三友”,松、竹經寒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歷來為文人墨客所傾倒。《孤本元明雜劇》缺名《漁樵閑話》曰:“那松柏翠竹,皆比歲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謝,唯有松竹梅花歲寒三友。”象征著青春常在和堅強不屈的文人精神。清代宮廷以歲寒三友的風雅特質及“三友連枝作壽朋”的吉慶寓意,常用以作為御用茶具紋飾,康熙朝此類青花歲寒三友碗應是以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碗為藍本(可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傳世較少,造型優雅,輕盈靈動,意境高遠,實為康熙官窯難得一見之珍品。玲瓏別致,小器大樣,極為珍貴。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上冊)》頁116,圖58。
RMB 3,450,000